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青州笑」
青州虽然是山东一个县级市,但一提青州博物馆,那可是全国享有盛誉。馆内现存文物有两万多件,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门类最全的县级博物馆,有“小大博物馆”之称。
尤其是馆内所藏龙兴寺佛教造像,自1996年出土后就引起轰动,是20世纪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批造像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雕造精美、彩绘富丽,独具特色。一尊尊佛像造型变化多端,表情惟妙惟肖,有的沉静安详,有的慈悲含笑,隔着时空,抚慰众生。
龙兴寺这些造像到底好在哪里?
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让他们如此珍贵?
今天就来细细解读。
01
千年窖藏,震撼世人
1996年10月的一天,青州市一所学校操场施工现场,工人们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考古专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是一些被毁坏的残缺的造像,经过专家的修复和拼对,佛像的总数有400余尊,时间跨度从北魏至北宋,他们一面世便震惊了世界。
北齐思惟菩萨像
青州,为我国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自西汉至明初,这里是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中心,所以遗留下了龙兴寺大量造像。
据史料记载,龙兴寺经过南北朝到隋唐的发展成为青州地区最大的寺院。这些造像是龙兴寺前期造像风格的体现,也是研究山东佛教艺术极为珍贵的资料。
残缺的美。心中却也隐隐的疼。他们遭遇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毁坏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
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佛教在中国得到空前发展,北魏时,石窟造像大规模兴建,龙兴寺的佛像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北齐菩萨立像
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在造像的顶部发现了一些苇席留下的痕迹,说明当时掩埋的人很小心谨慎,据推测,很有可能是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举行了掩埋的法会将这些毁坏的佛像重新掩埋。
何年何月为什么对佛像进行了残酷的损毁呢?专家认为有几种可能,一是这些佛像毁于灭佛运动。历史上曾有四次比较严重的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二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佛像毁于战火。据记载,金兵在三年之内,五次攻打青州。在青州正觉院遗址一块碑上记载,在1166年,金兵入侵青州,龙兴寺被毁。至于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考证。
02
独特的艺术价值
龙兴寺佛教造像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01. 数量大、造型丰富;镂刻精妙、工艺特殊
龙兴寺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石雕,以青州所出的石灰岩石雕为主。品种齐全,有背屏式造像、单体圆雕佛像、单体圆雕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
这些造像雕刻精美,是一些无名艺术家的上乘之作,虽然遭遇破坏,但仍清晰可见佛像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及惟妙惟肖的面部神态。这种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往佛教艺术品中少见的。
北魏晚期--东魏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02. 时间跨度长,反映不同时代风貌
这些造像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的作品为主流。造型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演变历程。既体现出北魏后期从“秀像宽衣”到“薄衣显体”的像型变化,也体现出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还表现出明显的“青州特色”。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哲学体系,对当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上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脱俗,形成独特的褒衣博带之势。这些佛像的服饰也体现出这种样式特点。
