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中国书协会员
此作有一定的用笔、结字控制能力,并且是大篇幅作品。看得出作者较为细心、专心、耐心,认真书写每一个字,努力做好章法布局,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二王与赵孟頫的影子。作品中,有的字写得流畅洒脱、圆润饱满,如“羞、直、能、拔、然、黄、雪”等。有的字则写得失去重心,松散疲软、基调不谐,如“剑、四、顾、钓、忽、舟、歧”等。客观地看,作者临帖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取法古人,追求上进,值得激励。但是目前还不成熟。临帖与创作不能割裂,作者没有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创作中,或者说如何创作,如何布局,尚显得茫然。临帖之所学与创作之所用,是学书者的必经之路。许多人单个字临习尚好,一旦组合成通篇创作,就会气韵不连贯,上下无呼应,左右无顾盼,通篇无节奏,互不相干,这样的作品即使字数再多也是没有感染力的。一幅作品如同一个集体,每个字如同一个职工,如果相互不团结、不交流、不沟通,就不能成为有效工作的整体,更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书法作品亦然。行草书创作,不必打格子画地为牢,而是要自然地书写,自然地留出空间距离,不要左右对等、大小一致,而是要让灵气充盈其中,不断变化,丰富笔墨,抒发情感,让作品自然地散发出艺术气息。建议作者多临二王手札,分析作品中的错落避让、大小参差、粗细轻重、正侧俯仰的组合关系。创作中让整体风格和谐、气韵连贯、气势畅通,做到有艺术性、有趣味、有感染力。人的身躯即使有再多丰满的肌肉,如果没有血脉流通,那便是僵化的躯壳。书法作品是什么?是用艺术的方法将众多的单字书写成一个整体。当然写一个字也是作品,是表现形式之一。无论字数多少,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如果没有气韵流动,就没有气息,更没有气势。这样的作品就如同人的生命已经死掉,那么“品”的意味也就消失,只剩下七零八落、干巴巴、骨瘦如柴的笔画空架,其存在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什么是气韵?气韵是看不见的,也不是嘴上说的,但是可感知的。气韵来源于深厚的功力、熟练的笔法、思想感情的倾泻。即使牵丝断掉,即使墨色枯竭,即使时光遥远,抹不掉的气韵仍然扑面而来,动人心弦。
(传)王羲之《频有哀祸帖》摹本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
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譬如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如图),全篇寥寥20个字,分3行书写,首先“频、有、哀、祸”字字独立、间距较大,空灵疏朗,而形态各异,生动有趣。写到“悲、摧、切”三字距离发生变化,用笔快捷,结体萧散,方圆并施。中间一排“不、能、自”三字牵丝连接,一笔完成。“胜”字独立,形态端稳,平中见险。下面“奈、何、奈”三字,风驰电掣,一挥而就,如同一字。最后一排“省、慰”用轻细的线条书写,让作品跌宕起伏、跳跃飞动。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旋律,让通篇气势更加奔腾起来,也让读者感动起来。
凝视全篇,大小参差错落,用笔忽轻忽重,动静结合,虚实并举,聚散有度。结体侧面起势,线条矫健,犹如狂风吹拂江面,波涛涌动,势态翻卷,气韵飞扬。应该说作者不是刻意创作,是自然地书写、自然地流露性情,这里没有欢快愉悦,是愁苦、哀痛和无奈。写着、写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眼泪,感到了悲伤。仅仅20字的小品遗迹,气韵通向首尾,血脉贯通全篇,洋溢着生命情感,承载着艺术重量和历史沧桑。
啊!这不禁让我们忽然想到,这不是小品,而是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