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既需要感觉又需要颖悟 | 纪勇

本书作者:纪勇(文末有微店购买二维码)

READING
导 语

我们常说要学会观察,但是,观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看看听听。观察属于一种思维活动。怎么才算真正的观察?老师常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悟,那就精神才是感悟?怎样才能学习感悟呢?本讲,我们一起学习外感于物,内悟于理,的方法,从而打开写作思路。

PART1.
趣味引入
写文章与生孩子

有一个秀才,整天愁眉苦脸,他的娘子心痛地说:“你写个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当然比你生孩子难呢!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写文章,肚子里没有呀!”我也常常听到有同学感叹:我也想写好文章,但就是苦于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秀才为什么感到写作难?他读了那么多的书哪里去了?

学生真的没生活可写吗?你要怎样的生活?

我说,秀才肚子里并不是没有东西,我们的同学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

感到写作难,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观念问题。对所写内容的认识有误区,就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没有生活。

生活斑斓多彩,各式各样。轰轰烈烈固然是一种生活,但平平淡淡就不是生活吗?没必要总是追求写高大上。

原因之二是没有找到路。找不到看生活之路。也没有找到执笔写作的路。没有找到写作的入门路径,写作的思路没有打开。思路没打开,就找不到可写的东西;思路一旦打开,就会找到写作的材料。

找对了路子,掌握了方法,写作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你的笔端,也就不愁没有什么可写了。

原因之三是对什么是文章还没有确切的把握。在我们的脑子还没有建构起文章模式,还没有建构起写作文章的施工路线图。很可能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述生活。像幼儿有事不会说只知道哭。所以,我主张要阅读,做好积累,建构文章框架,建构文章的语言仓库。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反对背诵。

PART2.
方法讨论

1.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呢?

打开写作思路,首先要找哪里有门,门在哪里。靠什么找?一要有知识,知道门在哪里,二要用五官,感知门在哪里。写作知识告诉我们,写作就是要表达所见、所闻、所行、所说、所思、所想、所感、所知。那么,这个门,就是会看、会听、会觉。会思、会想、会悟。

找门和进门有什么好办法?

办法有很多。这些办法,需要一段时间一个一个地去学习。我们今天就介绍一种叫做“感悟”的方法。

2.什么叫作“感悟”呢?

感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之一。细分起来,感悟由“感”和“悟”组成。就是主体(人,我们自己)动用各种感官(手耳口鼻舌身)触于外物而有所得。

感,就是主体动用各种感官触于外物而有所得。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听到一声悦耳的叫,摸到一手透心的凉,闻到一股刺鼻的味,这些都是“感”。人生活在宇宙间,没有人不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外界事物,天冷了,人热了,碰痛了,瘙痒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受。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同学常常感叹“没什么可写”?还有同学说,我也按照老师说的去观察了,去“感受”了,也看到了银杏叶的飘落,看到了路边小草的高低不齐,听到了树间小鸟啾啾歌唱,听到河边流水哗哗作响,但是,三、五百字就写完了,哪能写到800字呀!这是因为有“感”而无“悟”。

悟,就是由外触于物而心知其妙,意察其微,而思接千载,神飞万里。如丰子恺看到杨柳,看着看着,就有了“悟”:我赞美杨柳美丽,因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花木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你们是靠什么养活的,怎么只管高居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

悟,就是外在物象引发内心联想,颖悟生活之理,获得哲理精髓,收取一点生活启示,想通一个人生规律。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是“感”,进而想到夜里开的花也是这么好美,于是想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美认识美是有限的,这便是“悟”了;他从花的短暂一生也不为外界环境所动而开放,想到人要活下去,就又是一层更为深刻的“悟”。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开花,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在没有别人的时候还是开得那么美,不是为别人欣赏。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外界的评论并不影响自己生活。这就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川端康成为什么想到花未眠?因为这个时间是人眠的时间。隐藏着的是由人的动机联想到花的动机。为什么发现半夜凌晨的花也开得这么美?之所以能够发现花的秘密,还是因为对人的世界的观察。这是用的追因思维。人往往做事是为了给人看,在人面前才表现得那么美。而花则不是这样。这是比较思维的运用。

林清玄从今天看到木棉花那样的美艳,想到人一生能看多少这样的美艳。看到一位老妇牵着一位小姑娘,便想到了那位老妇曾今是位美丽的小姑娘,那小姑娘也会成为牵着小姑娘的老妇。时间流逝,人生荏苒的感慨包蕴其间,看到现象是“感”,联想到一些道理,生发出一些情感,便是“悟”。

再善用五官感触外物,又会动用脑髓颖悟事理,就会了展开联想象的翅膀,文章思路就被你打开了,你还会为写不到800子而发愁吗?还会感叹我们没有生活而无东西可写吗?

