京剧界历史上,裘盛戎有哪些故事?

这段影像资料(京剧《秦香莲》片段)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裘派艺术的创始人裘盛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京剧电影《秦香莲》中的精彩片段。裘盛戎先生生前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录音资料,但是他珍贵的表演艺术形象我们只能通过《秦香莲》和《群英会 借东风》这仅有的两部京剧电影得以一窥艺术大师的魅力了。包公就是裘盛戎,裘盛戎就是包公,就是这么个评价,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

京剧界素来有种说法,叫千生万旦一净难求,意思是说要把净角,也就是花脸唱好的、实在很少见。京剧的净行、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化妆用脸谱、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而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这一行的表演难度大,因此对演员身体素质的要求甚高,不过在很多戏迷的心中裘盛戎算得上是净行中的佼佼者,自裘盛戎创立裘派以来有很多净行演员都师法裘盛戎,票友和戏迷也都爱学裘派,致使梨园行里有了“十净九裘”的说法。作为裘家的小女儿,裘芸四十岁才开始学习裘派艺术,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1997年家中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兄弟裘少戎过世,这让裘芸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从那一刻起裘芸常常一个人陷入深思,仔细回味着一直深植在她幼年记忆里的有关父亲的那些事。她的印象中,甚至夜里她父亲完了戏以后来的人很多,学生或者戏迷或者一些朋友都来、散了戏都陪她父亲回家,他演出完了愿意回顾他刚才在舞台上表演,回想他在舞台上表演之后观众给予他的掌声,回想他今天晚上哪出戏的表演过程哪儿好、哪儿不好。父业子承在梨园行里屡见不鲜,裘盛戎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裘桂仙早年便是有名的铜锤花脸,不仅戏唱得好,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而铜锤花脸偏重唱功,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铡美案》里的包公,《草桥关》里的姚期都属于铜锤花脸的路子,当年裘桂仙就是因为嗓子又冲又亮而深受戏迷们的欢迎,但是后来因为嗓子“倒仓”,也就是演员在青春期的“变声”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声音变低或变哑,因此裘桂仙不得不暂时改了行。裘芸曾言:“爷爷倒仓以后因为不能登台演出了,他(爷爷)有一手好的琴法,就给谭鑫培老先生操琴,那会儿谭鑫培老先生非常非常的有名望,他在操琴的过程当中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谭鑫培老先生的一些唱功、念法。”

清末民初,京剧舞台上以生、旦和架子花脸为主,铜锤花脸在艺术上的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始终不被看好、地位很低。裘桂仙在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操琴的六、七年里,对谭鑫培的老生唱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取其所长、发展自己的花脸艺术。1915年8月15日,裘桂仙的第四个儿子裘振芳出世,从这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了要背负起父亲所有的期望,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裘盛戎。在父亲四、五岁的时候,裘芸她的父亲就跟着爷爷到戏园子去看戏、很感兴趣,有时候也咿咿呀呀的在唱,记得她的爷爷在她父亲八岁的时候就着手培养他。裘盛戎八岁由父亲亲自开蒙,到了十二岁已颇有功底,为了让裘盛戎能够更好的发展,1927年,裘桂仙将裘盛戎送进了梨园界大名鼎鼎的科班“富连成”,富连成创建于1904年,解散于1948年,是京剧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对我国戏剧艺术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办科四十余年,造就了京剧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其间名家辈出,不少学员后来成为京剧流派的创始人,这些流传艺术极大地发展了京剧的表演,把京剧艺术推向了繁荣,当年裘盛戎入富连成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了一级,所以排到了“盛”字辈,自此、他的名字也由裘振芳改成了裘盛戎。爷爷为了他(父亲)更好地学到京剧的一些知识、在唱功上不想让她父亲走弯路,爷爷就决定不收任何费用到学校去讲课、每天盯着他,比如今天别的老师上课、她爷爷跟着听,学完回到家以后、返过来告诉她的父亲今天上的课、这个字怎么发音、这个音怎么唱,他就反复地给他讲,这样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裘桂仙不但对儿子要求严厉,而且在如何培养儿子的问题上眼光颇为长远。他自己投身富连成免费授艺,为的就是守着儿子好将自己身上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有朝一日让儿子能够脱颖而出,就这样、裘盛戎在富连成科班里不仅向老师们学戏、学功、休息的时候还要跟着父亲继续学戏,几年的功夫,裘盛戎不仅深造了铜锤花脸的技艺,还打下了扎实的架子花脸的基础。裘盛戎入科后不久便登台演出,不仅很快叫座、并且上了压轴戏,在戏迷当中也开始小有声望。

