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拳体用全书》质疑之解惑(2)
本文作者
(续上期)
【质疑02】:“太极拳起势”
《太极拳体用全书》第1页中有这样一段:“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沉肩垂肘,两手指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有人认为:“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写错了,该是太极拳起势结束状态;更说“两足直踏”肯定了双重,也错了。
笔者解惑:我们应注意杨公述说的是“迎敌预备动作过程”而不是起势“结束状态”。请注意过程是: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两足直踏,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静以待人。这都是迎敌的预备过程,当然也包括了“起势”的结束状态。杨公是在解释说:太极拳“起势”,就是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也就是说:“起势”的整个过程就是“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动作”。预备动作有一个长度,包括了“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两足直踏,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静以待人”的整个过程。这样就好理解了吧。简言之,“起势”是一个过程,不只是一种状态。
特别要注意“两足直踏”实际意义见“十字手”演练中杨公的描述:“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势’。”请看杨公说的是“全身坐在左脚”,右脚是虚提的,因而起势中的“两脚直踏”不是双重。这表示太极拳运动,从“起势”开始经“十字手”到“合太极式”(即“收势”)都不处于双重状态(一直处于“偏沉则随”的虚实变化动态过程)。
今将起势演示如下:
由无极预备式,面朝南,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对裤缝,呼吸自然,膝肘自然微曲,精神自然提起,虚领含胸,形神炯炯。
设敌此时以拳或掌正面向我胸肋部进击,我两臂迅即迎敌,微下沉急转内旋上提,两掌平直内合,均朝内侧45度互成正交。肘微曲,掌不高于肩。重心微前移,使敌进击作用力线落于我脚跟之前,而能自稳。且可掌指虎口上震或直击,以化发敌臂,使其翻仰跌出;或以掌指直击敌胸肋,迫敌退离。
若敌退让后复趁势进拳击我前胸。我两掌迅即继续内旋下沉化解敌拳而不回抽,即边按边往下坐腕摆沉;或向后移步,不曲不蹲,引敌臂前冲倒伏,我自巍然屹立。这可从杨公起势拳照为证。两臂不曲而坐腕,身体直立而不蹲。
直至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眼观对手。不可前俯后仰。沉肩垂肘,两手指向前,掌心向下坐腕,松腰胯,两足直踏,左实右虚,不是双重。傅钟文老师亲授时曾说:“从开始至结束,中途没有双重”。
现今练拳往往两臂上提前送没有绵绵不断的内旋运动,且手臂过直,肘未微曲;至两掌与肩同高时,手背朝上,实为仰肘状态;在下沉双掌时,不继续内旋坐腕沉掌,且屈臂回抽,易被敌向前进击而后倒;起势结束坐腕立定时还易形成双重,即不是左脚实,右脚虚。此均不妥。可参见《太极拳体用全书》第15页“十字手”中文字描述“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