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一响黄金万两,滴滴一下惨遭奸杀:滴滴式安全沦陷?
2012年,29岁的程维从阿里辞职,用同事提供的8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在中关村e世界租了一个很便宜的仓库作为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新创立的公司简称滴滴。
需要大把烧钱的滴滴推出后很快遇到融资困境,但面对马化腾频频递出的橄榄枝,出身阿里的程维一直心存疑虑。2014年,阿里投资了滴滴出行的主要竞争对手“快的打车”,此举令滴滴果断选择投奔腾讯,此后一整年时间就是滴滴与快的发起的补贴大战,据估计烧掉20亿人民币。
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却迎来了另一家国际巨头Uber,同样又是一场不断投入资本的硬仗。激烈的价格战之后,Uber最终在2016年中把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出售给滴滴,中国的出行市场形成了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
观察滴滴短短5年的成长史,很容易看出其本质就是一场资本的权利游戏,高峰期国内打车市场有40多个玩家,但基本都被滴滴用钱干掉,这种玩法大部分人根本玩不起。虽然这种玩法很野蛮,但胜利后的甜头也同样可观,据2017年底公开数据,滴滴在中国的用户数已达4.5亿,市场占有率超过90%;2017年全年交易额16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日订单量2000万。这个数字是Uber和全球所有其他网约车服务加起来的两倍。近期一直喧嚣着赴港IPO的滴滴出行身还未动就已经被估值4000至5000亿人民币之间,真可谓滴滴一响,黄金万两。
生意越做越大责任相应也就越大,尤其是坐在铁包肉的封闭空间里与某个陌生人一同进行快速物理位移的出行,这是一个苟存于社会的人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衣食住行中占比至少四分之一的事务,其重中之重首先是安全,然后才是效率,因此说5岁的滴滴肩负着堪比几个相关部委的担子,应该不算过。这种傻子都能明白的道理滴滴不可能不明白。
于是2017年,滴滴投巨资启动了一波市场活动,宣传的内容是滴滴投更庞大的资金打造的所谓五大“安全科技”。“滴滴的安全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一句话上,就是‘科技让出行更安全’,这个系统的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满足千万级订单体量的需求,‘三证验真’、‘人像识别’、‘行程分享’、‘紧急求助’、‘号码保护’等具体安全功能措施,都是基于大数据对于在行程的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用户的反馈和调研,设计开发出来的”,这是滴滴对其所谓安全体系曾发出的自信描述。
为了将这份自信广泛根植于尽可能多的人群脑海中,2017年4月,一支阵容豪华的音乐舞蹈MV上线了。视频画面中,孙红雷、王祖蓝、罗志祥、黄渤和杨洋五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边唱边跳着向公众灌输着滴滴所宣称能保障出行安全的五大科技体系:三证验真、号码保护、人像认证、行程分享、紧急求助。
一个月后,请泰国导演Thanonchai专门拍摄的五支宣传片也开始病毒式扩散。这个系列宣传片的名字叫:中国式安全,主要内容依旧是传递并灌输一种综合印象:滴滴在用最尖端的五大科技时刻守护所有乘客的安全。
投入重金邀请业界高手精心打造的宣传片传播效果非常深入人心,比如《中国式安全》系列视频第一条以“丈人丈母娘审查未来女婿”为切入,意在用父母对女婿的各种把关类比滴滴对司机的各种审查,这条视频首日在微博上就突破了5000万的观看量。
其他系列也都是从普通人熟悉的生活场景起跳,呈现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那需要“安全感”时刻,再以幽默的故事情节让人会心一笑之后最终将认知与情绪连接到滴滴的安全科技上。
这种宣传效果对观众影响之巨大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舍得花钱,钱花哪儿,哪儿好。系列短片病毒式扩散之后,大部分人对滴滴可提供的安全保障开始深信不疑,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少女们更是如此。
正是在这种印象的背书下,2018年5月5日,21岁的空姐在深夜放心地踏上了一辆滴滴顺风车驶往市内,随后被滴滴司机奸杀;三个多月后,2018年8月24日,温州一名23岁、曾是校花的女孩于中午一点在其母亲注视下搭乘了滴滴顺风车,约两小时后被滴滴司机抢劫、强奸后杀害。
更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里,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其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女乘客被顺风车司机奸杀的案件2017年已发生过,2017年5月,重庆永川的一位顺风车司机用风筝线和红布将30岁的女乘客勒死,涉案司机之后被法院判处死缓。
