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的具体表现、成因分析及治理策略(一)

【摘 要】基层干部群众对形式主义问题非常反感。然而,在办公室工作中,形式主义的问题似乎比较突出。笔者从会议组织、督促检查、材料报送、文件起草、调查研究等五个方面入手,对其中形式主义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梳理概括,并从思想、心理、制度、监管等层面分析了背后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实际效果、强化制度执行、加大暗访力度等治理对策,还对下一步各级各部门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展望。笔者认为,有了各个层面的主动发力、坚决整治,今后这些形式主义的状况一定会大有改变的。

【关键词】办公室;形式主义;治理

在现实工作中,大家应该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声音:“有了这工夫,做点实事多好”“一检查就得补资料,实地看成效才对嘛”“想了解实际情况,事先就不应该打招呼”……这些话,其实最真切地反映出,基层干部群众对形式主义问题的反感和厌恶。然而,在办公室工作中,形式主义的问题似乎较为突出,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仍存在“务虚”的倾向,这是我们不能忽视、难以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问题表现

形式主义在办公室工作中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些会议层层重复组织。比如,省里已经组织省、市、县、乡各级召开大范围、大规模的视频会议,就某项专题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应该如何推进、怎样操作,大家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市、县、乡仍要重复组织较大规模的会议,领导讲话也大多是对省里部署的重复强调,类似这样的会议应该没有必要重复组织。如果本地有特殊情况,或者有特色部署,或者有特定安排,组织有关单位召开简洁务实的短会,本也无可厚非,最怕就是劳师动众、形式使然。

(二)有些督查过分注重留痕。某些上级部门专项督查,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时,查验相关资料似乎成为“重头戏”,而到现场督察效果可能变成“走过场”。如果基层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干实事上,而没有注重及时收集相关佐证资料的话,上级部门来进行专项督查就会提出不少反馈意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考核评估结果。这种过分注重留痕的督查方式和督查导向,可能会让基层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补资料等“务虚”工作上。也许资料“整理”得很漂亮,但是实际成效可能是“花架子”。

(三)有些材料报送要求苛刻。比如,省里刚召开了某个会议,还没过几天上级就催要贯彻落实情况书面材料,有时候比较尴尬的是有关会议的正式通报文件还没有收到,基层这边就要准备贯彻情况报告,遇到这种情况办公室工作人员只能根据报刊新闻报道来掌握有关会议精神,起草相关材料。由此可见,上级有些工作部署雷厉风行的做法虽然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给基层留下足够的谋划和部署的时间,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特别是遇上基层任务“扎堆儿”的时候,这种贯彻情况报告很容易演变为“应付差事”。有时候上级为了防止“应付差事”,要求上报材料须由基层单位负责人签字,对应电子版还要刻录成光盘,并派专车专人送上去。这种材料报送方式可能也给基层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其实,以如今发达的通讯条件,完全可以传真或电邮过去,即使涉密也可以通过机要设备内网传送,派专车专人报送似乎有些费事费力了。

(四)有些文件“水分”多了点。基层有些诸如实施方案之类的文件动辄四五十页,内容繁复冗长,不够简洁明快,呈现出“干货不多、水分不少”的状况。这样的文件印发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也没人愿意仔细研读,并没有落实好“短实新”的文风要求。其实,这类公文重点把具体任务、职责分工等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其他内容按公文格式不要遗漏,把该说的话说到位就可以了。四五十页的文件,去掉那些没太多必要的大话、废话、重复话,可能完全有空间可以压缩一半。公文写作就应该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就显多余,少一个字就不通顺”的标准。

(五)有些调研不够切入实际。调研本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深入实际、了解真相、掌握实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下基层调研是事先打过招呼的,甚至有些调研点还可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这样的调研其实就没有多少内涵了,也难以真正发现问题、了解实情,更不用提什么“解剖麻雀”、切中要害了,只能沦为“走形式”“基层游”罢了。当然,没有切入实际、扎实严谨的调研作为基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彻底有效解决。

(未完待续……成因分析及治理策略随后奉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