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歌鉴赏阅读满分万能钥匙
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主要有三方面主要内容:
一、了解古诗词的体裁、风格和流派;
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和手法(形象、语言、情感、技巧);
三、怎样做古诗词鉴赏题。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评价,通过理性思考,评价诗词的优劣高下。古诗词鉴赏能力,涉及古诗文阅读理解、文化常识、审美赏析、艺术技巧、语言修辞、背景材料、作者生平等多方面知识的容量和能力的积淀,决非一蹴而就之事。但并不因此说古诗词鉴赏没有规律、方法可循。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古诗词的体裁、风格、流派
古典诗词有庞大而严密的体系,子体系下又有不同的分支。鉴赏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清其体裁特点,“诗、词、曲”体裁、类别不同,形式韵味也就不同,鉴赏方法、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
(一) 诗
较正统、典雅、严谨。出现的最早,是诗歌的主流。唐以前的都是诗,至唐代达到高峰。唐以后的宋诗也很有特色,也有大家,如苏轼、陆游等,但总体上比唐诗逊色一些。明清的诗,就更逊色一些。
1.诗的分类。诗就内容分为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抒情诗(如《琵琶行》)。诗就形式体裁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之名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因此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如《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乐府诗的一类“歌行体”——标题中含有“歌、行、曲、吟”的诗,如《陇头歌》《蒿里行》《西洲曲》《白头吟》等)、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谢灵运的诗,以及唐代以后许多文人仿照古体诗的体式写的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峔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古体诗”由民歌发展而来,形式比较活泼自由,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押韵、对仗、平仄等较少格律限制。
“近体诗”唐代才出现,主要分为两大类:律诗和绝句。律诗主要特征是八句、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其它联可对可不对。偶数句(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而且是押平声韵(即阴平-和阳平ˊ),其它句可押可不押。五言称五律,七言称七律。
绝句主要特征是四句,偶数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其它句可押可不押,对仗较灵活,可全首对仗或不对仗,也可前联或后联对仗。绝句其实是律诗的一半,古代文人有各吟四句合成一篇的喜好,有时无人联吟,四句独立成篇,故而也称“截句”“断句”“短句”。五言称五绝,七言称七绝。
总之,古体诗较灵活,近体诗较严谨。体式不同,鉴赏的方法、侧重点有异。唐以前的都是古体诗,唐以后也有古体诗。唐以前没有近体诗,唐以后才有近体诗。
2.诗的风格流派。诗有两大传统风格,一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并由汉乐府、建安诗人、陶渊明、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一代代诗人发扬光大。其特征是:真实放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深刻而尖锐。
二是以屈原《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并由李白、李贺、苏轼、陆游、龚自珍等发扬光大。特征是:想象丰富奇特,大胆夸张,重在抒发主观感情等。
每个成熟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材、思想感情、塑造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语言平实;李白的飘逸狂放,愤懑不平;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贺的想象新奇,意境瑰丽;王维的诗情画意,意境优美等。把握住诗人的主要风格,就为鉴赏打下了基础,把握了基调。
几个风格相似的诗人就形成“流派”,唐诗有两大流派:
一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特征是描写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或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艰苦生活、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等。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是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二)词
1.词的含义。隋唐时起源于民间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至宋代达到高峰。词较律诗通俗、活泼,受格律束缚较少,故而词也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
2.词的要素。词有“词牌”和“词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词牌”原是曲调、曲谱名称,表示一首词的唱腔、唱调,后失传,“词牌”就标志一首词的形式格律(词的句数、字数等)。相同词牌的词的句数、字数基本相同的。所以,写词也叫“填词”——往固定格式里填入字句。词一首叫一阕(音乐术语),分上下阕(片)。
3.词的分类。词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
4.词的风格流派。词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雄劲粗犷, 深沉悲壮,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婉约派作品,委婉含蓄,缠绵蕴藉,清丽淡雅,格调或凄清孤寂, 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三)曲
1.曲的含义。继诗、词后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元代达到高峰。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2.曲的分类。曲又分剧曲和散曲:剧曲就是元杂剧,散曲又包括套数(同一宫调的曲子连成一体)和小令(曲小令是独立一支曲子,如马致远的《秋思》。与词的“小令”(58字以内)概念不同,)。
3.曲的要素。曲有“宫调” “曲牌”和“曲题”,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宫调”;“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曲题”。宫调,是乐曲的调式,标志乐曲的音的高低、强弱和声情,类似于现代的G调,F调等。曲牌,又叫曲调,标志一支曲子的谱式,类似词牌,规定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每个宫调都包含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隶属一个宫调。曲较词更活泼自由、口语化,甚至有衬字,故而曲也称“词余”。
