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耶天体(M 108~M 110,完)
每当夜空抬头望天空,黑幕中无数光点在闪烁,众多的星星呈现在你的眼里。在这幅黑幕里,只是裸眼能看到的几百颗最亮的星,绝大多数是看不到的。用天文望远镜去观测,黑色天空藏着无尽的各种形态的星星、星团、星云,星系等天体,会以其缤纷彩色的面貌展现其美丽的形状。
在18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探索宇宙的奥秘,随着对天文望远镜的改进,欧洲的天文学家,对宇宙的了解进行了大范围的观测,发现了许多天体。
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罗塞勋爵(Lord Rosse)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1800年6月17日至1867年10月31日)建造了新的1.8米(72英寸)口径的望远镜,能够区分椭圆星云和螺旋星云,他还设法找出了其中一些星云中的单个恒星点源,从而让天空中的微小点子变得生动起来。
到18世纪末,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编制了一个目录,其中包含109个最亮的星云物体。随后,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1738年11月15日至1822年8月25日)也编制了有着5,000个星云的目录即后来的NGC天体。
1912年到1922年间,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梅尔文·斯里弗(Vesto Slipher)(1875年11月11日至1969年11月8日)观测了41个星系的光谱,发现其中的36个星系的光谱发生红移,他认为这种现象意味着这些星系正在远离地球。
1916年,德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利用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建立了时间和空间协调一致的理论,产生了一个动态的宇宙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希伯·柯蒂斯(Heber Curtis)在“仙女座大星云”中观测了11个新星,他认为是属于银河系外的星星,证明旋涡星云实际上是独立的星系。由于遭到反对,当时许多人把新发现的河外星系都认为是我们银河系的成员。
1922年,爱沙尼亚天文学家恩斯特·朱利叶斯·奥皮克(Ernst JuliusÖpik,1893年10月22日–1985年9月10日)对“仙女座大星云”进行了距离测定,确认是银河系外的遥远天体。
1922年至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1月20日至1953年9月28日)使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天文台(洛杉矶东北部帕萨迪纳附近的圣盖博山脉的1,740米(5,710英尺)山峰上)的100英寸(2.54米)胡克望远镜观测宇宙中的星云,结论性地证明,这些星云太遥远,无法作为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银河系外的遥远星系。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银河系外有许多星系,它与其他星系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宇宙。哈勃把发现的星云认为是银河系外的星系,为未来的天文学说铺平了道路。
1927年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教授乔治·亨利·约瑟夫·爱德华·勒梅特(Georges Henri Joseph Édouard Lemaître)(1894年7月17日至1966年6月20日)计算出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的一个解,发现宇宙在不断地膨胀,首次提出了宇宙膨胀的概念,并解释了银河系外星系的径向速度即红移。
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1月20日-1953年9月28日)研究了星系的距离与红移之间的关系,他和维斯托·梅尔文·斯利弗(Vesto Slipher)以及他的助手米尔顿·拉塞尔·休马森(Milton Lasell Humason)(1891年8月19日至1972年6月18日)对星系红移的测量结果,他发现了距离银河系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认为宇宙正在膨胀,发明了哈勃定律。
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亨德里克·范·德·赫尔斯特(Hendrik van de Hulst)(1918年11月19日至2000年7月31日)预测,从星际原子氢气中可以检测到波长为21厘米(H I线即中性氢电磁辐射谱线)的微波辐射,结果在1951年便观测到来自星际氢原子的辐射线。使用改进的射电望远镜,还可以在其他星系中追踪氢原子气。
在1949年3月,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1915年6月24日至2001年8月20日)首先提出大爆炸一词。1964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亚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偶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CMB),是支持大爆炸理论的重要证据。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1965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在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天关客星)爆炸后的残骸“蟹状星云”发现一个异于平常的高电波亮度温度源。
196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安东尼·休伊什学生天体物理学家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发现1.337秒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人们将这一类新天体称为“脉冲星”,并且确认它们就是30年前朗道预言的中子星,发出的脉冲是中子星快速旋转的结果。
