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乌梅丸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乌梅丸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500g);黄连十六两(48g);细辛六两(18g);干姜十两(30g);当归四两(12g);黄柏六两(18g);桂枝去皮,六两(18g):人参六两(18g);附子炮,去皮,六两(18g);蜀椒出汗,四两(12g)。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𦥑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清肝益肝 ,通阳泻肝;安蛔驱蛔以止痛。
肝热阳郁证:口渴,欲饮水而不解,或胃脘灼热疼痛,或心胸炽热疼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或有蛔则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热阳郁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于肝;阴津为邪热所灼;肝气逆乱。因此,治疗厥阴肝热阳郁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益肝清热药 肝体阴而用阳,邪热袭肝,肝热易灼伤阴津,阴津不得益阳而热益盛,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其治当益肝清热。在用药时最好选用具有酸能化阴与苦能清泻的药物。如方中乌梅苦酒(醋)、黄连、黄柏。
2.合理配伍通阳药 肝主疏泄条达,邪热侵袭于肝,最易郁遏阳气,阳气郁滞,邪热内盛面不得外散,其治既要清泻肝热,又要通阳散郁。再则,因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用清热药则不利于肝气条达,且易郁遏阳气,其治当配伍通阳药.通阳更能制约清热药而清而不寒遏,更有利于清热药发挥治疗作用。在用通阳药时一定要重视剂量的调配关系,即必须切中证机,其量大则易助热,量小则无济于事,如方中桂枝、细辛、干姜、蜀椒、附子。
3.妥善配伍益气补血药 邪热侵袭并肆虐于肝,肝气为邪热所伤。又,肝主藏血、邪热极易损伤肝血.故其治当益气补血.如方中人参、当归。
4.随证加减用药 阴津不足明显者.加麦冬、石斛,以滋阴和肝: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理气:若邪热内盛者,加栀子、竹茹,以清泻肝热:呕吐明显者,可酌加旋覆花、陈皮,以降逆止呕;腹痛明显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 便秘者,可酌加大黄、槟榔降泄通便,等等。
1.药用个性 乌梅、醋味酸,酸有泻肝之热,收肝之逆气,更有收敛固涩。黄连、黄柏清泄邪热,与乌梅相用以增泻热。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与乌梅相用以滋肝体。因肝为刚脏而恶抑郁,故佐附子、细辛、干姜、桂枝、蜀椒以通肝阳,并使邪热有泄路。又,乌梅之酸,酸能安蛔,使蝈静而痛止。苦酒之酸,助乌梅制蛔安蛔。黄连、黄柏味苦,苦能下蛔。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辛能伏蛔。人参、当归之甘.蛔得甘则动,甘能诱蛔而出。蜜甘缓而诱蝈.并能调和诸药。方中酸借辛开,收正而不恋邪,苦借甘调,泄热而滋体。诸药相合,治厥阴肝热至为允当。又,本方寒热药物并用,故可治疗病属上热下寒证者。
2.药用共性 根据乌梅丸方中药用主治的个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据方中用药相互作用的协调统--性与个体差异性,从而决定认识、研究与应用乌梅丸治法不仅可主治蛔厥证,还可主治厥阴肝热证,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乌梅丸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1)蛔厥证:腹痛,或胁下疼痛,疼痛剧烈则手足厥冷,甚则冷汗出,时发时止,止则如常人,食则吐或有蛔则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
(2)上热下寒证:腹泻,或慢性痢疾.或腹痛,或腹胀,腹部怕冷,或口舌生疮,或舌红,或苔黄,脉弦或数。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之慢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五更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肝炎或肝硬化、胆石症等,循环系统之原发性高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脉管炎等,精神神经系统之癫痫、精神分裂症、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胆道蛔虫症或有休克或伴有肠梗阻、胆囊鞭毛虫症、肠道滴虫症等,妇科之盆腔炎、房事会阴疼痛、阴道滴虫病等,五官科之复发性口疮、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泌尿生殖系统之老年性前列腺炎、膀脆结石等,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顾固性湿疹糖尿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2.伤寒,脉微而厥,至六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3. 蚘厥者,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第十九7)
4.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第十九8)
勤求仲景.博识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