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一首古诗词的鉴赏一般从形象、语言、情感和技巧四个方面入手。
(一) 鉴赏诗词的形象之美
1.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
所谓“意象”就是诗词中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形象,具体表现为诗词中的“名词”。“意”就是情感,“像”就是物象、形象。一切客观外物只有渗透浸润了诗人的情感,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成了寄托了诗人思念和祝福的拟人化的使者。花、鸟不是意象,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是意象,因为它们渗透了作者“感时、恨别”的深情血泪。
古诗词中一些特定“意象”往往表达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具有象征性和含义的相对稳定性。人们称之为“传统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公共意象”。鉴赏时,如果能挖掘出这些“意象”的内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基调了。
(1)植物类。如,折柳(柳絮、柳岸)——伤别、挽留、思乡、缠绵等。松、竹、梅、菊、兰芷——品格高洁、超尘拔俗等。梧桐、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恨等。落红——衰残、惋惜、无奈等。红豆——相思、情谊。 红叶——以诗传情。黄叶(落木)——凋零失意、美人迟暮。折桂—科举及第。征蓬—思念、思乡。采薇、五柳、三径——隐者、隐居地。牡丹——富贵。桃花——美貌。怀桔—孝顺 。咏絮——女子有诗才。黍离——昔盛今衰、痛惜伤感。
(2)动物类。如,杜鹃(子规、杜宇、望帝)——悲苦哀怨、离别思念、志士忠诚等。猿鸣—旅途伤感。鹧鸪——远行思念、惆怅伤痛等。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书信、游子思乡、闺妇思人、孤独受害等。青鸟(青鸾)——情人信使。沙鸥——忧愁、白发等。哀鸿——流离哀痛的百姓。白衣(云)苍狗——世事变幻。 归雁——思念、思乡。莼鲈——思乡。蝙蝠——幸福。寒蝉(暮蝉)——别离、惜时;高洁。黄莺、燕子——春光。乌鸦——荒凉凄清、小人俗客。梦蝶——迷幻的梦境、多变的事物。
(3)器物类。如,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乡情等。尺素——书信。锦字——女性书信。绿窗——温馨的家庭、闺阁情调。征衣——远行、边塞、征战、思人等。吴钩、金络脑——建功立业的包负等。击楫——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昆山玉——杰出的人才。雕虫—微小技术。 南冠——囚犯。投笔——弃文从武。
(4)景物类。如,明月——离愁别绪、思乡怀人、理想缺憾。东篱——归隐田园、闲情雅致等。残阳(夕阳、黄昏)——孤独感伤、伤古吊昔、珍惜光阴。浮云——游子飘荡、邪恶蒙蔽等。西楼——孤寂、伤感等。关山——遥远、思乡、念人等。长亭、阳关、南浦(别浦)——送别之地、伤感等。劳歌——送别之歌。绿云——浓密乌亮的女性美发、美丽的云彩、茂密的树叶、翠竹等。绿绮—美琴、美云、美丝等。新亭——怆怀故国、忧国伤时等。春风——得意、皇恩。流水——岁月流逝、绵长愁苦。古迹——怀古伤今。化碧(碧血)——冤死、忠诚、正义。长城——守边大将。楼兰——边境之敌。破(斩)楼兰——建功立业。折腰——屈身事人。
以上意象的含义是就其一般情况而言,具体到一首诗中,还要具体分析。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意象,需要在长期的鉴赏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掌握。
2. 体悟诗词的意境
(1)意境的含意。意境,是诗词所描绘的生活情境(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就升华为意境。所谓“意”即情意,作者的主观感情,就是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生活情境、客观景物,就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画面。
(2)“意象”“意境”的关系。犹如水珠之于云霞,砖瓦之于建筑,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元素,是品评诗歌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在诗词中,“意”不能赤裸裸说出来,而需借助生活情境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要包含思想情感,所谓“诗言志”。“意”与“境”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正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因此“意境”说白了就是“情景交融”的别名,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科举落第之后的惆怅、苦闷之情,形成了羁旅思乡、夜不能寐的凄苦的艺术境界。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人春游,不料园门不开,正欲扫兴而归,却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外。写景叙事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遗憾和意外的惊喜,水乳一般交融起来,这就是意境。
某些诗词读来无味,美感韵味不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仅就“意境”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乏境。如:“年轻朋友们,四化高潮到来了!让我们团结起来,并肩战斗,振兴中华!……”
的“标语口号体”,有意,但乏境,缺少生动感人的形象。
②缺意。像《红楼梦》中呆霸王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的“薛蟠体”,没有什么思想意义。
③意境不统一。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境”来看,浩渺阔大;就“意”来说,仅是希望得到权贵的推荐提携。“境”大“意”小,不相统一,使读者难以得到更多的美感享受。相比起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境象壮博,情意深沉,忧国忧民,意境协调,感人至深。
④意境浅谈。如:某些“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然通过一定形象表达了一定生活情趣,有“意”但失之浅薄;有“境”但过于平淡,相比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诗,意境浅淡得多,所以并不动人。
“意象”重在把握“象”,“意境”重在把握“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意境”不是现成的,不是读者被动接受就可以领略其中奥妙的。诗歌的形象只是提供了引导读者进入意境的桥梁,读者只有了解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以及诗作的背景资料等,再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才能领悟到诗中丰富的内涵情感。
(二) 鉴赏诗词的语言之美
鉴赏诗词的语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1.从语义角度。应关注象征语言、情感语言等。
