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浦东人之痛--上海迪斯尼

原创|浦东人之痛--上海迪斯尼

文/欢爸

时间/2020-04-20 00:28

【引言】常说话语权,自己都不想说自己的话,张口闭口说的还都是别人的话,何来话语权呢?~

【正文】原创|浦东人之痛--上海迪斯尼

浦东新区三十年历程中,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

迪斯尼主题乐园,除了美国本土两处,还有巴黎、香港、东京和上海等四地。

完全相同的主题乐园产品,中国独占两席,从距离上说,东京迪士尼也不远,近距离的三家,绝大部分客源来自中国大陆。

东京迪士尼,1983年开园,采取的是许可经营模式,日方有着绝对的人事权、财务权和经营权和全部的股份处置权,不受美方所控制,享有着迪士尼带来的所有收益。

巴黎、香港、上海三地的迪士尼采取合资经营模式,在上海迪士尼建设之初,香港迪士尼就已经出现连年亏损。

上海迪士尼,中方在资本投入上占比57%,管理上却只有30%的股权,只是个小股东,预计投资规模250亿人民币,实际投资规模未见工程决算数据,据说在400亿上下。

开园后,严禁外带食品等各种奇葩的限制性规定,也频频引发争议。

从这个项目里,中国得到了什么?上海得到了什么?我们到底图什么?

在自家的院子里,乐此不疲地帮美国人赚钱的同时,让美利坚的快餐文化侵蚀着中国的本土文化,我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百思不得其解。

从商业模式上说,上海迪士尼应该算是个不错的项目,至少中国人多,所有景点都是乌央乌央的人满为患,多它不多、少它不少,何况美国人在文化商业运营上很牛,通过各种奇葩的限制手段,把利益最大化,赚钱这一点上毫无问题。

然而,我说然而,上海迪士尼在无形中,无声无息地挤占了我们的文化领地、空间、市场,潜移默化地在给年轻人,尤其是低龄的孩子们,洗脑,温水煮青蛙这个词儿,真心不太好听。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说话显得心胸不够开阔,小家巴气的,确实有点儿这个意思。

何况,一个主题乐园,确实也算不上多大的事儿,何必较真呢,还容易被贴上极左的标签。

既然提到标签,那就聊聊美国文化的标签,好莱坞、迪士尼,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两个最大的标签,自诩为中国人之城里人的上海人,居然把美国文化的标签,奉若神明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让人好无语,用句网聊常用的话说,你说你是不是傻?

尽管之后,上海投资方也做过诸多解释,语气也倍觉委屈,似乎不在股权上让步,美方不肯投资等等,这等理由很难让人信服。

全球的六家迪士尼乐园,姑且不算上海迪士尼,只有东京一家是许可经营模式,也只有东京一家是盈利的,其它的都在惨淡经营,巴黎、香港的两家,经营状况尤其糟糕。

只算经济账,不算文化账、人心账,才是上海迪士尼最大的败笔,而且即便是经济账,也过于一厢情愿了,果真如投资预期的那么好么?我看未必,否则把收支状况,归还初期投资情况,摆摆事实,瞧瞧如何。

文化账怎么算?

迪斯尼是什么呢?是美国通俗文化的代表。商业与娱乐成功结合的迪斯尼,就是美国的文化航母。

美国本土之外的四家迪士尼,三家在东亚,东京、香港、上海,消费人群也以中国大陆游客为主,铺开地图,不难发现,这三家一字排开,环绕中国,成为侵蚀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锋线,剩下的话,就越说越来气了,不说了。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并不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衰落,而是文明、文化等“软实力”的衰落。

迪斯尼再好,代表的也是美利坚的软实力,而不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

有这400亿人民币的投资,干点儿啥不好,十个中华文化园也建成了,非得去挖祖宗留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坟墓,咋想的??

最后说说人心账,郭松民在2007年就指出过,

以米老鼠和唐老鸭在中国的影响,不仅富孩子会趋之若鹜,穷孩子也会喜之若狂。

但即便是按最低标准算,其门票也不是穷孩子所能问津的。

如此,则迪斯尼势必会成为“富孩子的快乐园”和“穷孩子的伤心园”,这究竟是有利于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的撕裂?

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怕是浦东人、上海人心中永远的痛了。

我们不能嘴上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行动上却总之背道而驰。

感觉国内大众图书馆、阅览室里的书,也是外国人的多,中国人写的越来越少,看来看去,总是有数的那几本,国内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译文比例也蛮高的。

常说话语权,自己都不想说自己的话,张口闭口说的还都是别人的话,何来话语权呢?

文化之心,会长期地影响人心、民心。

唉,我这也是瞎操心,写多了,还会影响心情,不写了,就此打住。

我是欢爸,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