1933年,裘盛戎十八岁,就在裘盛戎出科之前、父亲裘桂仙去世了,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裘盛戎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然而祸不单行,裘盛戎还没有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的时候、另一个打击也接踵而至。父亲(裘盛戎)突然间又经历倒仓,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个生理上的打击,也就无法登台演唱了。倒仓,对于靠嗓子吃饭的京剧演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这个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可能从此就废了,这个时期、演员应该好好休息等待嗓子恢复,但是当时对裘盛戎来说,嗓子歇了就等于没了饭辙,嗓子倒仓之前裘盛戎已经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诸多名角儿配戏,这足以说明当时他的功底已经非同一般,但是嗓子倒仓使裘盛戎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勉强还能有演出的机会,但是因为变声前嗓音(嗓子)的过度疲劳,他嗓音的低哑情况愈发严重,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在戏院里做班底演员跑龙套。

在这个过程中他唱不了、只能给人家搭班唱戏、跑龙套。搭班唱戏的演员,那都是让人看不起、甚至说你没有名望啊。做班底演员,吃苦、受累、甚至挨打都并没有阻挡裘盛戎的宏大志向,虽然嗓子暂时不能正常演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悉心揣摩演唱方法,日复一日,随着嗓音的逐渐恢复,裘盛戎有了与杨小楼、梅兰芳、孟小冬、金少山等名角同台搭戏的机会,也就是从那时起裘盛戎汲取各家之长、在演唱上有了很大的提高。1941年,二十六岁的裘盛戎加入到由金少山挑梁的“松竹社”。金少山,这位铜锤花脸中的佼佼者是第一位以净角行当挑班的艺人,对净角在京剧艺术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过去花脸都是配角,一出戏以老生为主,老生是第一位的、可以挑班,旦角可以挑班,过去没有花脸挑班,唯独金先生他是第一位花脸挑班。当年的著名花脸金少山可以说是在裘盛戎面前挺立着的一座高高的山。作为一个花脸演员,金少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仪表威风、且声若洪钟,甚至有着“十全大净”之美誉,意思是说作为花脸已经完美到再也挑不出毛病的程度了。金少山老先生他的天赋条件非常好,就是比较适合铜锤花脸的条件,过去要求花脸个子高、魁梧。嗓音洪、厚、亮,穿透力很强,就是一种挺威武的站在舞台上。但是,实际上裘芸她的父亲他自身条件并不是一个非常非常适合唱花脸的条件。他个子很矮、瘦瘦的。同为净角儿,与近乎完美的金少山同台表演,怎样才能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表演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为此裘盛戎没少动心思。比如说胖袄、花脸里面穿的胖袄、就用棉的东西加在里面、自己做,怎么让它圆、魁梧,还有厚底,就是穿的靴子要高一些。为了弥补自己声音条件上的不足,裘盛戎在演唱的韵味上狠下功夫,他着重以刻画戏中人物性格以求拓宽原本花脸只追求声音洪亮的传统路子,使自己并非得天独厚的花脸嗓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那个年代、花脸都是一样,本身自身条件是一方面;再一个,就是那个腔不像现在她父亲他创造裘派以后讲究韵味,拿唱说,比如说“包龙图”,自己就是打个比方“包龙图”,就这么一直音,他不会像她父亲后来比较细腻地研究怎么听上去会更美,听上去就更有内容 、 “包龙图”,它就有一个韵味在里面,所以说不一样。

裘盛戎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与金少山同台演出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得到了金少山的赞誉,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年著名的戏曲作家翁偶虹对裘盛戎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裘盛戎毕竟是家学渊源,极会用嗓,金少山固然是声震屋瓦,而裘盛戎却韵溢弦外。他(裘芸父亲)和他(金少山)同台,他(父亲)在从韵味上改变、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欣赏力和一种听觉力。对于她父亲来讲他就是有一种改变,金先生就夸她父亲,就说你小子太聪明,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哪儿不足、知道自己哪儿需要补充,然后来弥补这种现象。

1947年,三十二岁的裘盛戎自己挑班创立了“戎社”,成为继金少山之后又一位花脸挑班的演员,这在梨园界引起了不少的轰动。这一晚,北京前门外的三庆戏院里座无虚席,裘盛戎自挑大梁的“戎社”在这里举行了首场演出,随着压轴戏《姚期》的开场锣鼓奏响,裘盛戎盛装登场。她父亲挑班之后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出戏上了,把《姚期》这出戏研究得比较透彻、比较仔细,人物刻画得比较多一些,演出的场次也比较多,而且《姚期》一唱,一炮打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