(1)象征语言:主要是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典故”等,可通过“意象语言”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前面已有论述。还有就是诗词中的临时象征、比喻语言,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以“方塘”喻书籍;以“天光云影”喻书中万千气象;以“活水”喻鲜活知识等。
(2)情感语言:诗词中能表现“喜、怒、哀、乐“情感的语言。如《春夜喜雨》的“喜”;“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孤、寒、愁”;“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怒”;“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等。
2.从炼字角度。
要关注一些洗练生动、表现力强的关键性字眼,即古人所谓“炼字”说。古人写诗词,特别讲究斟酌、推敲字句,进行创造性搭配和艺术加工。这方面的诗文佳话不胜枚举: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卢延让;“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的方干;“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顾文炜;“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贾岛等。苏轼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所谓的“诗眼”“词眼”“文眼”都是对炼字的体现概括。其实,“炼字”的本质是“炼意”,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只有炼出表达思想情感最切合的的字句,才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重点关注下列词类中的“炼字”:
(1)名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自庾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将 “落花、芝盖、杨柳、春旗”四种互不相干的物象强凑在一起,联想欠自然,不能构成一幅艺术画面。而王勃借用其句式,另选“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的意象名词,动静结合,和谐映衬,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秋高气爽、天广水阔的美感。仅换用几个名词,就使庾信原句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成千古名句,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用“列锦”手法将名词组合成的意境等,如陆游的《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排列组合,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壮观的战争图画。
(2)动词。炼字主要是炼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构成鲜明意象,传达丰富神韵,鉴赏时当格外留神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价“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境界全出。词人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它们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灵动之势,构成了一幅朦胧幽美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中的“扶、失”之所以比苏轼的“摇、舞”“映、隐”皆佳,是因为唯有'扶’字才与'轻’字相宜,而且把风人格化了,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微风佛动,柳条依依的柔美之态;“摇、舞”动态过大,和“轻风”不符。'映’字太一般,月光朦胧梅花不像白天那样艳丽醒目,有些黯然'失’色,但也不是一点看不见,故而'隐’字太过,'失’字恰好,准确表现出月光下梅花朦胧失色的风韵。
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怨”字即写曲中之“怨”,又是吹笛人之“怨”春风(皇恩)不度,一语双关。唐代苦吟诗人孟郊《秋怀十五首》中有“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的句子,其中“滴”和“梳”尤为传神,与寺庙楹联“晨钟敲迷梦,暮鼓擂法音。”异曲同工。滴落的露珠在“敲“梦,凌烈的寒风在“梳”骨,诗人敏锐地听到了,感觉到了,生理的敏感中包含着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人生之梦的幻灭。
(3)形容词。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原化自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改“竹”为“疏”,易“桂”为“暗”,变名词为形容词,点石成金,化腐成奇,准确写出“梅”疏秀淡雅的特点,成咏梅经典佳句,“疏影”“暗香”也成梅花特征性语言。“横斜”用于竹,失去了挺拔的姿态,不是断干,便是残枝;桂香是馥郁温馨的,不适合在清冷的月光下,又何来“暗香”?而梅枝恰是斜出疏朗的,梅香才是清幽淡远的,月光下“暗香浮动”,正合乎梅花神清骨秀的神韵。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展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表现落日在大漠长河衬托下的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意境雄浑,它字难以为替。
形容词活用,也使炼字出新,如蒋捷《一剪梅》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看似普通,这里活用作使动词,类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特别生动。如果改成“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就味同嚼蜡。
(4)数量词。古诗词中数量词,有时实指,有时虚指,但都有讲究寓意,不可忽视。如王安石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万”和“一”,很好地起到了衬托醒目作用。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与“早”呼应,齐己深为佩服,拜郑谷为“一字师”。
(5)虚词。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少了“与、共”两虚词,在节奏音乐美上就大为逊色。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两虚词,写出了祠堂的空寂冷落和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写尽人民期盼、失望和愤懑之情。
3.从语言风格角度。唐司空图的《诗品》把诗歌的语言风格归为24种:1.雄浑2.冲淡3.纤秾4.沉著5.高古6.典雅7.洗炼8.劲健9.绮丽10.自然11.含蓄12.豪放13.精神14.缜密15.疏野16.清奇17.委曲18.实境19.悲慨20.形容21.超诣22.飘逸23.旷达24.流动。
