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神奇与尴尬——江西赣州兴国县三僚村见闻
(上图:赣南兴国县梅窖镇兴国村是个千年古村,以堪舆术二闻名) 在今年元旦假日,一个偶然的机遇,走进了江西省兴国县三僚风水村,感受到这里的神奇,开阔了自己眼界,学习了不少知识。 三僚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境内,距兴国县城约60公里,是一个北、南、西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南北宽两公里,东西长6公里,由西向东倾斜的小盆地。相传唐朝末年,朝廷司天监监正、风水大师杨筠松,带着弟子曾文辿、廖瑀(廖金精)踏遍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他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师徒三人建起三间当地人称之为“寮”的茅棚在此定居,故得名“三寮”,后不知为何改成了现在的“三僚”。杨筠松师徒三人选中这块“宝地”侨居二十多年,他们授徒传业,开创了中国南方风水文化之先河,杨筠松先生后被海内外堪舆界尊为祖师。三僚村的曾、廖两姓村民,自他们的祖上曾文辿、廖金精师事杨公之术后,家承代代相传不绝,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各朝代一千多年,历朝国师辈出,约出国师24位,名师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致使三僚村受历代皇帝加封为“皇家风水师的摇篮”,成为“国师的故里”,享誉海内外,故被后世赞之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上图:情景再现建在砂手上的寮) 购买门票进入景区,首先见到的是情景再现的“三寮”,也就是模仿杨筠松师徒当年初来此地定居居所而建的三间茅棚木板房,三个茅棚板墙上各有一位大师的简介。这“三寮”建在砂手之上。所谓“砂手”,是一个堪舆术中的专用名词,指风水建筑两边的侧翼,堪舆术中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就是指左右砂手。砂手既可能是两道山梁,也可能是人工堆砌的一座土堆,三僚曾氏的下方砂手,就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梁。 我们游览的正是三僚曾氏的下方砂手。三僚曾氏砂手位于曾氏祠堂的青龙方,砂手接着村委会北面的“出土蜈蚣”形山余脉,自北向南延伸100余米至三僚河畔,护卫者三僚曾氏村落的藏风聚气的水口,砂手高约2—3米,宽约3—4米,整个山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毛竹,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护卫着三僚曾氏的村庄。在砂手的上面还有一座三僚曾氏合族兴建的护砂墓——“太监墓”。 (上图:砂手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护卫着三僚曾氏的村庄。游览步道建在其上。) 据导游介绍,三僚曾氏族谱记载,自这条砂手建成后,三僚曾氏人丁便开始兴旺。三僚村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意思是说,三僚村居民,先有陈氏、刘氏、沈氏,后来才有高氏、曾氏和廖氏。相传在宋、元之间,三僚东面沈氏村庄人丁很兴旺,虽然曾氏、廖氏出了很多先生,但一旦进行什么风水建筑,沈氏便仗着人多势众,进行干预。明初曾氏的风水大师曾从政,发动族人在曾氏总祠(今三僚村委会后)下方水口筑起砂手,屏护着三僚水口,以贮财聚气。因为曾氏当时人丁未旺,族人辛苦了三年,刚把下砂垒好,不料沈氏人多,蜂拥而来,仅一个晚上就一铲而平。曾氏族人多次修建砂手,均被沈氏破坏。因为这条下砂手相对曾氏是青龙,而相对沈氏居住地来说是白虎的方位。风水术讲究“宁愿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半抬头”。明朝永乐年间,曾从政多次为明成祖请到北京,施展堪舆术,授官太史,获御赐“开口名师”匾。相传明成祖第三次请曾从政上京为祈年殿择址后,曾从政因年老体弱,不服北方水土,卧病北京。明成祖派太监询问曾从政有何要求时,曾从政说:“臣不求金银,但求圣主助臣修完祖祠的砂手。”曾从政病故北京后,明成祖念其有功皇室,遣宫中的黄衣太监二名,护曾从政灵柩还家。相传二名太监到达三僚村后,着令县衙,征发民夫,三天内在曾氏水口堆起了一座巍然山梁。二名太监中,其中一个不服三僚水土,竟病故于三僚,三僚曾氏感激其建砂手有功,合族为其送葬。太监的墓地就建在砂手之上。当然,把太监葬在砂手上,曾氏还有一层借太监的“皇家官身”镇守砂手的目的,防止沈氏再仗人多破坏砂手。现在,这座雄伟的曾氏下砂手已经历时近六百年,曾氏人丁大旺,成为万丁之族,而沈氏却在三僚村里消失殆尽。 (上图:曾氏砂手现在是一条文化长廊) 现在曾氏砂手一条文化长廊,游览步道建在砂手上,蜿蜒在秀林翠竹之中。砂手游道两旁展示的主要是明代雕塑文化和堪舆知识,只可惜那些古老的石羊、石虎、石马等文物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被毁了,现在见到的基本上都是开发景区重新打造的。 