1969年,在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残骸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射电脉冲星(中子星),证明了脉冲星、中子星和超新星之间的关系。
1967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年7月9日至2008年4月13日)在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GISS)发表的演讲中首先使用了“黑洞”一词。他最有名的是将“黑洞”一词与20世纪初就已经预测过的具有重力塌陷的物体联系在一起,他创造了“量子泡沫”,“中子减速器”,“虫洞”和“从零开始”的术语,并假设“单电子宇宙”。
1976年,美国女天文学家维拉·库珀·鲁宾(Vera Cooper Rubin,1928年7月23日至2016年12月25日)观测到的星系自转速度与可见的恒星和气体质量所预测的速度之间存在差异,首次独立发表认为星系中有“暗物质”的存在,为暗物质理论做出了贡献。如今,人们认为星系自转问题是由于存在大量看不见的暗物质而引起的。
2016年,一项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美国天体物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康塞尔斯(Christopher Conselice)领导的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发表,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20多年来收集图像的3D模型得出结论,宇宙中可观测的星系超过2万亿个。
以上大致介绍一下星系及天体的发现过程,以下就把宇宙中的梅西耶天体的全目录让人们有所了解。
梅西耶天体(Messierobject),指由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所编的《星云星团表》(法语:Catalogue des Nébuleuseset des Amas d'Étoiles)中列出的一组天体。该星表最早出版于1774年,后于1780年和1781年增补。最后一次基于梅西耶的观察资料的增补则是在1966年。
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1730年6月26日- 1817年4月12日),是法国天文学家,他曾担任法国海军天文学家,后来在经度局工作,被认为是20颗彗星的发现者。此外,他还创造了梅西耶星表目录,出版了一本名为“梅西耶的天体”的星系目录,1764年,他成为皇家学会的成员,并于176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770年6月30日,他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天体物体,如星系,星团和星云。
梅西耶本人只对寻找彗星感兴趣,他一直找到一些容易误认成彗星的固定天体,但却找不到一颗真正的彗星。梅西耶对此感到很沮丧,于是他与自己的助手皮埃尔·梅尚一起创建了一个非彗星天体的列表以分辨容易与彗星混淆的固定天体,编制成梅西耶目录。
梅西耶天体列表是天文学中较为常用与重要的天体列表之一,也是第一份较为详尽而正确的星体目录,同时亦促使星云和星团总表与NGC星表等其他星表的诞生。
初版发行时,该作列出了45个天体,到了最终版本时,列出的天体增加至103个。但M 102目前仍未能确认对应的实际天体,因此当时的梅西耶目录中的天体实际上可能只有102个。之后其他天文学家根据梅西耶的文本旁注加上一些由梅西耶或梅尚发现但没有加上去的天体。
1921年,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斯·卡米伊·弗拉马利翁(法语: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1842年2月26日-1925年6月3日)加入M 104,使目录列出的天体数增加至104个。
26年后(即1947年),美国天文学家海伦·索耶·霍格(英语:Helen Sawyer Hogg)加入M 105至M 107。
M 108和M 109于196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英语:Owen Gingerich)加入。
最后的M 110则是于1966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肯尼斯·格林·琼斯(Kenneth Glyn Jones)加入。此后再没有其它天体被列入,梅西耶天体总数定格于110个。
M108,也被称NGC 3556,位于大熊座,一个旋涡星系,M 108是一个黑暗的星系,只有一个模糊的外表。天机星(γUMa)的东南方,赤经11时11分29.4秒,赤纬+55°40′22″,视星等10.7级。红移699 ± 9 公里/秒,距离地球约4600万光年,直径约为115,000光年,比银河星系大15%左右。星系的质量估计为1250亿倍太阳质量,并包含约290±80个球状星团。对这个星系中的中性氢分布检查显示,膨胀气体的壳延伸了几千秒差距。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已经确定了83个X射线源,包括来自核心的源。这些光源中最亮的可能是质量不断增加的中等质量黑洞。该星系还在10,000 秒差距范围内发出漫射的软X射线辐射。核心处的超大质量黑洞的估计质量等于太阳质量的2400万倍。
在1781年2月19日被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弗朗索瓦·安德烈·梅钦(Pierre Francois Andre Mechain)发现。查尔斯·梅西耶于1781年3月24日观测到,美国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于1953年将其添加到梅西耶目录中,编号为M 108。
M109星系,也称为NGC 3992,是在大熊座,一个条状旋涡星系,天机星(γUMa)的东南方可以看到M109,赤经11时57分35.4秒,赤纬+53°22′25″,视星等+10.6。基于1050 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红移1048±1公里/秒),距离地球8350万光年(2560万秒差距),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有棒状结构。1781年3月12日,被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弗朗索瓦·安德烈·梅香(Pierre Francois Andre Mechain)发现。于1953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英语:Owen Gingerich)将其添加到梅西耶目录中,编号为M 109。