现在常见的语言风格归类概括(1)平淡。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茂豆苗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语言平淡质朴,意蕴丰足。(2)工丽。对仗工整,词藻华丽。如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含蓄。曲折委婉地叙事抒情,如李商隐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无题》,“婉约派”的词。(4)自然。语言虽经锤炼,但不留雕凿痕迹,不感做作。如李白的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清照的词“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5)清幽。清静幽深,意味深远。以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为代表。如《 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声衬静, 更显清幽 。 (6) 雄奇。气象雄伟,意境奇谲。如李贺的《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人梦中飞天,自天上下往人间,感觉九州大地小得如九点“烟尘”,汪洋大海似杯中倾倒下一汪水。(7)奔放。直率而有气势。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9)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怀,或忧国悯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10)洗练。语言千锤百炼达到干净、简练、质朴、畅达。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近俗白,却字字珠玑,匠意深而不见斧痕。(11)沉郁。笔调苍老遒劲,反映生活广阔深刻,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悲剧色彩,格律严谨,音韵铿锵。以杜甫的诗为代表。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每个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但风格也是相对的,一个诗人可能有多种语言风格。要熟悉一些诗人的语言风格,并掌握这些术语。4.从语音角度。有音乐、节奏、格律之美等。(三)鉴赏诗词的情感之美。一般地说,诗词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词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奢华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痛苦, 如杜甫的《春望》③反应民生疾苦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②保家卫国的决心,主要是“边塞诗派”,如王昌龄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涉江》;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破阵子》;⑦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的《兵车行》。
3 .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钧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4 .友情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5.写景咏物。可分两类,一是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喜悦,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辛弃疾的《西江月》。二是托物寓意,或写仕途失意,如柳宗元的《江雪》;或写昔盛今衰 ,如姜夔的《扬州慢》;或借古讽今,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或写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其他还有,怀古咏史、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迷恋思念等,要熟识并会挖掘分析这些思想感情。鉴赏古诗词,主要是鉴赏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四)鉴赏诗词的技巧之美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丰富多彩,大体包括:修辞格式、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
1.古诗词常用修辞格式。古体诗常用修辞有,赋、比、兴、复沓、互文、双关、渲染、烘托、夸张、叠词、排比等。近体诗、词、曲常用修辞有,对偶、衬托、象征、炼字、炼句、叠字、对比、移情、列锦、通感、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问、反语、用典、抑扬、联想、想象、反复、倒装、映衬、反衬、化用等。
着强调几种古诗词中特有的修辞格:
(1)列锦。用排列的精美名词,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引发想象,烘托气氛,创造意境的修辞手法。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列锦的修辞效果:①凝炼美。高度概括凝练,辞约意丰。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既有回顾过去,又有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忧愤、失望、感喟等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③含蓄美。表意委婉含蓄。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直言离愁别恨,而是选择凄清的画面,抒发相思伤感之情。③形象美。画面感强,富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以强化情感的修辞。如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诗人没有说自己怎样惜别,而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替人“惜别”“垂泪”,何况人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诗人将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所以月亮呈现“伤心色”,雨铃发出“断肠声”,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互文。“互文见义”的略说,多句诗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迢迢皎皎牵牛星、河汉女。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意为: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几度见闻。《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意为: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其意为:东西左右(四周)植松柏、种梧桐。毛泽东《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意为“千村万户薜荔人遗矢,萧疏鬼唱歌。