从北魏清瘦到北齐圆润
03. 绘彩、贴金
南北朝时期,石窟造像大规模兴建,无论石雕还是泥塑,均绘彩贴金,而石雕未经掩埋者,色彩早已脱落或者风化,唯有龙兴寺造像经过窖藏,仍有成批品作品保留了彩色和金箔,让今人仍能得瞻当年的富丽,弥足珍贵。
这些精心彩绘的造像,犹如一个个艳丽多姿的真实人物形象,确能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些造像颜料经过一千余年,很难保存,在专家的指导下,青州博物馆的人员经过多年的辛苦,将这些颜色全部清理出,而且全部保存住。有几尊造像头部和胸部贴金全部保留住,更是不可多得的的珍品。
北齐 思惟菩萨像
04. 彩绘+雕塑的卢舍那法界像
龙兴寺佛像中还有数件“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在佛身上的袈裟上,还绘有图画。这些图画有说法、飞天、地狱图像等等,这种特殊的将绘画与雕塑两种艺术形式相想结合的方式,出新创异,极为罕见,让人叹为观止。
龙兴寺出土的这几尊法界人中像,画面保存的更为清晰,这些精彩的画面,以往的佛教考古中从未发现,这也足可以证明,龙兴寺在当时是“东方之甲寺”,只有这东方之甲寺,才有充足的财力和技艺制作这样精致而贵重的佛像。因此,这几尊法界人中像应该成为我国佛教艺术品中的极品。
袈裟胸部位置的绘画图案
05. 青州地方特色
龙兴寺佛教造像显露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性。那丰富的面部神情,甜蜜的微笑,飘逸的衣裙,活灵活现的护法龙,那含苞的莲花,都表现出与传统北朝造像不同的一种艺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色我们可以认定为地方性的特色,即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北半部的地方性特色,青州,在北魏初期的近半个世纪属于南朝宋统治,而沿黄海、东海自古就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交往,所以青州地区将南北特色融合,保存了不少南方特色,如“秀骨清像”和“曹衣出水”等等。
东魏 贴金彩绘佛像
03
细节欣赏
这批造像形制有背屏式造像、造像碑、单体圆雕佛像、单体圆雕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造像大部保留彩绘和贴金。彩绘的颜色有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黑白等颜料。贴金部分主要为佛像皮肤裸露部分。
01.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这批出土的造像中,背屏式造像最具特色,最高的达305厘米,小的仅50厘米左右。背屏顶部为飞天和火焰纹;下部为主体造像,有的为一尊,有的三尊、五尊,以三尊最多(一佛两菩萨组合)。主尊多彩绘佛立像,面相较长,嘴角含笑;左右各一位胁侍菩萨,面相清秀,长眉,嘴角上翘呈微笑状。
北魏永安二年 韩小华造弥勒像 石灰石质,通高55厘米
这铺造像是十分典型的北魏风格,表现出鲜明的士大夫所欣赏 魏晋风度。佛和菩萨面相清秀,身着北魏晚期传统的褒衣博带装,略显厚重,体型已经开始趋向丰满。佛和菩萨身后刻出了尖拱火焰形身光,身光后部两侧是日神和月神。这是比较特别的一铺佛像,主尊是弥勒佛。
主尊弥勒像和碑刻拓片
右胁侍与左胁侍菩萨 基座正面拓片书“乐丑儿供养,韩小华供养”
日神、月神
北魏永安三年 贾淑姿造佛菩萨三尊像
这铺像服饰的细部刻画已经开始简化,体型也丰满了,面部已看不到北魏的秀骨清像特征。
主尊像
北魏太昌元年 比丘尼惠照造弥勒像
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褒衣博带服装样式,飞天动作潇洒表情喜悦。
背面碑刻拓片
北魏晚期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贴金彩绘
这三尊像表面保存有较多的贴金和彩绘,而主佛身后的头光与背光,菩萨身后的头光,都采用了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制作。
主尊佛像
北魏晚期到东魏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贴金彩绘
这铺造像以异常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上流社会流行的清秀、潇洒的审美时尚。佛和菩萨的头身不成比例,头大反衬的身体更加瘦弱。身体的表面和身后充满装饰趣味。
主尊佛
胁侍菩萨
北魏晚期到东魏 胁侍菩萨像局部
东魏天平三年 尼智明造像主尊像
东魏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主尊像
这是龙兴寺出土的体量最大的一尊佛像。表现的东魏特征也比较明显,如佛的面相方圆丰满,具有丰壮的体型。体现了北魏向北齐的过渡。
北齐 背屏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右胁侍
这尊北齐风尚明显,面相丰满而胖圆,体态丰满,服饰简化。
02. 佛造像
单体造像高的近200厘米,小的仅20厘米。有的袈裟长裙等垂纹遍身,有的简洁无纹。佛像以释迦牟尼和弥勒造像为主。佛面圆,眉弯、凤眼半睁,嘴上翘。早期多博衣宽带,到北齐时一类身上着起棱垂纹袈裟,面长额平,颧骨较高,一类着浅线袈裟无任何线条身躯光洁,面圆顶尖,颧骨低。
