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面临的共同文化课题——语言西化
出国20年,每年回国都能感受到一些变化,当然多是中国发展变化的新气象。其中也有些困惑,比如,人家说的话听不大懂了,口语中出现了很多新名词,特别是英文单词掺杂在其中,让人一下子搞不清其内涵,如3D电影、3G系统和4S店等。英语缩略语有DM理论 、DINK家庭、 FLY一族、、VIP卡、 GNP 、 CPI等。企业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是CEO和 CFO,“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这样响当当的词组反而无人赏光。中国现在的不少商品,原本是中国的品牌,却一定要用外文标志。“世贸组织”本是多么简洁明了的词组,非要叫WTO。GDP这三个字母常见于媒体,大家也许都知道这三个字母是很重要的标志着国家经济水准的数据,但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它所代表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内涵。
在语言西化潮中,媒体也起到了跟风的作用。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喜欢在谈话中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似乎这是一种时尚,也不管观众是否能理解和接受。网络上的新名词更是五花八门,胡乱简略,英文字母多掺杂其中,MM、GG满天飞。我们只能对这些“新生事物”徒生感叹了。总之,汉语言正出现西化现象,或者说汉语言面临被外文字母入侵的危机。
也许有人会说,语言西化是全球化的标志。的确,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汇也在进行中,其中不乏闪光点。但是不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还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是民族的根,语言是一个民族显著的外在特征,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不纯以致受污染的话,将破坏文化的品位以及影响文化的传承。现在汉语不仅面临口语西化的危机,还同时遭遇书写西化、文法西化的困惑,长此一往,年轻一代的汉语理解能力、书写能力堪忧。
本国语言受到英文冲击的不仅有汉语,日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看来语言西化也是个国际性的课题。近年日本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保持日语的纯洁性,日本年轻人的语言也越来越西化了,日语越来越不伦不类。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言,夹杂的英文词汇不断增多。日语本来由三种文字样式组成,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片假名多是外来语,外来语增多让日文变了形,有学者呼吁增加使用汉字,以维护日文的美丽本质。外来语还带来一个弊端,让一些日本人的英文学习变得很困难。日本人把英文单词“拿来”后,夹杂在日文中,读音往往有所改变,变成了“和式英文”。由于说惯了“和式英文”,于是不少日本人说的英语,根本无法和英语世界的人沟通。
如今,中国商品忙着起洋名字,而人家外国产品打入中国却绞尽脑汁要起个中文名,这是令人深思的。如日本的“索尼”、“松下”、“优衣裤”等牌子尽管在日本国内用英文或者日文片假名表示,但来到中国,它们一定要用中文名字。再看看一些外国化妆品牌的中文名,如“美宝莲”、“碧欧泉”、“露华浓”、“百爱神”等,汉语的意境是多么美妙呵,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中日两国都肩负着维护汉字意境的重任。
中国一边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推广正统的汉语文化,另一边我们自己却在糟蹋母语,这说得过去吗?崇尚国际化不能以丢弃传统为代价。在全球化浪潮中更要保持母语的纯洁性,语言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语言西化问题的同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是语言元素丰富的国度,各地方言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如今的小孩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还学着数种外语,却不会说地区方言了,地方传统文化正面临流失的局面。
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要盲目西化,不同文化可以交流和融合,但不容侵蚀和破坏。防止语言西化,维护汉语汉字的纯洁性,要从官方做起,从媒体做起,把语言这一民族的根扎得更深些。(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