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从这一篇文字起,周三的栏目将以简单的思维小方法介绍为主,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被使用的,也看看它们是起了好作用,还是净捣蛋了。
这一篇说说我们如何自觉的、有意识的判断一句话是真是假。
-01-
记得有次晚上去买包子吃,要了一个牛肉包、两个粉条包。老板把包子装好递给了我,拿手里一摸:“老板,这包子怎么是凉的?”,老板没有回应我的目光,视线游离在蒸笼和灶台上拿抹布这拭拭那擦擦,回了句:“我们的店马上要转让了。”我:???……
这是什么和什么?以至于这个事让我耿耿于怀。同时,这件事中也有两处可拿着琢磨真假用以消遣。
其一,包子铺老板说的是不是真的?
即“店马上要转让了”这句话是真是假,其实这个很好知道,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隔段时间去看看店还在不在,不就知道了吗。时至今日已有3年时间,它还在那每天卖着包子。禁不住想,当年包子铺老板的说法并不是真的,只不过晃神搭一句算回复罢了。
当然,这只是说法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好比“我想买这套房”和“拿到了房产证”是两回事,至于最后拿不拿得到,还得看过程顺不顺利。所以包子铺老板的这个说法,在当时他说的时候很难判断真假,得靠之后的行动结果才能得知。
其二,我问的“包子怎么是凉的?”,他回复“店马上要转让了”,这是个什么神奇逻辑?
我是想知道“包子凉了”的原因,毕竟在包子铺现买应该是热乎的,现在却是凉着的,这里出现了对包子的认知偏差,我得了解原因以解释通。老板按正常套路(思维)应该告诉我“因为……(理由),所以包子凉了”,这里结合他的回复,整理大意为“因为店马上要转让了,所以包子凉了。”
“因为店马上要转让了,所以包子凉了”就说你听着觉得怪怪?再一推敲就知道了这个说法是假的,给出的理由支撑不了结论,于是它不能使我信服,甚至让我理解清楚都难。
-02-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是包子铺的老板们,如何保证自己说的话能很好的被理由支撑,更容易使人信服呢?这也就是我们本篇文字所要介绍的内容——自觉的区分“好”理由和“差”理由。这怎么说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推敲一下。比如,
你和朋友大壮在聊今天下午4:00~6:00的狼人杀活动会有谁来参加。
大壮信誓旦旦地和你说到:华哥不会来。
你对此有点拿捏不准,不知道该不该信,自然地问了句:为什么说华哥不会来?
此时,大壮为了支撑刚刚讲的“华哥不会来”这个说法,可能给出很多种回答。这里我们来假设3种大壮有可能给出的回答:
A.他可能说:我可受不了他,而且我想玩得尽兴。
B.他可能说:华哥很内向,不怎么参与这类桌游活动。
C.他可能说:华哥中午刚去北京出差了,下午赶不回来。
上面三种回答,你觉得哪种更容易理解、更能支撑大壮说的“华哥不会来”这个结论。换句话说,大壮以哪种说法回答你“为什么华哥不会来”,你才更容易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03-
就上述三种回答,我们来逐一做个分析:
A回答对于“华哥不会来”这个说法,没有给出什么好——能够支撑说法/观点/论断正确的——理由。“受不了华哥”和“想玩的尽心”纯粹地是大壮个人喜好的表达,与“华哥会不会来”没有直接关系。“华哥会不会来”是华哥的事,大壮的个人喜好并不能决定华哥会不会来。好比“我讨厌下雨天”不影响“未来连续一周有强降雨”,这里并不会因为我讨厌下雨,天就不下雨了,下不下雨是老天爷的事。
B回答却是一个不错的理由——“华哥很内向”,这里借用了一个隐藏的观念“内向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一个常识“狼人杀是一款多人参与是桌面游戏(活动)”,于是形成了一个简单地推论——
因为“内向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而“华哥很内向”,则可推出“华哥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又因为“狼人杀是一款集体参与式桌面游戏(活动)”,所以“华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参与狼人杀游戏”。因为这次我们玩的是“狼人杀”,则“华哥可能不会来。”通过以上推论可以看出,此回答给出的理由正面支持了“华哥不会来”的说法。
C回答给出的理由——“哥中午刚去北京出差了”,只要这个理由真实,那么它就能为“华哥不会来”的说法提供很强的正面支持。这里借用了一些地理及旅行常识,比如“深圳到北京坐飞机单程最少需3小时左右”、“中午,即12点左右”,组成了一个简单地推论过程——
因为“深圳到北京坐飞机单程最少需3小时”,华哥是“乘中午12点的航班从深圳飞往北京出差的”,那么“华哥下午3点左右人在北京出差”。若出差办公需“1小时”,工作完成之后再及时乘飞机返回深圳,到深圳的时间也到下午7点了,因为我们的活动时间是“下午4:00~6:00”,那时我们的活动已经结束至少一小时了。即,下午的活动,华哥肯定是参加不了的,那时华哥要么在工作、要么在飞机上,就是不可能出现在狼人杀活动的现场。那么,这个“北京出差”的理由,就为“华哥不会来”这个说法做了实打实的支撑。
-04-
上面A回答里的理由就是我们说的“差”理由,B和C回答里包含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好”理由。当我们自觉不自觉的评价这些理由好坏的时候,就是大脑在辨识关于某一个说法的理由是真是假、能不能支撑说法成立的过程。了解学习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也是如此:区分我们赖以相信某一说法的理由,到底是好还是坏。
这里关于“好”(与“坏/差”)的这个说法,得特别说明一下。
首先:用这个字眼和道德伦理毫无关系。即因为“好”的理由而相信某一说法并不意味着道德上的正确、高尚;同样,因为“坏/差”的理由而相信某一说法,也不意味着道德低下、缺乏。
其次:这里说的“好”理由与“真”联系紧密,亦即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说法。对于某一个说法,“好”理由使之很可能为真,也就是说“它使这个说法很可能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对于一个说法,最好的理由使之必然,即保证它为真,保证它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
-05-
再问:学习这种觉察和辨识理由好坏的能力有什么用处?
之所以要了解学习它,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理性的。也许你会质疑说“人是感性的”,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是感性的,但涉及到我们个人的具体工作、人生选择等关键事件,涉及到集体的科技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等重大的问题,都需要理性出面做抉择,带着我们个人,以及社会集体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作为理性的人,我们本能的希望自己的说法是真的,是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只有如此我们才会选择相信,并依此行动;如果是假的,则不信。而要达到这种理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好的理由,才去相信。
注:上文中说法、观念、观点、判断、结论等词先以同义词视之,指是有某种固定范围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