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蜡梅与梅都叫“梅”,其实八竿子打不着
说起“岁寒三友”中的梅,不能不说一说蜡梅。
蜡梅之名的由来
蜡梅初无名,唐代以前的文人常把蜡梅与梅混为一谈,认为这是一种花瓣黄色的梅花,故称其为“黄梅花”。直到“蜡梅”之名正式问世之后,南宋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还说:“东南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童时犹未之见。”据明代王世懋《学圃余疏》记述,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王安国(王安石胞弟)尚写有咏黄梅花的诗,可见熙宁年间还没有蜡梅之名。
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4年),苏轼和黄庭坚率先为之正名。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曰:“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曰:“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任渊注:“山谷书此诗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这是古代关于蜡梅最早的文字记载。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学圃余疏》曰:“至元佑间苏黄命为蜡梅。”语中所称“苏”即苏轼,“黄”即黄庭坚。《竹坡诗话》亦云:“元佑间鲁直诸公方有(吟蜡梅之)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语中所称鲁直即黄庭坚。南宋诗人王十朋《蜡梅》诗曰:“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诗中“一经坡谷眼”句,“坡”就是苏东坡,“谷”就是黄山谷。可见,是北宋两大文豪使蜡梅首度有了自己的芳名。蜡梅从此名噪于京师。
苏、黄以后,开始有了吟诵蜡梅的诗词,且多在“蜡”字上面下功夫做文章。宋朝杨万里《蜡梅》诗:“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懃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宋朝谢翱《蜡梅》诗:“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归。”王十朋还有一首题为《腊梅》的诗:“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自蜜中来。”
据《宾朋宴语》记载,宋代诗人王直方的父亲有许多美丽的侍女,其中有一名叫素儿的,长得非常漂亮。有一天,诗人晁无咎造访王府,王直方折了枝蜡梅赠给晁无咎,晁便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谢意:“去年不见蜡梅开,准拟新枝恰恰来。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
隆冬绽蕾看蜡梅
蜡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时节绽蕾,斗寒傲霜,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蜡梅为我国特产,变种和品种较多,如素心蜡梅、馨口蜡梅、红心蜡梅、小花蜡梅等。花被为纯黄色或深黄色,而内轮花被则具深红紫条纹或红浓紫条纹等。利于庭院栽植,又适作古桩盆景、插花或造型艺术,是冬季赏花的理想名贵花木。上海人对蜡梅情有独钟,按传统习惯,蜡梅同水仙、银柳一直是老上海家中冬天最常见的装饰花卉。外冈腊梅、崇明水仙和松江银柳这三种上海本地花卉,被亲切地称为“上海三宝”。
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名句。《姚氏残语》则称蜡梅为寒客。蜡梅入冬初放,冬尽结实,陪伴着整个冬天,故被称作冬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绽放,故人称早梅。花先叶而开,花与叶不相见,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蜡梅多绽放于瑞雪纷飞之时,欲赏蜡梅,须踏雪而至,故而又呼雪梅。
蜡梅花为蜡梅科植物蜡梅的花蕾,入药始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蜡梅科是一个较原始的小科,全科只有三属:美国蜡梅属、夏蜡梅属和蜡梅属。三属总共只有十来个种,却既有北美、东亚间断分布的重要植物—夏蜡梅、美国夏蜡梅,又有著名的观赏、药用植物蜡梅和柳叶蜡梅。蜡梅原产于我国中部,性喜阳光,稍耐荫,较耐寒,怕风,耐旱,有“旱不死的蜡梅”之说。对土质要求不严,但以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轻壤土为好,忌湿涝。寿命甚长,可达百年以上。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等地。
一般文献都将蜡梅定义为丛生大灌木,高不超过5米,但近年来在湖北神农架、浙江临安等地发现的大面积原始蜡梅群落中,竟也发现了数株主干明显,高达十余米的乔木状蜡梅。
蜡梅和梅并非同种
由于蜡梅和梅花形相似,在名称上都有一个“梅”字,且都是冬春季开花,又都为先花后叶,故还是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文学大家在认知上出错,误以为蜡梅和梅是同种。
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蜡梅者,梅之别种。”自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大诗人陆游在《荀秀才送蜡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中,更以“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之句将蜡梅与梅生生指为同宗兄弟。
其实,蜡梅与梅虽然都叫“梅”,但两者亲缘关系甚远。在植物分类学上,它们之间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这就如同熊猫和猫虽然都叫“猫”,但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亲缘关系,那实在是风牛马不相及。
梅属蔷薇科植物,为落叶小乔木,有主干,高可达10米;蜡梅属蜡梅科植物,为落叶灌木,枝丛生,通常高不过4米。梅叶互生,蜡梅叶对生。梅花有白、红、粉红等多种颜色,蜡梅花则主要为黄色。蜡梅的花期在初冬,而梅的花期在初春,两者相差约两个月。蜡梅花香味较浓,而梅花则是暗香,香气清幽。蜡梅花的花被具蜡质感,梅花的花瓣具纸质感,如此等等。
此外,蜡梅花也是一种本草药物,功能解暑生津、开胃散郁、止咳,多用于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等。较之梅花的功能主治而言,两者也相去甚远。《本草纲目》曰:“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花在中医临床中使用较少。民间验方用治暑热、心烦头昏、头痛,以蜡梅花、白扁豆花、鲜荷叶各适量,水煎服。治久咳,将蜡梅花用开水泡服,每次9克。治百日咳,以蜡梅花9克,天竺子10克,水煎服。治咽喉肿痛,以蜡梅花6克,金银花9克,生石膏15克,筋骨草15克,水煎,分2次服。治疗烫火伤,以蜡梅花浸泡后的茶油涂患处,云有卓效。
为什么称“蜡梅”而非“腊梅”
无论是从书本上、报纸上还是从电视上,都见过将“蜡梅”称作“腊梅”者。清初陈淏之《花镜》称:“蜡梅俗作腊梅,……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故有是名。”蜡梅原称黄梅花,确在腊月前后开花。但是,如果因此而将其称作“腊梅”,那无疑是欠妥的。
我国地域广袤千里,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虽说腊梅在南方有些地区是在腊月开花,但在其他地区就不一定了。江南的蜡梅在冬至前后开始开放,蜀地的蜡梅在二九时分方始吐艳,而关中西安的蜡梅,须在三九寒天的暖阳下始悄悄探出枝梢。可见,蜡梅并不一定都是在腊月开放。
蜡梅初无名,黄庭坚因其状似蜜蜡,“香气似梅花……类女功捻蜡所成”而称其为“蜡梅”。这是“蜡梅”之名的由来,见诸于文献,意蕴清晰。诚如明代王世懋《花疏》所言:“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