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不主义2 反感以位评奖
我的三不主义2 反感以位评奖
渐新堂
刚到一个新的地方,本想低调,无奈被动员参与教育科研成果评奖。
到教师节一公布结果,大吃一惊,这里的获奖等级是按照行政等级来的:最高领导特等奖,局长们一等奖,衙门中层及校长二等奖,其余的最多三等奖。虽然大家知道领导们很忙,一般情况下没有时间动笔写,自然也有不少官员的确也写不出来,无论成果是论文还是报告,领导们虽然不着一字也得尽风流。
在内陆的时候,曾经做过10年教育科研方面的协调工作,参与过省普教科研成果评审标准的制定以及省市两级的评审工作。1990年代初还参与协助组织过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讨会,与国家教委课题规划办的、中央教科所的、人民教育杂志社的以及中国教育报教育理论版的都有过一些交往,得到过一些指导。
但是,还是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因自己属组织者之一,从来不申报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二是凡区县或学校申报时挂上了自己名字的一律删除干净,除非是没有从自己这里过路。三是凡见诸于报刊杂志的课题署名,坚持不得出现自己的名字——因为与上面的关系密切容易发表,尽管实际上可能也曾经做出过一些具体的建议。
不仅仅是成果申报与评奖,就是课题的立项申报,也在参加过一些开题结题论证之后,决心不去申报。
在内陆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协调,随着研究深入,要求也就逐渐高起来。开题论证会,要求必须有查新报告——报告所做课题的创新性,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也得说明查阅了多少年多少种相关的专业杂志报纸,才使得该课题成为了具有一点点值得探讨的创新空间。结题时必须有用户报告,即除了自说自话外,还得有第三方使用过该课题的用户来证明其课题的价值——或理论的,或技术的。就连参与开题结题论证的每一位专家,都得亮出自己与该课题相关的专业论著。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省市科委科协的人说,我们的软科学课题做得一点都不软,甚至比一些他们自己的(硬)科研课题还硬。
但是,在这新到的地方,完全没有科学性的要求。课题一般是按照职务高低,少数是按照人缘关系来给予配置的。申报表和结题鉴定表,印刷都非常精美高档。参加开题结题论证的人签字的人,来头都很大,多是行政官员。即使来一些点缀性的专业人士,也大多不是直接关涉该课题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更可笑的是,一些省市一级的课题,一个下午就可以结题四个五个,每一课题汇报10分钟。在评委还没有听明白看明白是什么领域的课题,有没有一点研究价值的时候,课题鉴定表中的结论就由课题责任人呈现上来要求抓紧时间签字了。
在此情况下,感情以及理智上都难以接受,由此远离了曾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普教系统教育科学的课题研究。
因此,无奈之下,我的第二不,就是不申报课题不申报成果。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