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2)·手绘还原西夏王陵真实的样子,李元昊虎头蛇尾的一生

海宝寺塔·银川始建年代最早的建筑

海宝寺塔位于银川城北郊,周围被一片湖泊环绕,当地人俗称北塔。海宝塔四周地势开阔,我们一出城区就远远望见它独特的多边形塔身。寺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山门前挤满了贩卖香火和算命求签的摊贩,如今这里归宗教部门管理,是银川唯一的重点开放寺院,一年到头香火不断。进入山门,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韦陀殿和卧佛殿,规模宏大,建筑严整。

海宝寺俯瞰,从前这里位于一片湖心岛上,人们需要坐船来此。

海宝塔始建年代没有确切记载,据清人考证海宝塔原名应为“赫连宝塔”,为南北朝时期大夏国创始人赫连勃勃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大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地域包括今日的宁夏全境、蒙古西部和陕西北部,建都统万城,曾一度攻陷长安。赫连勃勃是匈奴夏后氏后裔,因而取国名为大夏,这也是宁夏得名的滥觞。北魏灭大夏之后,改其地为夏州。唐末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镇夏州,被封夏国公,赐姓李氏,从此割据一方。

海宝塔位于寺院正中一座四方高台上,塔门东向,前出抱厦,券门前有木质对联曰:“百丈金塔感世闻新貌,千年禅舍今朝显庄严”,一望便知是今人所作。塔高九层,塔刹也是绿色琉璃桃形,每层四面置四个大券门,两侧凹檐下设置两个小券门,外观形似一个繁体的“亞”字,这样每层就有十二个券门,在我国众多古塔中是极罕见的。

海宝寺最后一进院落为高台建筑,玉佛殿与塔基通过一座廊桥相连,形制独特。我们站在台上凭栏眺望,海宝湖碧波荡漾、绿柳成荫。寺庙管理人员告诉我,海宝寺这块地方从前是一个小岛,每年四月初四庙会时,人们大都从北门坐船来此,当时的银川城被水围绕,有城外“七十二连湖”的说法。解放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围湖造田,很多天然湖泊被填平改造成农田和住宅区,银川附近的湖泊开始锐减,近年来虽经大力恢复,也远不能同旧日相提并论了。

海宝寺塔院。

海宝塔门,当时因为内部修缮,未能登塔。

从海宝塔出来已经是下午,我们沿贺兰山路驱车向西,经过阅海、陈家湖和西湖,沿途新建的小区一律都冠以“枕水”、“碧水”、“水湾”、“水岸”的名称。我们正前方就是气势磅礴的贺兰山,随着汽车的行驶,山势开始从朦胧变得清晰,继而呈现出流动的线条,犹如一匹匹奔腾的野马,古代游牧部落称骏马为“贺兰”。正因为有了贺兰山这道高耸的屏障,才使银川平原免遭西北戈壁风沙的侵蚀,孕育出辉煌的文明。

河蚌绘·海宝寺速写。

西夏王陵·一个王朝的苍凉背影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下台地上,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在这片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9座帝陵和250余座陪葬墓。如今最南边的一、二、三号帝陵开放为西夏王陵景区,景区门口墙上写着巨大繁琐的西夏文,有游客说是景区名称“西夏王陵”,也有人说是国名“白高大夏”。我们经过查询,确定是“白高国大”四个字,白高国是西夏政权对内的自称,汉语译音为“邦尼定”,因党项人尚白,故而得名。“大”字则是类似于“大宋”、“大明”一类的美称,按照西夏语法要缀在词尾。

北宋、辽、西夏疆域图,同时期并存的政权还有回鹘、吐蕃、大理。

陵区背山面水,居高临下,海拔在1200米左右,既能俯视整个银川平原,又能远眺黄河;山前雨量稀少,干燥而温暖,适于开挖地下深层墓室;而且陵区远离贺兰山泄洪沟通道,避免了洪水的危害,是块风水宝地。西夏文献中,记载了每位皇帝对应的陵名,却没有记载埋在的具体位置,于是考古人员只能用编号来标示每座帝陵。

西夏王陵·泰陵,标志性的陵塔。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里是一片唐墓,直到1972年考察后才确认为西夏王陵,之后逐步确认了墓主身份。游览车首先把我们带到三号陵附近,三号陵是各陵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经考察为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泰陵。李元昊是拓跋思恭后裔,继承了祖上“西平王”爵位,坐拥沙洲、瓜州、肃州之地,于公元1038年称帝。
李元昊半身塑像。
李元昊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然而在战场上智勇双全的李元昊结局却极为窝囊,晚年他荒唐的强娶了儿子宁令哥的未婚妻,父子关系急剧恶化。宁令哥愤怒中割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因伤势过重不久去世,结束了他虎头蛇尾的一生。

河蚌绘·西夏王陵复原结构图,泰陵。

泰陵大致坐北朝南,由三层城墙环绕,最外层墙体已经塌毁,仅在四角还能隐约看出角台遗迹。外城南面为两座对称的圆形阙台,据考证初建时为喇嘛式佛塔,外墙为红色,如今只剩下两座高约十余米的生土墩台。阙台后面是两座对称的碑亭,亭内石碑已在夏末战争中被毁,现仅存方形台基。台基上的碑亭为圆形建筑,前些年曾出土了四尊石刻力士,推断为石碑支座。月城和内城的高大墙体呈风化的生土结构,上面排列的小孔是当年木结构檐廊的遗迹,吹了千年的风磨平了生土的棱角,像一排排残留的牙齿。

献殿后面的陵塔是西夏王陵的标志性建筑,塔残高24米,外墙生土呈鱼鳞状,像一个融化了的冰激凌,据说是大火烧过的痕迹。虽名为陵塔,但已看不出塔的外形,只剩了一个苍凉高耸的巨大封土堆,在夕阳下孤独的指向天空。

散落在遗址上的花砖。

城墙四角都筑有高大的墩台,月城正门是牌坊形制,内城正门为五间两进,两侧为对称的圆形塔状陵阙,如今木结构的正门已塌毁,为保护台基,上面用木板搭建了通道,两侧陵阙墩台尚存。从南门进入陵园内城,迎面是一座八角形台基遗址,这是陵区内最重要祭祀的建筑——献殿遗迹。遗址内散落着很多方形花砖,是当年的遗物。

陵塔前面有一座巨大的深坑,相传是元军当年掘墓的遗迹。

王陵地面建筑构件,妙音鸟。

王陵建筑构件,大殿鸱尾。

西夏后期,蒙古人开始崛起,由于西夏扼守在西域与中原的要冲“龙城故道”上,阻断了蒙古的西进之路,成为了蒙古第一个要消灭的国家。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宣布讨伐西夏,一路上势如破竹,第二年成功夺取西夏北部重镇黑水城,战报传来,夏献宗竟被活活吓死。至1227年夏天,西夏国都中兴府已被元军重重包围,是时银川周边突发强烈地震,城内房倒屋塌,军民死伤无数,西夏末帝李睍感到天要亡国,遂遣使出城请降,立国189年的西夏至此灭亡。陵塔前面有一座巨大的深坑,相传是元军当年掘墓的遗迹,我们站在坑边,那场惨烈的战争仿佛穿越时空,历历在目。

河蚌绘·西夏王陵速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