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国画大师笔下的篆书,引领后世审美新风尚
一代国画大师笔下的篆书,引领后世审美新风尚
民国书法仍以碑学为主流,兼有碑帖结合的倾向。篆书创作延续着清代篆书发展的脉络。清末甲骨文、众多钟鼎刻石的发现给篆书的创作和审美风格带来更多方向和机会。齐白石、黄宾虹、萧蜕、章炳麟、丁佛言、陆维钊都是当时篆书创作的代表书家。其中在对现当代篆书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齐白石。他在篆书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了篆书风格和形式。
齐白石是公认的近现代艺术大师,是诗书画印上的大家,艺术修养全面且深厚。在篆书上,一个取法秦汉,一个取法金文。虽然他取法不同,但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篆书创作进行了突破。在篆书创作中,他将画学思想和印学思想深入其中,使篆书的艺术意识大为增强。在创作思想上,他的艺术观念更为独立,使篆书的艺术表现力为之增强。他篆书都经历了从积累到衰年变法。他们站在前人开拓的疆土上,更加敢于驰骋和担当,扎根在传统的实践中,尊重自己的艺术思想,为篆书增加更多的魅力和情怀。
齐白石的篆刻从丁敬、黄易入门,又学赵之谦,最后以《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参秦权,“胆敢独造”出齐氏篆刻,这种单刀直冲,大刀阔斧式的刻法是齐白石艺术天性所为,齐白石在《自跋印草》 中云“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齐白石从不被古人所囿,不以“似”和“像”为准则,而是表达自然生命活力,张扬主体生命意识,达到传神“不似”之追求。齐白石的篆书中的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深受篆刻影响,在篆书的学习上更强调“似与不似之间”,他常说“苦临碑帖至死不变者,为死于碑下。”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暗合了古人的“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八字。“似”是师造化的传承。早年,齐白石学金农时就反复临其书,学李邕的《麓山寺碑》,齐白石临完后又把临摹套在原帖上看是否能重叠,足见齐白石的传统功夫下的了得。“不似”是得心源。
齐白石的书法从来都不是亦步亦趋,在他治印的跋文上“胆敢独造”四字就是齐白石在内得心源上的核心主张。齐白石总能摆脱传统文人在取法上那种小伎俩、小技巧,在那个时代也不与人争辩碑帖之说。他心无旁骛的把精力放在眼前的艺术和生活上,大刀阔斧的胆敢独造,创立了齐氏门派的艺术。在传承上,齐白石是一双脚踏踏实实踩在大地上。在内得心源上,齐白石是“胆敢独造”,这让齐白石的艺术风格独立于那个时代。
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印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其篆书是得力于印章的审美而发展,而他印章的审美又依托于篆书的风格。齐白石走的正是“书从印入”的路子。最初齐白石练习篆书是为了更好的治印,而在艺术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对篆书的学习成为他汲取营养的源泉。
齐白石在《白石印草自序》中写“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汉,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