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传奇的五龙山
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五龙山的来历
五龙山,位于巫山县福田镇原五龙乡龙井村境内。五龙山是由西向东的山脉组成,海拔1255米,山脉的南北两面各有五匹小山梁组成,好像五条蛟龙聚会,因此人们称之“五龙山”,原五龙乡由此得名。
顶端有一座较小的庙宇,当地人习惯称为“五龙庙”。庙宇分为上下两殿,上殿的西方有一石柱,高约一米,圆周半米左右,能摇动,拿不出来,故此取名“石柱观”。不知道在哪年扩建时,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向石柱一脚蹬去,石柱断了滚至岩下。从此,石柱观的标记了无影踪。
五龙山的魅力
五龙山脉纵横交错,奇峰重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形山峰冲天而起,傲然挺立,气势磅礴,大有顶天立地之势。当你置身于山脚下昂首仰望,一定会不禁赞叹——何等壮观的天然奇景,何等秀丽的巍峨群山!它以自己独特而悠久的风貌远近闻名,曾经受到很多揽胜爱好者的向往。
想要观光五龙山,可从福田场镇乘坐长安小汽车经十公里车程就到了远近闻名的五龙山。如果想要攀爬到五龙山顶,可到龙井村大坪院子处下车,沿山间小路而上,到达山顶。步入林间时,你可以看到花栎树比比皆是,它木质坚硬,树干立直,长叶形,冬季落叶。在该树的枝桠部分另长出一种奇怪的树枝,叶面椭圆形,嫩绿长青,冬不落叶,当地人叫它“气生包”。
当你攀爬到半山腰时,可观赏左边山梁上的一个山包——钟包,远看就像一口大钟。山间有一种矿石,俗称“麻广子”。所以在这里随处可以看见当年开采麻广子遗留下来的洞穴。在那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当地村民就用这种矿石高温烧制而成的麻广子灰给水稻施肥、消毒、杀菌。再往上攀爬就到一道山梁顶上,一条小路不足三尺宽,左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走在上面令人心惊胆寒。紧接着前面就有一块方形的大石头,高近两米,顶端平整如桌面,其中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石窝。传说每天早上这里就有一大窝米,可供寺庙里的和尚们吃上一天,故称“屙米石”。有一个和尚贪心,为了有所积蓄,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偷偷地把石窝扩大,可是从此以后,屙米石再也不屙米了。过去,远道而来的香客都要在此烧香拜佛,祈求五谷丰登。
过了屙米石而上就到了下殿,面积约二百平方。这里曾经是一个精致的四合小院,现在目光所及,只有砖头碎瓦散落在杂草丛中。从下殿向上六十米左右,到达一小块平地,旁边一条小路直通一个洞穴,叫做“神仙洞”,满洞口挂满了人们祈福的红丝条。洞口上方,有一块当地热心人士捐建的一块龙碑。
在这里稍作休息,然后再上行,需攀爬一段陡峭的绝壁,石壁上刻有“五龙山”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拾级而上,一定要手扶壁崖上的小树,扭头望梯坎以下,绝对令人胆战心惊,千尺沟壑像刀削一般。胆小者只能望而却步,胆大的小心走过石阶,到达五龙山顶峰,一块五十平方左右的平坝,上有一小庙宇,一尊灵观神像站在神台上,身高两米,身穿盔甲,好似三国将领张飞模样。他左手向前伸展,五指张开,右手高举神鞭,十分威武。
站在山顶,极目四望,就连几十里外的福田场镇都尽收眼底,让人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五龙山的历史
据传,李三阳是福田镇五良人,是一个敬忠敬孝的孝子。其母亲病重,他割苦敬母,母亲病故后他在坟前守睡三年。他为行善积德,辞农来到五龙山修行。
光绪三年(公元1816年),他历经千辛万苦到湖北、陕西等地化缘集资扩建庙宇,并修建六角亭和祖师爷神像。
山门上方,有“五龙仙山”四个大字。山门前坝外边悬崖处,有一人工雕塑而成的石龙长约三米、粗约半米,专供信教人士求神拜佛,以期得到上苍的保佑。正殿是供奉神像的主要地方,有天井、楼阁、亭阁,雕梁画栋十分别致。神像右前方的木架上放着一面牛皮大鼓,直径一米左右,左前方的木架上放有一口大钟,钟口直径将近两米。如有信徒来烧香求神,和尚就擂鼓击钟,声音响彻五龙山周围的各个村社。
