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 | 关于元旦的由来、诗词!

元旦一词的来历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在多种称呼并列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元旦”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到了清朝的时候,以“元旦”作为新年第一天的记录才渐渐多了起来,并且成为了正式的用法。

“元旦朝贺,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随班行礼,俟百官朝贺后,朕回乾清宫,伊等至乾清门请旨。钦此。”——《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当代的“元旦”是如何而来?

我们现在的“元旦”其实只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产生还得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1年12月31日“诞生”于南京

“ 经议决:自阴历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阳历元旦,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称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组织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纪事》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49年:“元旦”正式成为我们的节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关于元旦的诗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检举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旦在鹤林偶作》
宋·白玉蟾
东风吹散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蝶恋花·元旦》
宋·黎廷瑞
密炬瑶霞光颤酒。翠柏红椒,细剪青丝韭。
且劝金樽千万寿。年时芳梦休回首。 
小雨轻寒风满袖,下却帘儿,莫道梅花瘦。
万点鹅黄春色透。玉箫吹上江南柳。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蔬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试笔》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玉楼春·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庚辰元旦》
明·王冕
试题春帖纪新年,霭霭青云起砚田。
展卷不知山是画,举头恰喜屋如船。
梅花雪后开无数,杨柳风前困欲眠。
怅望关河无限恨,呼儿沽酒且陶然。
《戊子元旦》
明·张煌言
椒花几度颂千春,惆怅瞻云祗远臣!
海国尚留桑版旧,山家又见柳条新。
三年啮雪双蓬鬓,万里乘风七尺身。
赖有老成迟剑履,相看端笏对枫宸。
《元日》
唐·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乾。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感怀》
唐·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2021,元旦快乐!
带着清新与明媚的心情,
迎接崭新的一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