三僚村最富传奇的还是山腰上一棵十几里外就能看见的形似伞盖的大杉树和树底下的形似包裹的两块巨石。传说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当年也发现了三僚这块山环水绕的宝地,在曾文辿眼中这杉树如伞盖,巨石如印章,他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师傅杨筠松却当即断言为:“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三僚人说,是杨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机,所以他才没有后代,但他的两个徒弟及后代,却从此在这大山深处繁衍不息,替人看风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谋生的祖传技艺。三僚村的先祖们因勘定了明朝的十三陵、紫禁城、明代长城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等重要建筑,使得三僚村在中国风水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上图:两棵大树如巨伞,长在龙山上) 到三僚村,不能不看曾氏蛇形祠。它是三僚村一座风水代表建筑。祠堂叫“承志堂”,建于明代中后期,建在后龙山一个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以蛇的特性设计。后龙是一条蜿蜒的山梁,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梁落穴处。祠堂后坡用石块摆成蛇鳞形,状如蛇颈。祠堂有一院墙,祠堂院门开在右侧,大门后建一照壁,照壁墙很高,把祠堂大门视线挡得很严实,须绕道而入,向右穿行一道狭长的曲廊,才能进入祠堂,犹如穿行在蛇洞之中。照壁墙高低凸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在照壁与祠堂之间挖了一半月形池塘,池塘地势深陷。祠堂内,《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如是记载:“昌字厅,上下两堂,中一天井,土木结构,规模偏小,粉刷绘画,甚为美观。”祠堂是一个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喝为金蛇挂树形,穴点在蛇的七寸,院门丙方正是蛇口,壬山向兼子午。祠堂正面大门两边厢房墙壁上没有正常的窗户,上面各安着一扁长条形的细小窗户,犹如蛇的两个眼睛。蛇眼成缝是最为凶猛之时。祠堂左右厢房不对称,左窄右宽,而且墙体也不在一水平线上,左厢房的外墙要凸出二十公分,差不多接近滴水檐边了,屋后后边墙角也是左圆右方。整个祠堂造型低矮、弯曲逼仄,到处都不对称,院子一边大一边小,房子一边大一边小,连房沿都是一边大一边小。堂内香炉摆法也怪,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真是太奇特了! (上图:蛇形祠——承志堂外全景) (上图:蛇形祠——承志堂院门) (上图:蛇形祠——承志堂左右不对称,祠堂两边厢房没有正常窗户,各开着扁长条形的细小缝隙,犹如蛇的两个眼睛。) 这座精心设计而处处别扭的祠堂确实耐人寻味,每处都有说道。据介绍,曾文辿公第二十六代孙石桥公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宏善,字肖谷,生有五子。相传做这个祠堂的地理先生是这五子的舅舅、风水大师廖炳,他用罗盘为五房分金,五房之母问其兄长廖炳,对一房好?当时回答说都好。晚上,廖炳私下告知其妹妹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长改变风水,因为四房孝顺,二房忤逆。后来其兄通过改变房子结构,做成蛇形,让风水好四房绝二房。原来,大门前的照壁中间凸出处挡住了二房在祠堂内看见远方的笔架山,左右厢房的设计配合蛇形地的蜿蜒形势,非常贴切,加强了其他几房的运势。对于二房最为致命的,是祠堂里的设计,天井雨檐的前高后低,站在祠内通过天井上天窗根本看不见天空,对二房的损害最大。后来二房发现了蹊跷,向舅舅求情,舅舅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每到祭祀祖先时,二房的人就只能跪在地下上香,以示惩戒,二房跪着祭祖时,回头也能通过天井上面天窗可以看见天光了。所以二房到现在也不至于绝后,但人丁不旺,并迁居外地了。 (上图:蛇形祠——“承志堂”,建于明代中后期,建在后龙山一个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以蛇的特性设计。) (上图:照壁五块高低不齐,代表五个兄弟的运势) (上图:蛇形祠——承志堂內厅) (上图:承志堂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真是太奇特了!) (上图:二房祭祀站在中心位置回头看门外和天井上方天空均看不见) (上图:二房祭祀跪在中心位置回头看门外和天井上方天空均可以看见) 走在三僚村里,我们现在仍可以看到古代保留下来的不少古代风水建筑作品,除了蛇形祠外,还有章罡土、七星池、龟蛇会、石拱桥、虎形祠、狗形祠、靠壁天井侧面祠、石仙宫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墙形墓、凤形墓等典型的明清风格墓葬。 