(4)通感。也称“移觉”。在描写事物时,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感知,把本来某种感觉的事物,转换成另一种感觉,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转移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作用是,把某一感官不易感知的事物,借助调动其他感官,从多个角度更真切深刻地感知。“通感”不能单独存在,一般要借助于“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来实现。所以有通感的语句,一般同时具备比喻或比拟。
譬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把视觉“画屏”“夜色”,借助比拟、比喻转为触觉“冷”“凉”——写出画屏和夜色的寒意。再如卢梅坡的《咏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把嗅觉“香”,借助比拟转为视觉或触觉“一段”——写出梅香清幽怡人。又如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感觉“晓寒”,借助比拟转为触觉“轻”;把视觉“红杏”,借助比拟转为听觉“闹”——写出春天微寒和杏花红艳盎然。又如贾岛《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把听觉“促织声”,借助比喻转为触觉“针刺”——写出促织尖锐叫声对“旅人”思乡心情的刺激。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把听觉“音乐”,借助拟人转为视觉“芙蓉泣露香兰笑”——写出音乐的哀伤和欢快。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把视觉“雪花”比拟为花片,转为嗅觉“春风香”——写出雪花的美丽可爱。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听觉“音乐”,借助比喻转为视觉“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写出音乐的突变高昂。
2.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这里主要介绍描写和抒情
(1)描写方式
①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即便如此,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如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用“闲敲棋子”一个细节,表现诗人因客人迟迟不到,而百无聊赖、焦躁不安的情态。再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感叹此诗:“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对虚耗青春的叹惋。
②侧面描写。表面写甲事物,实则写乙事物,借甲物映衬乙物。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诗人不正面描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想象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把设想中的对方相思之苦写的越深重,就越能浓烈地侧面渲染出自己的一往情深。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看似批评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际上是旁敲侧击谴责正在酒楼上点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是他们“不知亡国恨”,歌女所唱,正是他们所求,表达了诗人伤感愤懑之情。(参见专题《别具魅力的侧面描写》)。
③白描和工笔。白描用笔简练传神,是中国诗文传统描写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藏。”寥寥数语,揭示出百姓辛勤劳作,官家坐享其成的阶级矛盾。白描还表现为意象排列,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列锦修辞,简洁明快。
工笔,细致入微的描画,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音乐的细腻出色描写,把人们带如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
④色彩渲染。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之所以比“到、过、入、满”等字眼生动,除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字色彩渲染了春意盎然,其他字眼却没有。王维的《山中》:“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中嵌入了“蓝、白、玉、红、翠”五个色彩缤纷的文字。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的“动景”与后两句的“静景”对比中,“翠柳”“黄鹂”, “白鹭” “青天”“积雪”,多种鲜明的色彩,构成了明丽绚烂的图景,传达出希望来临的愉快的情感。
色彩也可以反衬感伤,如白朴《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用“残霞、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色彩,反衬心情的孤苦。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
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直接抒发忽闻平叛“安史之乱”后的惊喜之情。后人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表达绝不向权贵卑躬屈膝的心志情感。
间接抒情。又称“借景抒情”,可分为“先景后情 ”和“情景交融”两种。
①先景后情 :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②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四句诗表面看全是写景,但景中包含着对离去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目送友人的“孤帆”渐渐远去,以至于“远影”完全消失在“碧空”里还不肯离开,只看到天尽头长滚滚流淌——景与情水乳交融在一起。
又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名句:“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其中“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面对强敌,像清风拂山岗一样内心平静、岿立不动;像明月照大江一般心止如水、波澜不惊。抒发了泰然自若、不以为意、平静面对、面不改色的豪情。可以说古诗词中,甚至所有文学作品中,所有“写景”都是“抒情”,旨在表情达意,都有一定的目的作用,没有单纯的写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3.古诗词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常见的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抽象形象、一笔两面、明隐暗现、多觉结合、平中见奇、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虚实结合。虚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范畴和特色。古诗词中的“虚”的手法主要通过回忆、想象、梦境、醉态、遥想等5种方式表现。
