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开创的这个理论,可以作为书法的圭臬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曾经说过一个“毛估”理论。这个毛估理论让他在科学研究上避免了很多错误。其实这个毛估理论也可以用在书法上,作为书法创作的一个法则。
“毛估”理论是怎么回事的呢?卢嘉锡当初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的时候,做出来了一道全班其它同学都不会的题目,然而却因为把答案的小数点错了一位被扣了四分之三的分数。老师对想不通的他说:“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怎样避免这个错误?复盘时他想到答案中这个小数点点错了之后,答案会变得很不合理。如果估量前自己预想一下答案的范围,做完后再检查一下答案是不是会超出这个范围,出错的概率不就会小得多了?
卢嘉锡这样说:“我发现问题不仅仅在一时的疏忽上,因为我的计算结果在数量级上明显的不合理;如果解题的时候能够认真对照分析一下题目所给的条件,那错误是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过来的。而我所以出了'岔子’,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心中对解题的目标没个'谱’。 从那次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也就是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快检查一下计算过程……,这种做法,使我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做题需要“毛估”,那么书法呢?当然也需要事先毛估一下所要写的作品,就是王羲之所说的“预想字形”!但是怎么想呢?大体上要想一下所写对象的框架结构,就像是写作文之前要打草稿,设计一下提纲一样。
书法作品,也需要设计一下他的“提纲”:就每幅作品来说,就是需要考虑一下章法;就每个字来说,需要看一下这个字的结构是独体结构还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者独体结构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结构,然后确定汉字不同部件的大小宽窄、所处位置。
“预想”时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可以大体上想一下一个字中各个部件的比例。以左右结构的汉字为例,它的比例关系主要有1:1,1:1:1,以及2:3这样几个比例。2:3近于黄金比例关系,它涉及到“黄金分割”理论。启功非常欣赏黄金比例,将汉字的结字规律总结为“黄金结字律”,认为汉字的重心必须写在黄金分割点上才好看。
但是,以左右结构的汉字为例,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符合黄金比例的。古人将1:1的结构称为“二停”,1:1:1的结构称为“三停”。《书法三昧》中说:“布置如'中'字孤单则居中。'龙'字相并则分左右为二停。'冲'字则分为三停。'云'字则分为上下二停。凡四方八面,点画皆拱中心。唯咙呼吸等字,左短口欲上齐;和扣如知等字,右短口欲下齐。须先主后宾,承上接下,左右相应,以大包小,以少附多。太繁则减省,太少则增益。如此则成一字,自然可观。”
《书法三昧》是元朝时一个不知名的书法家写的,因为写得太好,在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手中都有传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元朝大咖都是看过的,赵松雪非常欣赏这本书。(“此编名书法三昧,不知撰者谁氏。其言或本于古人之所已言,而书则未有能尽知也。前元时见于都下馆阁名臣家,渔阳鲜于枢、吴兴赵松雪、康里巙巙子山常宝爱之。”)此书好在对技法剖析得很细,不是空讲道理,能落到实处,可以让我们一窥古人的“学术精神”。
写字时心里大体上有个框架,有个重心所在,这样在书写时就会少出现错误,所写的字就会好看许多了。古人练字用九宫格其用意也正在于此。这个办法其实也就是王羲之在书论中曾经提到书法创作前要“预想字形”(“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但是,到底怎么预先设想要写的汉字的形象,做到胸有成竹呢?这个“毛估”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书圣王羲之所说的“预想字形”问题,试一试这个毛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