3.有什么办法学会感悟吗?

学会感悟,有三大妙诀。

一为由眼前之物而悟形成之理。事物的表面呈现出的物象,必然包含着它的形成之理,这潜在之理,需要经过细心体悟才能被感知。

树叶初生为什么是嫩绿的?

树叶快凋落时为什么要变黄?

“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近现代以来出现人才“井喷”,名家辈出,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蔚为中国文化主风景。为何?

曾国藩家族二百年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名人?

办公室新换了一批新办公桌,大家买来了各种绿色植物装点美化环境,有一天,不经意间发现窗台边的办公桌上的一盆变成半边绿半边黄了。何以这样?原来靠窗的那边吸收窗外的空气方便,而靠里边的半边吸收桌子放出的甲醛等气体更为直接:生存环境不同,同一株植物也有不同遭遇,呈现不同形态呀。人生也是这样,要开通一扇窗户,向外界吸收新鲜空气,不让自己思想的鲜花枯萎。

为什么人会“跟风”?为什么有人喜欢打麻将、喝酒、遛狗?他总得有事做呀。

这些固然也可以做,但“打开窗户”会发现还有别的也许是更有趣的生活方式。

那人要怎样打开自己的“窗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卷书,既指纸质书,也指人生之书,有字书,无字书。

万里路,既指去看,更指拜师学艺。向一切可学之人学习。

外婆为什么那么严肃地对待做衣服?

每天起床穿衣服。有人爱思考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合适。

外婆每次缝衣服都要先洗手,穿戴整齐,坐得端正。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她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哪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满意。一匹布要变成好衣服,就如人要变成好人,是要下点功夫的。

二为由客观之象而悟主观之情。事物本无情,而观者自有意。能在观物之时,引发情的生发,那就是感悟了。寒风袭来的时候,看到校园里银杏叶犹如美丽的蝴蝶般飘飞,一层淡黄色的叶被覆盖在银杏树所在的地面,眼观此像,而情动于衷。多情的银杏叶啊,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妆点美丽的世界,化作蝴蝶般的形象翩然飞舞,唱出生命最后乐章。当它飘落在地时,也不忘肥沃养育过它的银杏树,舍身为土,做最后的感恩报答。

现在的小孩子很任性,有位作者写道:“2017年六一儿童节的早晨,女儿把我认为好喝的香蕉苹果汁丢在饭桌上,出门前留了一句'苹果汁有什么好喝的?天天让我喝,我都喝够了。’”于是,就想起了一串关于苹果的事情。爷爷到十岁时才第一次吃苹果,是远房舅舅带来的一只苹果,姐弟俩分吃一个苹果。母亲买了几只苹果过年给孩子们吃,可被我偷吃了一个。母亲没有责怪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在街上都忘不了要给母亲买几个苹果。每次都要亲手给母亲削好皮,递到母亲手上,看着母亲吃苹果,心里才不那么痛。女儿能够说出各种各样苹果的名字,她吃过的苹果种类太多啦。“但她绝对还没有了解到苹果真正的味道……。”也许她永远也不知道苹果真正的味道!