我们在三僚村还参观了杨公祠和万方祠。杨公祠是曾氏供奉祖师杨筠松的祠堂,公元2000年建成,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赞助并施工的。祠堂是锁着的,无法入内,仅从外观上看其造型十分豪华壮观,外墙全是青石雕刻,正面墙壁刻满了浮雕,内容是杨公著书、出游、进政、考风水的四组大幅浮雕,仰视呈现出立体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下面以“山清水秀、江山多娇、群峰叠翠、玉溪春色”为题的四幅风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其细腻逼真的工艺也让人叹为观止。 (上下图:杨公祠是曾氏供奉祖师杨筠松的祠堂,造型十分豪华壮观) (上下图:杨公祠造型十分豪华壮观,外墙雕刻精美) 三僚村万方祠,祠堂大门前方有个人工水塘,风水很好。祠堂的外墙上,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是中国土地革命的见证。兴国当年是中央红军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曾写过著名的《兴国调查》。万方祠池内设有展览,展览介绍,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红军时期曾来过三僚村。历史名人文天祥也曾来过三僚村,曾为三僚廖氏族谱作序,亲笔为廖屋杨公祠撰写六十四卦签文,并挥毫为杨公祠题联一对:“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上下图:万方祠,风水很好,墙上留有红军标语以及各个时期标语口号) 三僚的又一神奇之处是三僚的地形酷似一幅阴阳太极图形。村里有两条弯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二溪合而为一,形成了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头的水温左右两岸竟相差5—6度。缘由是合二为一的那两条溪流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那条水温低的叫阴溪,右边那条水温高的叫阳溪。如果鸟瞰这块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处在指针的两边,就象太极图形中的两仪。盆地的四边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还有活龙脑、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传说,这其中就蕴藏着《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村中还有块被人称之为罗盘指针的“罗经石”。导游说,这座“罗经石”下有一个地下溶洞,就从来没有人走到过尽头。 (上图:三僚村的一座古牌坊被一幢新建高楼民宅挤兑得无法生存,呼吁要保护文物!) 三僚村的美食也很诱人。中午,本家柯氏宗亲在村中阴阳溪旁边的一家小饭店请我吃了一顿豆腐全宴。店老板说,所用豆腐均用黄豆加高山泉水精制而成,鲜嫩白净,使我想起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三僚的豆腐全宴由油煎豆腐、焖豆腐、酒酿豆腐等十几个种类组成,浓香扑鼻,色香俱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 (上图:三僚村阴阳溪水汇流处) 三僚村,这个目前常住人口有六千多人的村子里,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看风水的本事,现在有100多人专职从事风水师行业,兼职及相关行业有将近400多人。但三僚村的风水教学一直恪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随着时代的变化,看风水从以前主要以看阴宅(墓地)居多,而现在,业务面拓展不少,还要给房地产公司选址、搬家摆放床位等。服务的对象也从以前广东、福建等地的农村地区发展到了现在的各大中城市,乃至海外。风水先生外出年挣二三百万很常见,“风水经济”已经成为三僚村的支柱产业。2011年,三僚村被纳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三僚堪舆文化”也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上图:明万历年间三僚曾氏23世祖墓葬) (上图:新建的三祖殿) 然而,风水行业一直没有受到相关政策的允许,处于半隐秘的状态,宣传上难用“风水”二字,处境尴尬。同时,三僚村作为新开发的景区,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新建的三祖殿,小编一行不买殿内人员的物品,遭到无理谩骂;门票口不执行全国景区统一优惠的政策,态度恶劣……因此,三僚村想做大做强,困难重重…… 藕塘孤荷2017年8月24日晚补记于合肥松湖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