①回忆。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起笔“常记”,引领全词,表明是回忆,用“虚”笔把读者自然地引入一个令人向往的优美、朦胧、欢快、迷醉的意境。表明词人对少年时期愉快、优雅、无忧无虑生活的怀恋、追忆。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阕一“看”字,实写眼前秋色;下阕一“忆”字,回忆虚写“风华正茂”的少年往事。
②想象。如杜甫的《月夜》,起笔不实写自己想念妻子,而是想象虚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妻子思念自己,则自己望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巧妙新颖。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三四句想象虚写景:将乐曲“梅花落”拆用,想象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四处飘落的梅花,一夜之间洒满天山。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抒发了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梦境。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借助梦境虚写。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上阙先实写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下阕虚写梦中与妻子相见的情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虚实结合,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金圣叹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④醉态。也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借助醉酒虚写。如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除第一句实笔,其余三句均虚写醉态和梦中情景。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醉、梦”“虚”的手法,写壮志未酬的感慨。
⑤遥想。遥想过去或未来发生过的景象。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谨当年……”即为遥想过去之境。“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尚未发生的。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遥想未来与妻子会面后,西窗下共剪花烛,向亲人忆说今夜思念之情,那该多美好啊!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遥想在鸟语花香、明媚绚丽的春光中,穿三峡、下襄阳,回到久别的洛阳故乡的喜悦之情。
(2)动静结合。可分为“视觉”与“听觉”两类“动静结合”。“视觉动静结合”,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前六句是“静景”的描写,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的描写,使整个画面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顿时活跃起来。再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是“静景”,“月涌大江流”是“动景”。还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挂”字,化动为静。飞流的瀑布,在远处看如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听觉动静结合”,如李白《蜀道难》中:“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是“静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是“动景”。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传来人语,反而更显得山林幽静。以声衬静。又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声衬静。
(3))点面结合。所谓“点”,是指对事物具体详细的描写,类似特写;所谓“面”,是指对事物概括性描写,类似远景。如:
阮郎归 西湖春暮
马子严(南宋)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写清明寒食节鲜花渐渐稀少、苏堤上游人如织好不热闹,是暮春总体景象,是“面”。“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地沾泥、女子寸步难行、纷纷呼船,是“点”。这样点面结合,既有大的写意,又有细节传神,相互映衬,生动描写苏堤暮春之景。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鸟飞绝”“人踪灭” 面的铺陈下,突出 “孤舟蓑笠翁”点的描绘,显示人物坚忍不拔的品格。
(4)抑扬结合。包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明抑暗扬”“明扬暗抑“等。先抑后扬 ,如唐田园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一二句和三四句构成先抑后扬。一二句先写山泉平凡无名,是“抑”;三四句写天空倒映水天一色,泉水从高空飞流直下,是“扬”。表现了诗人外表平凡恬淡,内在高洁自清的品质。
先扬后抑,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杨,汉文帝貌似求贤如渴;后抑,原来关心的不是苍生是鬼神,讽刺意味深远。再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以牡丹比衬,先杨后抑梅花。
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先“扬”,以浪漫手法写醉梦中驰骋疆场,杀敌复国的豪迈高昂;后“抑”,最后一句陡转现实,情感猛跌,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奈只能发出一声“可怜白发生”的长叹,尽吐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明抑暗扬,如《红楼梦》中关于评说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诗词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明抑暗扬,表面上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嘲讽、否定,实际上是赞颂、肯定。
(5) 多觉结合。表现事物一般通过视觉描写,但为了更全面、立体表现事物,常常结合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其中“视听结合”最常见。如唐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水面细风生”是触觉,“菱歌慢慢声”视听觉,“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是视觉。多感官结合描写“江馆”夜景,表现出诗人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喜悦的心情。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和其它三句是听觉与视觉结合。
