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河两岸并不安静,在夹缝中求生,哥萨克骑兵终归是放下了马刀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可谓大放异彩,人和马的组合成为了当时军事力量的标配。不管是击溃十字军的马穆鲁克,还是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然而大家也清楚,热武器时代到来之后,这些战士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迫不得已放弃了战马与马刀,也放下了曾经的骄傲。但总有那么些搞特殊的,就是不愿意下马当步兵,甚至到了炮火横飞的两战时期亦是如此,比如说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的历史,残忍暴虐的军事集团

就现在看来,哥萨克好似一个民族,但这属于近代人为推动的结果。历史上哥萨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反而更接近一个多种族混合的军事集团,毕竟整个哥萨克的历史就是一部战史。大约在13世纪的时候,一帮中亚的游牧民族为了逃避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奴役,来到了今天俄罗斯的南部。在《蒙古秘史》中,首次将这些人称为“哥萨克”,即突厥语中“自由民”的意思。而后到了15至16世纪,大量斯拉夫人又来到了这一片地区,至此哥萨克势力开始壮大。

因为俄罗斯南部以平原居多,外加哥萨克人本就有突厥的血统,所以马背上的生活自然不能少。不过同样都是在草原上驰骋的,但没听说哪个哥萨克人擅长骑射,估计骑射还是要看天赋和兴趣,另外火器在当时也有一定普及量了。成型之后,哥萨克人先后建立了数个地方政权,均为部落形式,在命名方面也颇具游牧民族个性,周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因当地只有河没有什么山,所以出现了乌拉尔河哥萨克、顿河哥萨克等等。

因放荡不羁的天性,这些人自然和勇猛好战挂上了钩,这一点很快就被俄国沙皇注意到了,利用财富的诱惑,大量的哥萨克部族归入了沙皇的门下。看似充满了收买了利用,但这也算是公平交易,毕竟两方各需所求,而这也是沙皇时期哥萨克能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而后在沙皇俄国的扩张中,这些人成为了开路先锋一样的角色,大小战事几乎一场都没有落下。战斗过程自然是在马背上进行了,他们手中的弯刀,其实没啥好说的,工艺简单,打坏了可回炉重造,标准的游牧民族近战武器。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哥萨克残忍的名声也传遍了中亚和东欧。

时代的变革,穷途末路下的哥萨克骑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后,都不用说骑兵,光是步兵就被密集的火力打得抬不起头来。和大多数游牧民族不同,这时候的哥萨克人还没有开始专注于载歌载舞,战斗依旧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虽然也经行了现代化的武装,但马刀依旧是他们的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1支哥萨克军团参与了战斗,共计超过30万人。结果很明显,虽然没有到被吊打的程度,但他们也不再拥有曾经让人胆寒的战绩,被淘汰成为了早晚的事。

可惜的是,哥萨克人并没有迎来一个安逸的退休过程,俄国内战爆发之后,哥萨克士兵再一次被推到了前面。这一回他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保皇党中的人数居多,而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俄国内战期间,哥萨克士兵的死亡数量甚至超过了之前所有战争的总和,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但就是这样,哥萨克人不仅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还在二战时又折腾了一回。

苏联成立之后,麾下亦有多名哥萨克将领,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了。1918年,他在顿河哥萨克地区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即是后来的苏联第一骑兵军,而后的战斗有胜也有负,但在在卡莫罗战斗中大败,导致第一骑兵军伤亡惨重。1941年时他仍为苏军高级将领,并在苏联西南部阻击德国军队,结果造成了军事历史上最大的败仗之一。至于他本人一直坚信坦克是无法取代骑兵的观点,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战马不会消耗太多资源,基于这一点,他在闲暇之余还培育出了布琼尼马,这在今天都是优秀的马种。

德军麾下的哥萨克骑兵,游击队的终结者

一开始希特勒对这些哥萨克人也是极其的厌恶,但随着东线战场逐渐进入到白热化,他也不得不重视起了这些天生的战士。1941年,身为哥萨克人的考诺诺夫少校率先投降了德国,并在苏联战俘营里征召了一批哥萨克人为德军效力。这一举动一下引起了连锁反应,不少对苏联不满的哥萨克人纷纷倒戈,其中不缺乏哥萨克的部族首领。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在德军中先后有两个哥萨克骑兵团成立。而后在国防军中校潘维茨的建议下,又组建了哥萨克骑兵师。

至于这些人的作用,当然不是上前线和苏军硬刚了,勇猛不代表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死的。而潘维茨对待哥萨克人的态度也算是很友善了,没有将他们送到前线当炮灰,而是充当二线部队,主要对手是游击队。1943年,铁托的兵力已经呈现出了一定规模,并控制了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为了解决这个大麻烦,德国增调了大量仆从国军队挺近巴尔干半岛,其中就有哥萨克骑兵师。面对武器较为落后的游击队,哥萨克骑兵好似找回了以往的威风,当然这多取决于他们对平民从不心慈手软。

关于哥萨克人的残暴,他们的师长潘维茨都有些汗颜,可偏偏这些除了不残暴之外还不服从管束,军纪混乱不堪。1944年,在希姆莱的建议下,哥萨克骑兵师转型为了一支党卫军部队。在那个年代,你无法想象哥萨克人的名声有多不好,德国人也这样觉得,而从将他们编入党卫军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德国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对这些哥萨克人残暴无度的报应,大部分哥萨克人兵向英国投降,但不受待见的他们又被送回了苏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将领潘维茨本可以留在英军这边,但他并没有抛弃这些老部下,并于1947年被处死。

结语

战争结束之后,这些颇具个性的人几乎在历史上一度消失,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终于结束了战斗的生涯,母亲不再失去孩子,而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也算是一件好事。待他们重回大众视野的时候,已经到了21世纪。抛去以往的戾气,单看他们的传统文化,很难想象他们曾经挥舞马刀的样子。

参考文献《俄国哥萨克历史》、《静静的顿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