此时再来回顾滴滴曾卯足劲砸钱宣传的保证出行安全那五大科技,其具体内容如下:三证验真是指每位滴滴司机注册前都须通过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银行卡、手机号的验真和背景审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且无任何不良记录后才能顺利上岗;
人像认证是利用人像识别认证技术确认司机与注册时身份一致,严防司机被调包;
行程分享技术是一个专门开发的分享按钮,它可以通过微信、短信、QQ将行程动态分享给亲友,让他们实时知晓乘客位置、路线、司机信息;
更能提升安全感的是一键紧急求助按钮,它可以在紧急时刻通过点击菜单栏里的求助键让滴滴安全专员立即获取乘客实时位置,然后开启并监听车内录音,必要时将直接接通110。
可是郑州空姐遇害后,滴滴在自查进展中表示,针对郑州顺风车案件的自查中发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嫌疑人父亲,且正常通过了滴滴顺风车注册的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和接首单须进行人脸识别等安全措施。嫌疑人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滴滴称,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导致在该订单中针对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没有被触发。此外,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五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在乐清女孩被奸杀案中,犯罪嫌疑人滴滴司机钟某是四川留守儿童,初中辍学,有一个16岁的女朋友,在一次次做小生意失败中花光了家里40万积蓄,在20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有贷款。奸杀女孩前一天还遭到某位女乘客举报,但即便是“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下车后司机尾随”这样的投诉内容下,他第二日仍然在正常接客、抢劫、强奸、杀人。
不仅如此,在受害人失联的关键时刻,“坚守隐私”的滴滴并未第一时间向警方、乘客家属提供司机信息。乐清警方在表明身份的情况下三次联系滴滴两次无果,直到民警传去证件资料后,才收到滴滴发来的顺风车主及车辆信息,此时离受害人发出求救信号已过去4个小时。
将这些血淋淋的细节与一年多之前视频中营造的那种安全美好、歌舞升平相对照就会发现一个悲哀的现实:在深入洗脑之后乘客们大多懵懵懂懂地认为滴滴平台能够保证其安全,但其实平台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所谓安全出行五大科技在这些案件中基本没有派上用场,在应用之后犯罪率仍呈现高发态势:在有据可查的司法记录里,从2017年至2018年5月,顺风车主就犯下10起刑事案件,包括杀人命案、迷奸女性等恶性犯罪。
原来,所有那些安全感其实仅停留在耗费巨资构思、拍摄出的高清画面中。
更为讽刺的是,作为恶性安全事件重灾区的滴滴顺风车在滴滴总业务量中的占比尚不足5%,那么这个业务板块屡现犯罪的逻辑是什么?梳理滴滴已公开的官方信息会发现,顺风车从业务上定位是公益性质,滴滴并不抽取佣金,只收取很小比例的服务信息费用,相比快车与专车中滴滴作为运营监管平台抽取20%左右的佣金,从赚钱角度看顺风车是典型的“盐碱地”,谁又会对“盐碱地”投入太多精力、耗费资金去看管、照看、维护呢?
这片“盐碱地”从诞生伊始,滴滴便多次强调了社交功能,为此曾多次对大众有系统性地进行引导,除了七夕节推出的明显暗示艳遇的“我们约会吧”活动,还鼓励车主对乘客的长相、气质进行评价。滴滴顺风车曾经推出的一款海报上还打出了“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的口号。“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滴滴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如此描述。
这种设计下,顺风车到底是一个方便乘客与司机的业务,还是一个陌生人交友平台?不同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答案。当那些把顺风车当做交友平台的男司机与视其为便捷出行工具的女乘客频频错配,滴滴的各大安全护法科技又无暇顾及的时候,各种罪恶就很容易在这片“盐碱地”里发生。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不断试图营造美好、和谐、对社会有益之形象的滴滴,还没几年就沦落到方便成为麻烦、愉快变成悲惨,甚至被指控为导致抢劫、强奸、谋杀的地步?究其根本,其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切的源头无非两个字:资本。
成立仅5年多的滴滴公司,在背后各路资本的加持之下迅速演变为市场寡头,寻求投资回报与退出变现的资本需要滴滴以与时间赛跑的速度奔赴资本市场,这就更迫使其要以区区五岁弱质之躯承载五十年甚至百年企业之安全重任,在面向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过程中这俨然是滴滴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在一连串命案发生之后,滴滴近日承诺,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对于已成为“资本怪兽”的滴滴来说,行进至此,发生再大的事也不过是一个钱字而已。——《调查清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