(6) 借古讽今。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再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表面讽刺六朝帝王奢侈荒淫,实则讽喻当朝统治者,如果也纵情歌乐奢华无度 那么下场和六朝一样“万户千门成野草”。
(7)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在修辞上也叫象征。如郑思肖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宋末爱国诗人,以菊花自比,表达了宁愿枝头“抱香”(守节)而死,也决不吹落北风——不降北方元朝的崇高民族气节。明高启《梅花诗》:“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以梅花象征品格高洁之人。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不同:借景抒情,一般是写景诗,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而非表达思想志向。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特性,表明思想志向,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
(8)形象抽象。利用比喻、比拟等修辞,化抽象为形象,或者化形象为抽象,增强艺术可感性。“化抽象为形象”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苦比作形象可感“一江春水”,滔滔不绝,无休无止。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将“闲愁”博喻为具体可感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从三个方面写出“闲愁”的稠密、杂乱和连绵不绝。将抽象的感情,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实景,新奇可感。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利用比拟,把抽象无形的愁苦,比作固体的货物,让人感知到愁的沉重。
“化形象为抽象”如秦观的《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将“飞花'比作“梦”,将“丝雨”比作“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别具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9)一笔两面:是侧面描写或“虚”写方法之一,也称“对面落笔”“背面敷粉”“折绕联想”等。常见于表现亲情思乡作品中,作者写思念亲人不从自己角度落笔,而是想象揣测对方亲人思念自己,从而更深切、动人地表现亲人之间相互思念。一笔两面,一击双响。情感都是双向的,单相思的情感是不动人,也不长久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客居邯郸旅店,冬至之夜思念家人,想象家人此时深夜坐而不眠,念叨着他这个远行在外的亲人。此种不直写甲想念乙,而写乙想念甲,侧面表现甲想念乙的“背面傅粉”之法,“如镜取形,如灯取影”,别具魅力。
又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下阕: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由于自己思归心切,联想到妻子也一定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凝望远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船归来。明明是自己“倚栏凝愁”、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妆楼颙望”,切盼自己回去。更深切地表现自己的思念之苦。
(10)明隐暗现。作者描写某个事物,表面一字不写此事物,但暗中处处紧扣此事物的特点来写。是侧面描写的“暗写法”。如苏轼的《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标题“梅花词“,全诗竟不见一个“梅”字,又未尝一笔不写梅,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词人不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侧面曲笔烘托的办法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11)视角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二句描绘了秋山远景、高景。三四句描绘了秋山近景、低景。其中“人家”“霜叶”又是特写。由远到近,由上而下,描写富有层次性。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近观,“鹰击长空”的仰视,“鱼翔浅底”的俯察——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12)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像传大境界,以小事反映大主题。如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中摄取少妇生活中一个动作细节——“打起黄莺儿”。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虚幻可怜的希望也给打破了。四句小诗,层层倒叙,句句设疑,句句作答,如撕蕉剥笋,曲尽其妙。题目是《春怨》,到底怨什么? 难道怨的只是黄莺惊破了她的晓梦吗? 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含蓄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给人民带来痛苦哀怨这一重大社会主题。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在篇外还见深度。又如: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小事,却反映东吴霸业、三国之争的大事。(13)平中见奇。 如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平常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14)以少总多。以一当十,以局部见全体,如王安石的《咏石榴花》:“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张炎的《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15)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又如李白的《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示了理想定能实现的乐观自信。《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自尊高傲的性格。
(16)以景结情。诗人在叙事或抒情过程中,诗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物描写结束,景中蕴含着浓重的情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给人“此时无情胜有情”之感。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最后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苦雨吹入寒窗之景,抒发了惊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震惊、悲痛、愤懑、无奈的复杂情感。