北魏晚期到东魏 佛立像 贴金彩绘
佛像头顶有高肉髻,表面有细密螺纹,面相方圆清秀,五官宽大,褒衣博带,属于北魏晚期的风格。
北齐 佛立像
佛头顶肉髻低平,面相丰满,双目微睁,嘴含笑意,身躯丰满,显得粗短。衣纹阴刻,可以看到印度笈多艺术在北齐的改造。
北齐 佛立像 贴金彩绘
佛像 螺发高髻,眉清目秀,面带微笑,手施无畏与愿印,着田相通肩袈裟。面、手、足保留贴金。衣服彩绘的工艺考究,使整件佛衣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北齐佛立像
面相丰满,双目下视,含有笑意。身型窈窕,着力刻画了细腰宽胯。体现出北齐与笈多艺术的结合。
北齐佛立像
这一件十分独特,他的身材短粗,矮胖,面部胖大,闭目含笑,可以看出北齐在接受笈多艺术时所做的尝试。
北齐 佛立像
北齐 佛座像
北魏晚期到东魏 佛头像
北齐 佛头像
一尊尊神奇的佛像是沟通现世众生与佛祖之间的媒介。在宁静的神态之中显露着内心的喜悦与慈悲,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堪称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北魏晚期到北齐 佛足 贴金彩绘
03. 菩萨造像
菩萨像比佛像的程式化要小,往往都雕刻的极为精美。有一些甚至可以认为是当时现实生活人物的再现。菩萨由用缯带束发,发展为头戴宝冠。面相由清瘦逐步丰满,眼由半睁到微睁,面部由童稚气到稳重,或微笑,或祥和虔静,千姿百态,出神入化,都生动感人。有的菩萨身上披金佩玉,大部分保留彩绘和贴金。
这些菩萨像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风格和形制,特别是北齐的形象塑造,除了注意外形的优美,更注意人物内心的表现,祥和的颜面,在宁静含笑中,体现菩萨心肠,体现内心的美,外在与内在达到极致的和谐。
北魏晚期——东魏 菩萨立像 贴金彩绘
这件菩萨像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圆形项光与贴近身体的身光的结合,综汇成像后的光饰,而不是常见的舟形。菩萨笑容鲜明,眉眼细长舒展,沉思而喜悦的神情浮现自如。衣饰显出早期朴素的特色,刻工精致。
北魏晚期——东魏 菩萨像
北魏晚期——东魏 菩萨半身像
北魏晚期——东魏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东魏 菩萨头像
北齐——隋 菩萨立像
此像对体现青州菩萨高超技艺尤为得力,对造型的把握尤为到位。仅右手臂残缺,大部分完好。此像全身比例合度,项饰与垂珠璎珞等刻画细致,给人以十分洁净之感,肃净而丰丽。
侧面更能显示出造型的功力与美妙。沉静的表情与端立的姿态非常协调,写实的作品洋溢出安谧的气韵。
面部的雕造沉静而高贵,技艺高超。明净的额头,舒展的双眉,微闭的眼目,挺直修长的鼻梁,精妙的嘴唇,圆润的脖项,都将雕塑造型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眼睛、鼻子、嘴巴刻画精微。
侧面线条更能看出造像的神韵。
04.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在这批造像中,有几尊造像的袈裟上画有许多人物故事,这就是极为珍贵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此种像确实存在,但极为稀少,现存多为石窟的壁画、雕刻,而在单体圆雕佛像袈裟上绘画则更为珍贵。
这种人中像上绘制六道图的造像,之前仅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雕塑别藏》一书中的一图,青州这些人中像与台湾那尊构图一样,且画面保存的更为清晰。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尊法界人中像创作者高超的水平。这样精彩的画面,以往的佛教考古中从未见过。
北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圆雕立像 贴金彩绘
这件人中像上绘有很多界格,界格内与界格之间的空隙都绘出了不少精彩的图像。
这是卢舍那佛右肩部界格之空隙内的画像。三位胡人描绘的均很生动。线条简练,方寸之间,胡人形象活灵活现。
这是卢舍那人中像胸口正中的佛说法图像。
北齐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圆雕立像
是此类造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绘画技艺水平高超,实属罕见。佛胸口绘画为佛说法,线描显示了精到的功力。全图色泽高贵华丽。
05. 罗汉、飞天
背屏式造像除了注意佛与菩萨的塑造,还注意顶部飞天和莲台下的装饰处理。飞天两两相向,面部清秀,裙摆飘扬,动感极强,飞天手持托钵或器乐,姿态轻盈灵动。
北魏晚期——东魏 造像局部 高浮雕飞天
北魏太昌元年 比丘尼惠照造弥勒像局部 飞天 天龙 化佛
北魏晚期到东魏 造像 伎乐 飞天 化佛
北魏晚期到东魏造像局部 托塔飞天 伎乐飞天
唐 造像局部 三个人物为怒目武将,可能是护法之像
唐 石雕力士像
唐 佛与菩萨浅浮雕
北宋 女头像 陶质
北宋 罗汉像
北宋 女头像
内容来源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如有侵权请私信编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