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红:正确区分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
01
鲜红釉
鲜红釉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著名红釉,《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
“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明宣德鲜红釉僧帽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永宣鲜红釉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明永乐 鲜红釉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永宣红釉瓷的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
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
明宣德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02
郎窑红
明代后期红釉瓷器烧制技术基本失传,康熙早期还不能烧制好红釉瓷器。郎廷极在康熙四十四年到康熙五十一年任景德镇督陶官,在任督陶官其间,康熙皇帝下旨命御窑厂按永宣红釉器烧制本朝红釉瓷器,郎廷极和景德镇工匠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烧制成功了红釉瓷器。
朗窑红釉属高温铜红釉,特点是仿宣德宝石红釉,透明的红釉上里外开片,并有放射状细丝满布其间,俗称牛毛纹。釉面光亮呈玻璃质,釉色如初凝之牛血,非常的鲜红,在高温烧制时釉有垂流现象,但不及底,非常的规整。在官窑瓷器中也属于名贵品种,康熙皇帝非常喜爱。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凸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凤尾尊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故宫博物院藏
03
豇豆红
如果说郎窑红釉是以艳丽的釉色夺人眼目,那么豇豆红釉则以清新淡雅的色泽令人赏心悦目。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的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
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 豇豆红釉色千变万化:或在朦朦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有的局部微泛浅黄或浅绿色;还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出红晕,表现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意趣。所以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与此同时豇豆红釉烧造极其困难,首先在施釉方面,要在用钴料写好款识后,先用浇釉的方法在底部以及器物内部,施一次二灰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透明釉;待晾干后,还须在器物外部再施铜红料。
清 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
04
珊 瑚 红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故宫博物馆藏
05
胭脂红
胭脂红釉被誉为瓷器中的美女。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它是受西洋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
清胭脂紫釉碗,故宫博物馆藏
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少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
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清雍正 祭红釉菊瓣盘 直径:17.5厘米 来源:玫茵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