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做好丈夫,好爸爸,可我不知道怎么才算好?
“你为什么不把碗筷涮涮,你为什么不把地拖拖,你只知道玩手机……“薇薇正要发怒,一想到冷战许久的丈夫阿志这次回家缓和夫妻关系,她硬生生地把话缩了回来。
薇薇抱怨阿志不像一个丈夫,更不像一个爸爸:结婚这么多年,夫妻两地分居。两人的结婚纪念日、儿子的生日,重要的节假日,阿志从来不会慰问和祝福。难得回家探亲的日子,即使薇薇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操持家务忙里忙外,阿志也不搭把手,就像局外人。家里大小琐事都要靠薇薇一人扛着。最让薇薇头痛的是,有时为了孩子、家里琐事吵架,阿志喜欢总用沉默来应对,任凭你怎么发怒,他一声不吭,也不认错,可以三天三夜不说话。薇薇拿他没办法,感觉这日子没法过了。
虽然阿志有许多缺点,但是每月工资阿志按时转账,房子还贷、孩子上学,老人赡养全部开销少不了他。所以这么多年,薇薇一直忍了下来。
薇薇希望塑造一个理想的男人:会挣钱,体贴妻儿,三观一致,能言善辩。可惜,十多年过去了,阿志的脾气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越来越糟的趋势。
但是从薇薇的倾诉来看,也不能全怪阿志。
阿志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爸妈和三个姐姐一味地宠他,疼他。虽然生活在农村,阿志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原生家庭没有培养他的责任感,他不知道怎么照顾别人,也没机会照顾别人。
他是好学生,顺风顺水读书考大学,选对了专业,分到一个不错的单位。吃住都在单位,食堂宿舍一应俱全,完全不用操心。到了成家的年纪,经别人撮合介绍,在老家认识薇薇,然后结婚。
本来吧,结婚后阿志有成长的机会。有了小家庭,有了宝贝儿子。夫妻共同面对油盐酱醋、生活琐碎,阿志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人,夫妻的感情会在各种磨合中稳固起来,爸爸和孩子也会更加亲热。
但是,婚后薇薇一直在老家带孩子,阿志依旧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位生活,和单身汉没啥区别。只有节假日,薇薇带孩子去阿志单位生活一段日子,
因此,爸爸错失孩子成长关键期,也错失了孩子老婆一起热炕头的快乐。现在孩子见了爸爸也不亲,所以爸爸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甚至记不起孩子的生日也可以理解。
薇薇还说,阿志的爸爸也是一个闷声男,也有点大男主义,在家里除了干农活,其他一概不管;整天基本不说话,一说话嗓门好大,感觉像骂人。其实老人心眼不坏,人也老实,并不是他真的想骂人,而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在这样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阿志心中默认的夫妻关系就是丈夫只管赚钱,其余一概交给老婆。至于甜言蜜语,温柔体贴,他没这个基因,也没机会学习。
如果想要提升婚姻质量,薇薇不妨结束分居,试试经历一段痛苦的磨合期,两人能不能慢慢适应对方。
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还得继续两地分居,那薇薇应该放弃幻想,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除非阿志自己有强大的改变意愿);设身处地站在阿志的立场接纳他,理解他。他并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不是一个不爱孩子的爸爸,他不是故意要这样,只是他没有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这一切不全是他的错,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有妻子的责任。
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所说:个人是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生理遗传特征得以形成。他生而为其祖先的苗裔和子嗣,先辈的所有经验沉淀都是他继承之遗产。呱呱坠地之时,他并未进入这泛泛世界,而只是投入一个有限的环境。先天的生物特性和后天生活的影响,使一个人成为目常生活中人们所见到的样子,这就是他的命运和造化。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他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决定于他的生长背景,以及他自己及其祖先受到的一切外来影响。遗传和环境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日常行动,大部分是简单的例行行动。【见《人的行动》P56】
比如有一次,薇薇外出一天, 阿志单独和儿子呆一起,结果他们三顿都吃方便面。薇薇颇有微词,苛责爸爸胡来,担心儿子没有营养。按米塞斯的说法,阿志之所以偏好和儿子一起吃三餐方便面,仅仅因为他喜欢这些习惯的效果,简单省事。一旦他发现恪守旧习有碍于实现他更惬意的目标,他就会改变态度。假如他看到新闻,家里这种牌子的方便面掺和有害物质,那他肯定会上街买菜自己烧饭。他会不怕麻烦步行十分钟去菜市场,还要学会跟人打交道,还要学着烧饭。他必须有所改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即使为了孩子的健康,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贪图省事。
但是事情没有坏到那种地步,所以阿志不会有行动的改变。薇薇改变不了阿志,就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