五龙山的辉煌
庙宇由李三阳扩建一新,烧香求神灵保佑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特别以湖北、陕西等地居多。每逢大年除夕夜一直到正月十五,人流如梭,鞭炮声响彻云霄,平时每月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的仍然不少。还有烧拖链香的,这种香原是为父母所许,烧香者数九寒天身穿单衣单裤,光着脚板,在项颈上挂一根铁链,长一丈二尺,尾端还有一个铁钩,如铁钩挂在树桩上自己是不能回头去取的,带铁链的人只能跪在地上,后面的随从护送帮他取掉铁钩后戴链人方才继续前行。后来烧拖链香的人少了,就用戴剑的方法来代替,这种方法则轻便多了,就用像自动伞骨粗细的铁做成长20公分的剑。香客在家出发之前,将剑从腮帮从左至右经口腔而过,这就叫烧“大香”。不管是“大香”或“拖链香”都是远道而来的香客,在途中不吃不喝不睡,仍是光脚赤背的。
在庙里烧香完毕之后,由和尚从香客的腮上取出剑,在伤口上涂点香灰,香客这才能穿衣吃饭和说话,也算平安无事了。
每逢高峰期时,五龙山的鞭炮纸屑面地一尺余厚,钟声、鼓声还有鞭炮声响彻周围几公里之外,成为五龙山最为热闹的景象。
五龙庙的毁坏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官阳谢崇德领导“神兵”起义,他的宗旨是反官府、杀富济贫,信鬼信神,用的是兵器和铁制马刀,口号是“砍不进、杀不进”,人数达几万人之多。他首先占领了大昌,再占领巫山县城,在各庙宇安营扎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他在攻打奉节县城时失败,奉节县官兵总团李电元率兵分成两路,专毁神兵驻扎过的庙宇,第一路从高桥山到现在的龙井村烧毁“盘龙山”(现在龙井3社新庙),再直上五龙山;一路从高桥山经五家坪直到五龙山,他自带“洋油”(煤油)数担来到五龙山,来到之后禀告祖师爷说:“你若有神,找到我们其中几个人头痛,我们就不烧庙。”等了半个时辰,官兵仍安然无恙,同时在房间里找到了两双女人的绣花鞋,他们认为是庙有神就不应该有女人在庙内玩耍。这样,总团下令将自带的数挑洋油和庙上留存的数缸香油泼在神像和雕梁画栋上点火焚烧,使五龙山庙宇化为一片灰烬。此后,烧香求神的人少了。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李三阳病故后,贺家云接管五龙山重新修复,重修的五龙山庙宇未有原来那样别致,但信徒者逐年有所增加。新春佳节、庙会期间,香客逐年增加,直到解放前夕。
1949年,全国解放,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信道者再也不敢到五龙山烧香求神了。神像和庙中鼓、钟被当地的武装队销毁了。
1959年和1960年期间,庙宇上的砖瓦木料被集体和私人抢劫一空,五龙山庙宇只剩断垣残壁,成为一片废墟。上世纪70年代,原上殿山门前悬崖处的“龙头香”,相传被龙井5社一个放牛娃在上面小便后得罪了菩萨。未过几天,大雨磅礴,电闪雷鸣,一个滚雷把龙头香从绝壁处劈断,精致的龙头滚至悬崖下,不知何处。
笔者尾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居住了70多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故土的眷念,我对五龙山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供广大爱好者们参考。不妥之处,请多加指正。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生活日渐富裕,爱好名山大川的游客到五龙山游玩的又多了起来,其中还不乏有少数信道者。
为了方便游客,1998年,龙井村委会组织村民义务从黎家坪修通至五龙山的公路,小车可直接开到五龙山庙上殿的平坝那里。若是原来的文化遗产能够恢复,五龙山应该是一个观光游玩的好地方。
现赋诗一首,以资感怀:
瞭望五福上高台,山青水秀路楼排。
爱护花木与龙碑,平安一生财满怀。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