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一个字化成的三重悬念

由于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所以某一个具体的东西放在电影里,可以衍生出很多种样貌。有的电影人喜欢直接表达,有的电影人喜欢隐晦表达。商业片用前者较多,文艺片用后者较多。而有的导演or编剧更厉害,喜欢在一部电影里进行多重表达,于是让影片既有商业前景,又有文艺价值。比如11月16日内陆上映的《锁》,就把“锁”这个字化成了三重悬念——你能在片中对“锁”这个字从直观到深刻地进行三重感受。

首先,片中最直观最浅显的“锁”便是咱们常见的实体锁,而且还是一把专门用于厢式货车后门的大锁。影片开头导演用纯镜头语言为观众讲述了一起车祸的发生。由于没什么台词,观众需要用眼睛去捕捉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此时,一把静静地躺在马路上的大锁,轻而易举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观众会在潜意识中将这把锁与当时压抑的气氛联系起来,留下一个犯罪、悬疑的直观印象。这把锁属于影片的男主人公余存良(高海鹏 饰)。同时,本片女主人公周小凤(张燕妮 饰)也有一把锁。主创对这把锁的处理则比较隐蔽。它是随着人物的动作和台词出现的次要信息,却暗藏着比大锁更沉重的谜团。

其次,影片的女主周小凤曾经说过一段包含“锁”的台词。这时“锁”以人类文明的标志——语言来抽象呈现。由于人类已经非常习惯于用听觉来获取信息,所以对这一层的“锁”的理解也基本上毫无障碍。周小凤感慨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时,用“锁”进行了一次比喻。能否写好点题的台词,最为考验编剧的功力。就本片而言,编剧王海宁用得很自然、很简练,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本来观众会觉得本片的核心人物是余存良,可是当周小凤说出那段台词后,观众的注意力便会被她带走。后边的剧情也水到渠成地落在了周小凤身上。

最后,影片的“心锁”主题在剧情的推进中越来越明显。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不仅周小凤心里有把锁,余存良心里也有把锁,甚至观众会审视自己的心里是不是也有把锁。“心锁”是比台词更抽象、更精神层面、更象征意义的概念。如果影片直接抛给大家这个概念,大部分人也就只能理解个一二;而经过编剧的故事讲述、导演的镜头编排、演员的倾力表演,大部分人已经可以对其理解个七七八八了。这正是电影的功能和价值所在。影片结束,观众回味整个影片的讲述,感受到的是一段寻找钥匙,打开“心锁”的过程。

另外一件不能不提的事,是本片不仅在主题探讨上做得非常深刻,而且对类型片的技法借鉴也相当娴熟。虽然《锁》的故事和人物上颇有文艺片的底子,但画面构图、灯光调度、剪辑节奏、气氛营造,都很有惊悚片和悬疑片的效果。也就是说,《锁》看着一点儿都不闷,而且观众很容易带着一脑袋疑问追到底。前段时间有这种观影体验的国产片是《找到你》,票房表现相当黑马。以此来看,《锁》也很有可能继承这股势头,再现黑马之姿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