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风药灵方:败毒散系列方
风药是具有类似风特性的药物,大多具有升清、疏散、透达的功效。张元素最早提出了风药,以及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学说。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在治疗脾胃病时多加风药,引脾气轻清上达诸经。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把祛风解表、祛风除湿、息风止痉之类的药归为风药。
确实风药不局限于疏风和解表,临床上很多疾病尤其是皮肤病风药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辛温药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细辛、藁本、川芎、苍术等,辛凉药如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僵蚕等,在急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痤疮、面部皮炎等疾病中常常得到运用。
而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便是以风药为特色的经典方之一,我们学习败毒散相关方,不应局限于教材,认为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基本方,而要把握其“轻扬开泄、胜湿化湿、疏泻透达、调畅人体气机,疏通气血津液”的特性灵活化裁。
1.人参败毒散《局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人参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适用于正气不足之人,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头痛项强,憎寒壮热,肢体酸痛,鼻塞声重,胸膈痞闷,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浮无力者。
【方解】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疏风胜湿,独活入少阴经搜风祛湿,柴胡散热升清,川芎行血疏肝,前胡、枳壳理气化痰,桔梗、茯苓宣肺利湿。诸药合用既能解表散寒,化湿除热,又能疏导经脉,行血化滞。不仅可以治疗虚人外感,还用于时气疫疠,山岚瘴气,眼赤口疮,湿毒流注,喉痹毒痢,诸疮斑疹等。
2.荆防败毒散《万病回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荆芥、防风
【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胸膈痞闷、咳嗽有痰、鼻塞声重等。以及肠风内热,大便带血兼有风寒湿邪表证者。
【方解】为人参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方中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症;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风疹瘙痒等症。
3.消风败毒散《万病回春》: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甘草、蝉蜕。
【功效主治】疏风祛湿,清热解毒。
4.平胃败毒散《症因脉治》:柴胡、前胡、羌活、独活、炙甘草、桔梗、川芎、人参、葛根、苍术、陈皮、厚朴
【功效主治】风寒湿痢兼阳明胃病,饱闷不食,呕吐恶心。
5.硝黄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 大黄、芒硝
【功效主治】治疗热毒壅积,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牙龈肿痛,痈毒热疮。
6. 连翘败毒散《古今医鉴》:荆芥、防风、薄荷、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 、连翘、金银花
《古今医鉴》:痈疽,发有疔疮,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
《杂病源流犀烛》:暑疡。夏月头面外项赤肿,或咽喉肿痛,或腿足锨肿,长之数寸,不能步履;头痛内燥,日夜发热不止者。
《东医宝鉴》:“连翘败毒散,治痈疽初发,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四五日前二三服,轻者自消,若不消,宜服仙方活命饮。
7.祛风败毒散《寿世保元》:枳实,赤芍,前胡,柴胡,荆芥,薄荷,牛蒡子,独活,苍术,僵蚕,连翘,川芎,羌活,蝉蜕,甘草。
在上部者,加桔梗;在下部者,加木瓜、牛膝各;如湿气成患而在下,去蝉蜕、僵蚕。
【功效主治】风疮疥癣,瘾疹,紫白癜风、赤游风,血风臁疮丹瘤,及破伤风。
以全身性皮肤干燥,严重时局部突起呈尖形,触之有痛感,瘙痒甚剧,瘙痒后痒感反而不扩散,不搔抓到出血不能停手等症状为目标。广泛运用于急慢性湿疹、银屑病、荨麻疹、掌跖脓疱病、特应性皮炎等。
8.十味败毒汤(华冈青洲方):柴胡、川芎、荆芥、茯苓、桔梗、樱皮、独活、防风、生姜、甘草。
我用本方以桑白皮代替樱皮,浅田家用之加连翘,矢数道明用之加薏苡仁。本方用于易发痈、疖者,对伴有反复化脓疖病体质者,具有改善体质之作用。又运用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疾患。矢数道明认为对此类体质者具有解毒、败毒之能。适应本方之体质者,多有胸胁苦满、神经质、小柴胡汤证体征之倾向者。
9.清上防风汤《万病回春》:防风、荆芥、连翘、山栀、黄连、黄芩、薄荷、川芎、白芷、 桔梗、枳壳、甘草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清解上焦,颜面部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痤疮,脂溢性皮,激素依赖性皮炎,酒渣鼻,颜面部充血、发疹、眼面充血等疾患。
10.槟苏败毒散《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槟榔、紫苏。
【功效主治】具有疏风清热,败毒消肿之功效。主治疮疡掀痛,恶寒发热或拘急头痛。
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槟榔驱虫消积,下气行水。《纲目》: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渭“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名医类案正续编》:“南司马王荆山腿肿作痛,寒热发渴,饮食如故。脉洪数而有力,此足三阳经湿热壅滞。用槟苏败毒散,一剂而寒热退,再剂而肿痛消,更用逍遥散而元气复”。
《校注妇人良方》:“若元气虚弱,湿热所伤,两胫肿痛,寒热身疼,或呕吐不食等症,宜用槟苏败毒散。”
《校注妇人良方》:“若初起发肿赤痛,属湿热所乘,用人参败毒散,或槟苏败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