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欲无求,各安其俗。风俗代代相传,不杂不乱。保持古老纯朴民风。

河上公注:“相去近也。其无情欲。”王弼注:“无所欲求。”河上公与王弼注解十分相近。王弼注只揭示内在义理,一般不注释文字。河上公注释是义理和养生双重合解,还注释部分文字。

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注释《道德经》,阐述道教的义理,并作为中华道教的第一经典。一般认为,河上公注被吸收进中华道教文化之中。王弼注则是中华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人喜欢全世界旅游,甚至发展到太空旅游。因此今人对此段经文最不可理解,甚至拿来“证明”老子过分保守,与世界精神不相合喜欢旅游是很正当的,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美好生活肯定离不开全球旅游,甚至太空旅游。

老子错了吗?从旅游的角度解读《道德经》,更加证明老子是旅游的第一推动者,而不是贬斥旅游者。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大宗师,《庄子》一书近七万字,最核心的思想是“游”。庄子的游不是一般的身体旅游,而且是心灵旅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大论典,人如果感到忧郁,那就读读《逍遥游》,一定大开眼界,心灵为之一震。《逍遥游》是人类文化宝典中驱除忧郁的第一心法,远远超越身体旅游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心法是继承老子的心法,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是体,周行而不殆是用。

道本身寂然不动,又周流不息,动静不二。只有理解了动静不二,才能领会道的不可思议,才能理解宇宙真相。科学理解了道的动,没有理解道的不动。量子力学发展以来,动与静已经无法对立了,二法已经无法自圆其说,只有不二法才能圆融。

《道德经》更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越来越离开奇点,但道从未离开奇点。大曰逝,逝曰远是离开奇点;远曰反是返回奇点,结果没有离开奇点。这只能用“视倒正,如六龙舞”,动与不动在绝对观察者的如来藏心中是不二,绝无分别。

但世人无始以来已经落入分别心中,分别心不能玄照动与不动的无分别性,只有用明白四达的无分别心才能玄照动与不动的无分别性《逍遥游》是北冥有鱼的宇宙太空之游,是道的宇宙太空之游,是心灵的宇宙太空之游

《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带了六圣游具茨之山,中途迷路了,“七圣皆迷”(黄帝加六圣)在走投无路之时,碰到一位牧马的儿童,问牧童怎么走出迷路。牧童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黄帝感到很奇怪。问牧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耐。牧童说“予少时游于六合之内”,后来乘运载太阳的“日之车”游到六合之外,所以从此不再迷路了。

庄子要世人不仅游于六合之内,还要游于六合之外。世人最可悲的是心不能游,被困住了。只有圣人的心才能游。世人的心是徼,圣人的心是妙,徼不能游,妙才能游。老子游于天地之始,惊讶的口张开而不能合(口张而不能嗋),身心显现巨变如如不动之相,“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外物不能扰动丝毫。

经文: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这是俗谛的理想国的典型特征,有邻居,有鸡犬,生活场景非常美。张艺谋导演的印象桂林是否从这里获得灵感?游客从漓江上游顺流而下,晚上到达阳朔,一定安排观看印象桂林露天表演,仿佛看到了老子“鸡犬相闻”的浓郁生活场景之美。邻居互相很靠近,表示互相很信任

经文: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句经文是最受世人诟病的,因为世人太想旅游了,太想聚会了。不相往来,怎么旅游?怎么聚会?而且是“老死不相往来”,怎么受得了。赶紧跑!释德清注:“民之老死,不相往来。如此则纯朴之至,乃太古之化也。”这不是返回原始社会,而是返回道的奇点,返回天地之始。这才是真正的返朴归真。

理想国是教化区,邻国是非教化区,但深受理想国的高度文明所影响,并被深深吸引。教化区高度文明,非教化区则相对落后,五服之外还是浊世,教化区居民不愿到相对落后的邻国去,等到达到同样的教化水平,教化区居民才愿意与邻居往来。

否则即使邻国近在咫尺也是“老死不相往来”,更不用说到遥远的五服之外的浊世去了。这是一种摈弃。但大宗师不受“老死不相往来”的戒律约束,大宗师如同维摩诘大士,堪有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无上境界,可以入浊世,出淤泥而不染,游化人间,广度有情。

注释家被“邻邦”一词骗过,以为真有肉眼所见的邻邦,其实是非教化区(示范区)的代称,是浊世的一角“小邦寡民”是清静世界,邻邦代表浊世,当然“老死不相往来”。

邻字用德极妙,现实地和究竟地不二,但现实地和究竟地又是二,老子用一“邻”字,表达二与不二之无上妙境。庄子说:“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世人喜欢(愿意接受)是一,不喜欢也是一;说它(不二妙境)一是一,说它不是一也是一。

庄子又说:“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认识到一(无分别性)是天的孩子,认识到不一(分别性)的是人的孩子。最后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谓之真人。”(大宗师篇)认识到天与人最终是无差别的,这就是真人(的境界)。

在浊世(邻邦)没有化为清静世界之前,清静世界的居民与浊世的居民即使很近也“老死不相往来”,似乎一刀两断,井水不犯河水。

但从现实地与究竟地不二的妙观察智看来,老死不相往来是暂时的,显现上的,徼妙可以逆转,浊世可以逆转为清净世界。一旦浊世逆转为清净世界,“老死不相往来”的戒律就失效了。不然“小邦寡民”的示范区也失去了价值。

此句经文还有以下解读可以参考:

1,邦(国)只是聚落,村寨,而不是治区,无需人形的管理者,一切是道的自然流行。因此不需纠结国家大小的争论。

2,清净无为,少私寡欲是《道德经》的不二心法,经文暗含老子心法。

3,矫正世俗流弊,大国与小国比,战争更加残酷,其上食税更多,刑法更烦,这是现实。西周前期没有大邦,只有小邦。春秋五霸才出现大邦,挑战周朝的秩序(幽厉二位暴君自身的无道),百姓困苦大幅度增加,兵役税负难以承受,所以老子心中向往小邦。小邦还保留部落社会相对平等的遗风习俗(今天的云南村寨和非洲很多地方),大邦中的遗风习俗则几乎被消灭殆尽。这是老子的心理感受,故说“小邦寡民”,但并不能理解为现实地的理想国只能是小邦寡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只要道莅天下,大小都是一样的。

4,强调各足其足,各乐其乐,传承古老文化习俗。老子清楚宣说村寨习俗对生活的价值。

5,互不相扰,各乐其俗。防止不良信息传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