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机构”倡导的“启蒙教育”,使这个时代走向了虚张声势
Oct.
22.2020
▽
▽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思想的变革,那么我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便都是一种浇灌式的培育。至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受的培养。
如今的时代更注重孩子的教育了,但回顾旧时期,每家每户都不止一个孩子的时代。其实那时候家长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关注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得不到更多关注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也都健康地长大了,而且性格和思想也没有因为“教育不足”而存在缺失。
我想那是因为,其实“教育”不止是拿着书本教孩子识字;手拉手教他们走路;时时刻刻教授他们生活的经验。教育,其实是不需要虚张声势的。
培养一个孩子,或许并不一定要刻意地浇灌他们,有时候离开了“特别关注”,阳光雨露也会从四面八方抚育孩子成长。从前的家庭里,孩子不是焦点,父母为生活奔波,孩子们便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生活的重量。家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各自角色带来的使命,小到一日三餐的准备和烹饪,大到为家庭的变故提供庇佑。孩子们在一场生活的舞台剧里设身处地的感受平凡和无常,其实不需要特别的教育,他们也能成为优秀的大人。
不知为什么,我对于如今这一代孩子的童年感到些许惋惜。或许是因为我无意中看了一集《小猪佩奇》,也可能是因为我对《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的偏见。当我翻阅当今最热销的几本儿童读物时,不免从那些彩色图案的叠加中感到荒诞和虚无。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都喜欢看佩奇,一群畸形的小猪跳来跳去,引得幼儿园里的孩子们痴迷于学猪叫,还故意往泥坑里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伐树者每天砍不到树,还被两只熊捉弄的剧情有什么好延伸的。但偏偏这部动画还出了春节档大电影,两个小时,充斥着闹剧版的嚎叫。
不仅动画片是如此荒诞,读物也仿佛孩子们都是不会思考的病人。一本《猜猜我是谁》,第一页上画着奇怪的图案,书本上有镂空的洞,翻到第二页就能看到图案对应的动物。这本书在亚马逊童书中排名第一,售价很高,书本很薄。购买者很多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读的,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本我幼儿园时读的绘本。我至今仍记得有一页画的是小猴子打扫房间,它先擦桌子,再洗碗,然后扫地,最后清理棚顶的灰尘,结果打扫到最后还是乱糟糟的。这一页故事画得很生动,以至于至今仍影响着我做许多事的顺序。
那本书我如今找不到了,但我记得里面的好多情节,还有些故事是需要折纸或涂色才能看到结局的。那些有趣的阅读方式,打开了我对读书的兴趣,也教会了我看问题的角度和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
再说动画片吧,我印象最深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绕着一个家庭,每一集都在阐述不同的道理。大头儿子在成长,在变化,家庭也在逐渐走向稳固。这一点就不像当代动画的设定,灰太狼再努力也不会吃到羊;光头强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逃不出被两只熊捉弄的命运;一群小狗疯跑在城市里,每一只都像是汪汪队长。
现在的动画片,不是放给孩子看的,更像是放给傻子看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懂得很多,他们甚至可以理解许多大人间的人情世故,这些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历过的事,为什么大人们在长大后就全然忘却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呢?
如今的大人,看待孩子就像是看待一个新兴的生物,他们之间的陌生使隔阂格外深邃。其实大人和孩子本没有区别,我们只不过相差了几岁,而且我们还拥有孩童时期的经历。为什么我们能轻易地和相差二十多岁的大人交流,却不能走近孩子们的世界呢?
当代人尤其看重启蒙教育,其实教育这个词就已经是我们彼此疏离的证据了。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体验者,我们不能决定他们对生命的体验感,也无法真正教会他们什么是活着。
我们都是初出茅庐的小生命,小尘埃,虽然渺小,但每个人都有资格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有所收获。这些收获,不是成为更伟大的人,也不是改变世界、改变宇宙,而是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知,对生命的体验。这些感受,不是一个大人捧着一本书就能教授的,也不是一个教育环境通过几部影片就能传递的。我理解的启蒙教育,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认识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式和生活交手。至于我们之间的种种牵绊,其实也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不能说谁是完全的输出者,或谁是完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起长大,从来没有什么“教育”的初衷。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