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密码|《内经》中的十二经辨证

腔调中医 2021-08-18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 ,作者芃澜

瞻明书房最有腔调的家庭图书馆

《内经》构理的医学实践基础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刺法,这在《灵枢》中表达地非常清楚。

但构成医学指导的理论体系却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最早的刺法,是依托外治法的特征而不涉及经脉的,其要素为寒热、皮、肉、脉、筋、骨,这在被淘汰的《素问.针解篇》中仍有保留,在解释九针之名由来的时候,有段佚文: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此之谓各有所主。

在刺法的操作上也基本不依靠经络学说,《素问.长刺节论篇》是对《灵枢.官针》中十二节刺的补充。其中明确说: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者,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之小大深浅。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这样的宣告是很明确的。藏针,是深刺的意思。对于头疾,深刺及骨;而假若病不在骨,则病在骨上,此时无伤骨肉,而在皮肤浅刺;治寒热,则用阴刺傍针;脏腑不适,则取背俞;腐肿则刺腐上,依大小而取大小针及决定深浅。

这是针刺的早期形态。

随着脏腑经络体系的成熟,这样的针刺经验就必须得到改革。而要能够相互融合,并入新的体系中去。

《素问.调经论篇》中,岐伯说道:“五脏者,故得与六腑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这段文字与传统刺针有两个特别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经五脏经络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根据五脏经络,判断其病所居,随而调之,不再是,“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二是明确将脉法引入,强调必察其九候,针道备矣。而其他如血、脉、气、肉、筋、骨等仍保留着传统针刺外治法的特征。这种弥合,是新的体系要实现对旧的实践体系全面改进的先兆。

到了《素问.缪刺篇》则已经有了类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知识结构雏形。

首先缪刺,并非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错乱刺法的意思。而是建立在经络体系完善后,对于病邪所居的判断上的。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这段对于外邪循皮毛而入经络再入脏腑的描述,是经络诊病和辨证施治的基础。而缪刺也不再是左取右右取左,而是依据以上观念建立起的“其病所居”的邪正虚实观。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还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脉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这里指明的是缪刺的基础,是邪客于大络,与经脉缪处,因此,其辨证施治必须依赖经络体系。

于是有类似于十二经辨证的结构化体系出现了: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痛,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 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以上十二经缪刺辨证施治体系。其特征为,一名十二经络所名,而以十二经络所过,统领病症,其三给出针刺方案。这样的结构方案,我们是不是很熟悉,伤寒六经体系也大体如此。

这里并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意思,而是说明,一种脏腑经络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将意味着对全部之前的实践,如针刺实践,作全面的改构,并弥合新的理论体系和旧有实践之间的缝隙。这样的过程,是必然的。

(0)

相关推荐

  • 那些你必须要知道的针灸问题

    经常会有实习的同学问:"老师,经络是不是就是一条线?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失落.针灸教材为了直观,便于我们理解,才用线条显示它的循行路线,但这绝不是经络的本来面目. 一定要树立 ...

  • 奇邪为病及其治法

    (八)内经中的奇邪为病 <灵枢·血络论>:"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不在十二正经的就是络脉,不在经就是在络的意思.络脉是外邪侵入人体的第一道防 ...

  • 风水中的十二种龙脉与吉凶

    在风水学中,古人把延绵不断.蜿蜒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因地理环境不同,其形态也千变万化.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风水中常见的十二种龙脉与吉凶. 风水中的十二种龙脉与吉凶 1.生龙 生龙的表面象 ...

  • 风水学中的十二倒杖葬法

    在风水学中,十二倒杖法,又称为杨公葬法十二式,是指立穴放棺的准则,即葬法.其要求要以来龙之势,顺适其情,使前后左右合乎于天然. 立穴放棺,是风水术中乘生气的最后一步,纵然形好势佳,葬法一误,则前功尽弃 ...

  • 雨中的十二般感慨,哪一种让你沉醉?

    漫漫情怀总是诗,见雨也多情. 人生路,多少风雨滑过, 夜深人静,洒落窗前,伴随入梦来. 最感叹的雨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 ...

  • 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犯下杀戒,杀戒是什么?神仙如何完成杀戒?

    封神36 封神演义中,人界是西岐与殷商之间的战争,而在仙界神界,则是截教与阐教两教之间的较量,截教通天教主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他门下的弟子遍及三界,也不乏为朝歌效力的,所以,封神大战时,截教站在殷商一 ...

  • 《世说新语》中的十二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滋味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 1.小时了 ...

  • 壮举!盘点平江起义中的十二位主要领导者

    原创唐明国亮2020-08-11 05:29:43 前言: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的又一著名起义,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 ...

  •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 十二正经”。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 十二正经".包括: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 ...

  • 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各司其职,如果不了解,养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阅客资讯 2020/12/14 17:07 十二正经与我们的身体是否正常运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十二正经分别为: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胆经.膀胱经.肝经.肾经.脾经.十二 ...

  • 路志正先生辨治内伤湿病的十二法

    有关风湿.暑湿.湿热外侵所致病证的辨治,前人已有详细论述及专著问世,在此不再赘述.现将个人辨治内伤湿病的点滴体会,结合常见症状分述如下. 01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