作者看到一个现象,就生发了对父母亲一代地深厚情感,想到现在的孩子们物质太丰富了,竟一点珍惜的之情都没有,更是丧失了感恩之心,这才是令人痛心的。

第三为由具体所在而悟客观规律。具体所在是表象,表象之后总会掩藏着某种规律,透过表象,联想顿悟,想到某种规律,思路便也打开了。法国作家雨果,看到长得漂亮的人,有的心灵很美,有的则灵魂很丑;长得丑陋的人,有的心灵也丑,有的心灵却美;又发现人会改变,在经历了某种事情后前后态度、心灵状态都会改变。于是,他悟出了一个客观规律:人心灵的美与丑,于长相的美与丑无关,人常常以貌取人是错误的;同时,人的心灵有向善的一面,用美来唤醒美,用情感来唤醒情感,是人向善的一条道路。于是他把这种感悟借助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就有了埃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等人物的错综复杂的故事。

有位作者看到荷花,便开始悟客观之理:人多喜欢荷花,欣赏“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浓烈张扬美。既至中年,便体会到残荷之美,繁华落尽,洗却尘俗,抵达至境。沿着湖边一路走来,赭褐色的枯枝,高擎着残破的叶子,自在地随风摇曳。并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而是十万残荷,恣意地临风起舞,犹如万马奔腾的狂欢。株株残荷,或弯曲如弓,或扑到水面,或昂然挺立,无论哪种姿态,都是一幅水墨写意。他曾有过多妖娆,多盛大,而今就有多苍凉,多萧落。生活的美,不在于曾经轰轰烈烈,而是归于平淡后,那一份宁静从容。老了,亦无需伤怀,要老得有气韵,有风骨。只要你愿意,依然可以活得优美、精致、高贵。

4.学会感悟还有哪些具体方法呢?

学会感悟还需注意经历三个磨练。

第一,逐步养成敏锐感知的五官。科学家有一句名言,叫做“机遇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写作也一样,生活万象太多,随时随地都有写作素材,但这些都是为那些有准备者而存在的。我们怎么变成有准备者呢?那就是要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在这颗心灵引导下,让五官变得越来越敏感,一阵风吹过,就如孙悟空一样会感知“妖怪”要来;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你马上会感到他心灵深处可能有故事;一种异乎寻常的气氛,你会感到它的一种反常。大大咧咧,往往不利于感悟能力的形成。有位同学第一次坐在班级里上晚自修,感受到特别的宁静,在宁静中听到偶尔一声翻桌盖的声音,觉得它特别刺耳,于是就有了《打破宁静》的发表。一位同学早期打开房门,一股香味入鼻,觉得好闻,待再吸一口时,却又没有了,于是就有的《桂之味》发表。这些现象不是都存在于校园么?怎么别人写出了而我没写出?就是因为五官敏感度不同造成的。故要着力锻炼五官的敏感力。

怎么练?

(1)练眼力,从色泽、形状、变化入手,看事物,悟勾连起的事、物、人的规律。如“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看到后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艳丽夺目的花色品种来。”

(2)练听力,从音色、音质、变化入手,听出情感,听出事态,听出美感。如“房间里充满了各种声音,三个老人已熟睡。父亲的呼噜尽管不如平时底气足,却依然雄壮,出气时偶尔还能发出悠扬的哨音。一个中年女性显然被炒得无法入眠,不时烦躁地翻着身。另一个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

(3)练嗅觉,从气味本质、浓淡、变化入手,闻出事件状态、环境背景、形象特色。如“我点了一壶巴厘绿茶……喝一口,馥郁的香气便传遍全身经络。开头没出味儿,最后几口又太浓。”

(4)练味觉,从自然五味入手,品人生五味,悟生存规律。如“揭去柿蒂,对着口,微微一吮,立时一股甜蜜便顺着喉咙流到肚里,一直甜到心底。”

(5)练触觉,从温度、粗细、软硬等角度入手,生发独特联想,写出特殊情怀。如“我眯着眼,脸却被风刮得生疼,”“大碗的羊奶茶,还没送进嘴,就发现刚才还热乎乎的羊肉已经冰凉。”

第二,从优秀文章中领会感悟技巧。优秀文章总是能反映聪明人高超的感受能力的,他们怎么感悟的,都会从文章里反映出来,多读好文章,用心去体会,就能学得感悟的方法。尤今有篇文章《古井》,从古井的无人问津,感悟到它静静的深沉,从人偶尔去打井里的水,感悟到它依然是有大用的,感悟到才美不外露的大智若愚。你读者这样的文章,仔细理一理它的思路,不是能领会他的感悟方法么!

