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中国画才算是好画?
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
每一幅传世画作,都是来自过去的信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华文明的优雅与自信,就埋藏在中国画的一处处细节之中。
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到底什么样的中国画才算是好画?
构图
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
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
“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
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
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空白也是构图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构成因素。“白”是计戈眨白、策略之白。
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应等等都关系着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与否,因而怎样进行布白也就成为—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主体和形式美的需要,空白—般有如下几种存在方式:
①表示天、地的地方
②有云雾和水流的地方
③过于繁密的地方
④主体周围
⑤不画背景
⑥形式美的需要
意境
赏心者为上,悦目者为下,“不于意境上用力”,就没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正如苏东坡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
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
虚实相生是意境构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美学原则,是意匠手段。
王弼在《周易略例》里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表明绘画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创造出虚实结合的间来扩展画面的意境,使得意境更为深远,境界更为广博。
这种以虚映实,以实显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结合,凝聚着画家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绘画对象审美特性的全面把握。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意匠惨淡经营中”,所提出的“意匠”,写的是画师曹霸画马是专心致志地构思描绘,绵绵密密地意匠经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可见,加强了有倾向性的取舍、提炼,可以让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印象。
笔法
绘画是一种手艺活,无论立意还是布局,都要通过一定的技法体现出来。
国画技法包括用笔、用墨、用色等,无高级低级之分,有功力深浅之别。
中国画中的用“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顿、挫等笔法,或苍劲,或潇洒,或奔放,或俊秀,每一笔都应包含感情,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点都富有生机。
中国画中的用“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墨的干、湿、浓、淡等变化,以此来表现物象的远近、凹凸、明暗、阴阳、燥润等立体感和质感。
用墨要做到灵动,不凝滞不板结。高超的画技与深厚的学养相结合,气韵自然而生,“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一些基础的东西都是必需的。画画可以给你提供文化滋养、人品修养。
但要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升华,只有刻苦努力的画画,才能创作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