又如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结情,融情入景。高高的秋月照耀着连绵亘古的长城,景象壮阔悲凉,蕴含着征人望月思乡,又卫边建功的复杂情感。既有浓郁乡愁,又有保家卫国的圣神使命。把不尽之情,以景尽之,使诗情得到升华。使读者感到征戍者的内心情感丰富而深刻,表现入木三分。此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这“以景结情”的最后一笔功不可没。
三、怎样做诗词鉴赏试题
(一)读懂诗词。1.“懂”首先是对诗词字面意义的准确理解。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鉴赏是理解的提高和升华,离开了理解无从鉴赏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所以在鉴赏古诗词之前,最好先把诗词翻译一遍。注意题目、作者、注解等。2.“懂”更指对诗词意境、深层意蕴的理解把握。这就需要掌握与这首诗相关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等,所谓知人论世,这一点在鉴赏诗词中尤为重要。譬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的感叹,有了杜甫《春望》、《登高》等充满忧国忧民的诗作。鉴赏诗词还要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如果不了解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遭贬的背景,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其《江雪》中寒冷空寂的景象,乃严酷政治气氛的反映;孤舟垂钓的渔翁,是诗人坚强不屈的影像。3.关注题目和注释,是读懂诗词的第一把钥匙。“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富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再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整首诗从字面看,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领悟该诗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4.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是读懂诗词的第二把钥匙。诗人情感往往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使用感情词,如喜怒哀乐,忧愁悲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三或两种方式混合使用。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夜雨”“雁”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5.借助考题提供的信息,是读懂诗词的第三把钥匙。出卷人出题,必然围绕诗词的重点,如思想情感、艺术技巧、语言特色等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读懂诗词的重要提示和渠道。例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陈焕《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王安石和陈焕的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从考题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二)答题方法的训练与规范在“读懂”诗词基础的上,进入“鉴赏”。鉴赏诗词就是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思想情感;二是表现技巧。简言之,只要说明诗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就基本完成了鉴赏任务。
1.鉴赏术语的掌握
表达做题是信息的输出,是理解鉴赏的外化。临场要能顺畅表达,心中不仅要存货,而且还要会取货。鉴赏术语内容庞杂,要分类掌握,并熟练运用:
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色彩渲染等。
鉴赏抒情方式,就搜索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比兴、衬托、渲染、对比、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叠字、移情、列锦、互文等。
鉴赏艺术手法,就搜索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多觉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抽象形象、对面落笔、明隐暗现、平中见奇、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建功报国、壮志未酬、忧国伤时、离愁别恨、思乡怀人、孤独寂寞、友情送别、昔盛今衰、清净闲适等。
2.鉴赏方法的规范,三句到位答题法
“三句到位答题法”分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对诗词一二句的鉴赏,
第二类是对诗词三四句或整体的鉴赏。
第一类鉴赏步骤一般是:①引原诗句;②解释诗句③分析诗句情感或技巧。如:
上裴行军中丞
耿湋(唐)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
颈联两句有什么含义?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句到位答题法:
①“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引颈联诗句);②寒山之中,四面八方战旗飘展。千家万户在平静祥和的夜晚欣赏美妙音乐。(解释诗句);③上联写出了战场环境的壮烈,下联写出了战争的目的,就是扫除强虏,迎来和平安宁的生活。表达了对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将士们赞美感激之情。(分析情感思想)第二类鉴赏步骤一般是:①指明诗词情感或手法(论点);②引用分析诗词,证明论点(论据);③说明作用效果。如: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宋)
长夏村墟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 疏帘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1)檐牙:屋檐突出如牙齿一般。(2)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翅膀多粉。(3)落落:稀疏的样子。(4) 嘈嘈:汩汩的水声。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清净”的?
三句到位答题法:
①本诗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方法表现“清净”。(论点:指明手法)②通过描写夏日村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视觉动态,以动衬静,反衬出村庄白日的“清静”;又通过风吹帘动、汩汩流水等听觉动态,以动衬静,反衬乡间夜晚的静谧。(论据:引用分析诗词,证明论点);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恬淡清闲的心境和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说明作用)。古诗词鉴赏是一种能力,和写作同属最高语文能力等级E级,属创造性思维。既然是一种能力,既需要掌握知识,也需要训练培养,一要时间,二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