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密码|《内经》中的十二经辨证
腔调中医 2021-08-18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 ,作者芃澜
《内经》构理的医学实践基础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刺法,这在《灵枢》中表达地非常清楚。
但构成医学指导的理论体系却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最早的刺法,是依托外治法的特征而不涉及经脉的,其要素为寒热、皮、肉、脉、筋、骨,这在被淘汰的《素问.针解篇》中仍有保留,在解释九针之名由来的时候,有段佚文: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此之谓各有所主。
在刺法的操作上也基本不依靠经络学说,《素问.长刺节论篇》是对《灵枢.官针》中十二节刺的补充。其中明确说: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者,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之小大深浅。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这样的宣告是很明确的。藏针,是深刺的意思。对于头疾,深刺及骨;而假若病不在骨,则病在骨上,此时无伤骨肉,而在皮肤浅刺;治寒热,则用阴刺傍针;脏腑不适,则取背俞;腐肿则刺腐上,依大小而取大小针及决定深浅。
这是针刺的早期形态。
随着脏腑经络体系的成熟,这样的针刺经验就必须得到改革。而要能够相互融合,并入新的体系中去。
《素问.调经论篇》中,岐伯说道:“五脏者,故得与六腑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这段文字与传统刺针有两个特别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经五脏经络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根据五脏经络,判断其病所居,随而调之,不再是,“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二是明确将脉法引入,强调必察其九候,针道备矣。而其他如血、脉、气、肉、筋、骨等仍保留着传统针刺外治法的特征。这种弥合,是新的体系要实现对旧的实践体系全面改进的先兆。
到了《素问.缪刺篇》则已经有了类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知识结构雏形。
首先缪刺,并非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错乱刺法的意思。而是建立在经络体系完善后,对于病邪所居的判断上的。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这段对于外邪循皮毛而入经络再入脏腑的描述,是经络诊病和辨证施治的基础。而缪刺也不再是左取右右取左,而是依据以上观念建立起的“其病所居”的邪正虚实观。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还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脉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这里指明的是缪刺的基础,是邪客于大络,与经脉缪处,因此,其辨证施治必须依赖经络体系。
于是有类似于十二经辨证的结构化体系出现了: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痛,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 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以上十二经缪刺辨证施治体系。其特征为,一名十二经络所名,而以十二经络所过,统领病症,其三给出针刺方案。这样的结构方案,我们是不是很熟悉,伤寒六经体系也大体如此。
这里并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意思,而是说明,一种脏腑经络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将意味着对全部之前的实践,如针刺实践,作全面的改构,并弥合新的理论体系和旧有实践之间的缝隙。这样的过程,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