作家苏童写“雨和瓦”,其感悟非常细腻独特:

20年前的雨听起来和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地感觉。(苏童《雨和瓦》,载《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2020年第3期)

像这样的观察,才会写出独特的文字。

第三,在反复练习中形成能力。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反复历练。人呐,往往是在简单活动中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觉得很正常,如打篮球练投篮。而在写作这样的复杂劳动中,却总不假思索地把一讲就懂、一练就会作为对教学的要求。这其实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觉得它是多么可笑。练观察,练悟想,练使用技巧,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反复练习,才会掌握。练了一学期六七次作文,就认为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那不是很可笑的么?

PART3.
与你同写

重游黄山(节选)

老 骥

我们是从前山坐揽车上山的。省却了脚力之苦,却漏掉了文殊洞、金龟探海、仙人指路等一路奇景的观赏。不过,身处揽车之内,随索道上行,临万丈深涧,与险峰并步,领略了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又是步行无法领略的。况且,由于节省了时间与体力,我们便信心百倍地向莲花峰进军。这座黄山第一峰海拔1860米,一路石蹬至顶。石蹬在山脊上,旁边虽有石栏扶手,然移目两旁,深壑万丈,令人心惊神摇。石蹬越来越陡,即使力气有余,也只可一步一蹬,下面的蹬在脚下,前面的蹬便在腿边、胸前、眼前了。走着走着,只能手脚并用,有如登陡立的梯子一般。上不多时,汗便如串珠一般纷纷洒落。驻足歇息,回首看走过的路,竟怀疑自己是否是用脚攀上来的。人简直如悬在空中一样。这时,天渐转阴,浓雾漫起来了,只觉我们置身云海之上,万顷云涛就在脚下。此时,我才感受到了仙境的飘缈和万丈深渊的含义。登临峰顶,只见丈余见方的不平的石坪上立一碑石,上书“极顶”。俯瞰四周,云海中露出座座山尖,粗细高低,形状各异,皆如环绕恭列的小仙;云气蒸腾,天音缈缈,真似红尘以外的神境。忽然感受到“海到尽处天还阔,山登绝顶我为峰”妙句真乃切身体会的喷发啊!

上山眼看前方,山体离人很近,有依靠感;下山则不同了,当你感到君临一切的时候,山体却有如离你而去,眼前空旷,脚下笔立,心往下落。真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啊!我想,如果说上山多靠体力和意志,那么下山就要用胸怀和沉稳,古人往往要选峻山险境为修炼之地,莫不是还有借以感悟人生的深意吧!

来到光明顶,只见顶端宽阔,奇松异石环生。在经历了莲花峰的险绝之后,游者的心情顿觉轻松。听导游讲,这里曾是轩辕黄帝炼丹处,故又称炼丹峰。据说黄帝炼了8个甲子480年的仙丹,吞食后便与左右丞相骑龙升天,其他一些臣僚侍卫,待清醒过来,欲“攀龙附凤”,一道升天时,只能抓住龙须。但龙须不堪重负,他们都又落在了地上,化为龙须草,龙须参。原来,龙也不好攀的,还是落地为草为参为人类做贡献为好。

黄山真如一部深邃的奇书,昨天读,今天读,所获有异,感受不同;匆匆翻,细细品,滋味有别,心得不类。此番登山,还只是浏览,若再得闲暇,我将不惜时光,细细品味,领悟神境。

READING
写作心得

黄山,著名胜景,可写内容太多太多,而此文舍弃古典名句故事不写,有许多景点也未详细描画,而是按照自己的行进路线写自己感受的最深几个点来写,又基本是按照纵式联想来写,其间也偶尔插进其它因素,追求紧凑流畅。尤其是在观景中时时在观察中渗透感悟,有许多联想就是由“悟”而来的,力求使人都看得到但未必写得出的景象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PART4.
实践体验

1.秋风送凉,树叶飘落。请你去观察一下,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试着去感悟,看看有哪些收获,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2.春风微微,河柳吐翠。你发现了吗?去发现一下吧,去学着感悟,看看有什么收获。把收获的东西整理一下看,试着写一篇文章。
纪 勇
浙江宁波中学
高级教师,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宁波市教科所特聘科研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封面人物,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出版《高中语文阅读课型研究》《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等4本。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链接
END

彭程: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季羡林:听雨

《天天读写》约稿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