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审议及颁布与我们有啥关系?
两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已进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程序,意味着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典颁布离我们不远了。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由七编和附则组织,共1260条,10万多字,是一本真正的“大部头”法律。
民法典涉及到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经提出、进入审议程序,便成了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有必要来从民法典是什么、为什么颁布,以及它对生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做一些基本的观察和了解。
-01-
什么是“民法典”?
要了解我国正在审议、即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需要从“民法典”的基本含义着手。百科给出的解释: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
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
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范公民(你、我、他)之间的各种司法关系及法律行为,是公民各项生活行为的权利保障和规范。
从世界史来看,法国19世纪初通过的《法国民法典》与德国19世纪末通过的《德国民法典》,与时法、德两个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民法典的颁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把“公民权利、契约自由”等原则做了法律规范和保障。
从我国民法典的萌芽及其演进来看,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长王轶说:“如果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算起,我们已经等了66年。”我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一代代民法学者的接力跑,是立足我国国情及社会发展的实际,编纂而成的符合我国公民的社会法律行为规范。
-02-
为什么要审议颁布《民法典》?
一部法律或者一套社会规范,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被颁布,它的出现一定是基于对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完善而对应制定的。
从宏观层面来讲,《民法典》的审议及(即将)颁布是“应解决时代'痛点’而生,乘美好生活浪潮前进”的,目的在于解决或改善以下七类社会问题:
加强民生保障,维护百姓权益;
强化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强化人格权保护,保障人格尊严;
维护金融安全和秩序,推动金融创新;
推进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维护农民的权益;
促进家庭和谐,维护家庭稳定;
回应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网络治理。
就我国法制体系的建设而言,《民法典》的颁布将是重要的补充与完善。《民法典》作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涉及到了每位公民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的民事活动及行为的权利保障及规范。我们现行的《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而此次即将颁布的《民法典》则重在保护私权利。公权力的限制与私权利的保护,共同推进,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支撑。
从个人层面而言,《民法典》共7编,内容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民事活动和行为,大到物权小到肖像侵权等,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对应依据。它的颁布,一方面明确赋予和保护了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对非法行为做了明确的规范及制止。
-03-
《民法典》的颁布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由此次审议的《民法典(草案)》7编1260条的“大部头”体量来看,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这里我们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对《民法典(草案)》中的一些亮点的解读、由@做的7张介绍图文——
(* 以上图片源自@)
通过以上7条,我们可以简单地对《民法典》有一点细微地了解。
《民法典》条文将民事活动及行为,从争议悬而未决或者责任模糊的状态,进行法律责任明确的契约——哪些民事活动及行为是鼓励的,哪些是禁止的。一旦活动及行为产生,责任关系如何确认,如何负责等问题,《民法典》中所涉及到的条文都会做相应的规定。
-04-
上面三部分即是对《民法典》的粗略认识。认识归认识,一旦社会法律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民法典》)颁布,作为社会公民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遵守!
遵守,不是简简单单地一句口号,而是了解之后的身体力行。《民法典》一旦颁布,一方面会有普法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及了解,作为个体公民可以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公民自己也可以自主学习,同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
以上,对新事物——《民法典》的认知逻辑,大体上由三个环节组成:知道它是什么、了解为什么、再看与我什么好处,做好了这三方面的信息收集,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要不要继续了解,如果不,则止步,如果还有兴趣,则继续探知“如何做?”。这样逐步深入的探知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应用,就可以对一件事或一个现象有更立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