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长时低热、高热不退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学好经方基础方与代表方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经方辨治各种疑难杂病。
内伤发热 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在8月28号我们已经分享了一个医案,桂枝汤加味治疗发烧 ,在中医里,会把发烧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怎么区分呢?简单的说,就是凡不是外感引起的发热,就归于内伤发热。所以在临床上,内伤发热会有多种证型,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阴阳虚损导致的发热属虚。前者又可进一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成为正虚邪实之证。内伤发热的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今天,我们分享两个医案,分别是王付教授和刘丹老师的。
了解方剂请点击:解读麻杏石甘汤及临床运用
洪某,男,48岁,郑州人,有2年低热、易感冒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中午低烧(37.3℃),怕冷,手足心热,无汗,饮食无味,口渴,咽痒,略微咳嗽,舌红少苔,脉沉弱。辨为风寒外袭,阴津不足证,治当解肌散邪,滋补阴津,给予桂枝增液汤与桔梗汤合方加味: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生地黄18g,麦冬18g,玄参18g,百合15g,桔梗10g,生甘草20g,炙甘草6g。
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口服;
二诊:低烧(37℃)略减,咳嗽止,以前方6剂;
三诊:仍低烧(37℃),怕冷止,以前方6剂;
四诊: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以前方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陈某、男,12岁,仁怀市人,半年前原因不明出现发热(39.8℃),曾在当地等医院治疗,可仍然发热,近因老乡朋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发热(40.1℃,每天发作3~4次),咳嗽,咽喉肿痛,饮食不佳,口干喜冷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为少阳、太阳合病,给予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
麻黄8g厚朴30g茯苓30g杏仁15g紫苏15g生石膏30g大枣12枚生姜10g柴胡25g半夏15g人参10g黄芩10g炙甘草6g;
3剂,第1次煎4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
用药第一天发热2次,体温在38.4℃左右,第二天发热发作1次,体温在37.6℃左右,第三天未发热,第五天至今未发热;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根据低热、怕冷辨为风寒侵袭,再根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咽痒、咳嗽辨为郁热扰肺,以此辨为风寒侵袭,阴津不足证,方以桂枝增液汤解肌散寒,滋补阴津;桔梗汤宣肺利咽,兼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根据发热、舌质红辨为热,再根据口干喜冷饮、苔薄黄,脉弦数以此辨为热郁营卫夹热证,以小柴胡汤清热益气;半夏厚朴汤宣畅中焦气机,以麻杏石甘汤清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任何疾病都需建立治疗信心,谨遵医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相信身体一定会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