1956年3月,在M 109内星系的东南方观测到超新星1956A,是银河系东南部的Ia型超新星,光度由发现时的12.8等增至最亮时的12.3等,是迄今在M 109中发现的唯一一颗超新星。也是迄今为止在梅西耶目录中最遥远的物体,其次是M 91。
M 109有三个卫星星系(UGC 6923,UGC 6940和UGC 6969),可能还有更多。M 109是M 109星系群中最亮的星系,是位于大熊星座中的一大群星系,可能包含50多个星系。
NGC3953,非M 109,是在大熊座,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M 109星系南面,天机星(γUMa)的东南,赤经11时53分48.4秒,赤纬+52°19′30″,视星等+10.8。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1240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为5500万至6000万光年,星系的宽度约为11万至11.5万光年。1781年3月12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弗朗索瓦·安德烈·梅香(Pierre Francois Andre Mechain)发现,1781年3月至5月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可能也观察到。1789年4月12日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独立发现。
NGC3877,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于1788年2月5日发现。它位于一颗3.7等星太阳守(χUMa)恒星下方。赤经11时46分07.8秒,赤纬+47°29′41″,视星等+12.1。红移0.002987,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895±4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为5050万光年(1550秒差距)。超新星SN 1998S是NGC 3877内唯一观测到的超新星。
NGC3949,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于1788年2月5日发现。赤经11时53分41.4秒,赤纬+47°51′32″,视星等+11.5。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800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为5000万光年,直径约5万光年。II型超新星SN 2000db是NGC 3949中唯一观测到的超新星。
NGC3950,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 1875年4月27日由英国天文学家罗塞(Rosse)四世伯爵劳伦斯·帕森斯(Lawrence Parsons)发现。赤经11时53分41.1秒,赤纬+47°53′06″,视星等+15.7。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22365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10.4亿光年。该星系的宽度约为11万光年。
NGC3982,也被称为UGC6918,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于1789年4月14日发现。赤经11时56分28.1秒,赤纬+55°07′31″,视星等+12.0。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1109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为6810万光年(2089万秒差距),直径约30,000光年。它的核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在旋臂的明亮蓝色结中有大量恒星形成区域。
NGC 3982的旋臂内有很高的恒星诞生率,周围是由发光的氢和新生的蓝色恒星团组成的粉红色恒星形成区。它的明亮核是更老的恒星聚集的地方,这些恒星向中心生长得更加密集。该星系在周围核区域也有活跃的恒星形成,估计为每年0.52个太阳质量。NGC 3982的哈勃图像显示了在环绕核的恒星形成区域和星系核之间的微型螺旋,这可能是气体从恒星形成区域传输到超大质量黑洞的通道。
1998年4月13日,该星系曾出现一颗超新星SN 1998aq,由英国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时为14.9等,两天后达至最亮的14.0等。爆炸是由双星系统引起的,其中一颗白矮星从其伴星捕获质量。当白矮星聚集了足够多的质量并且不再能够支撑自己时,这颗恒星在剧烈而极其明亮的爆炸中爆炸。
NGC4088星系,UGC7081, PGC 38302, Arp 18, VV 357,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于1788年3月9日发现。天玑星(大熊座γ)东南,赤经12时05分34.2秒,赤纬+50°32′21″,视星等+11.2。红移0.002524,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后退速度为757公里 / 秒,距离地球约为5150万光年(1580万秒差距),最大直径57,000光年,最小直径21000光年。2009年4月13日在NGC 4088中发现了一颗名为SN 2009dd的超新星,最亮时星等为13.8级,成为2009年第三亮的超新星。
NGC 4088是大熊星座的一个旋涡星系。这个星系与NGC 4085形成一个相符作用的星系对。
NGC4085,也称为IRAS 12028 + 5037,MCG 9-20-86,PGC 38283和UGC 7075,位于大熊座,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大熊座γ)东南,坐标:12小时5分22.4秒,赤纬+50°21′12″。是一种棒状螺旋星系,距地球约3400万光年,视星等+12.4。最大的直径28,000光年,最小直径8,000光年。于1789年4月12日由德国-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718,也称为Arp 214,IRAS 11298 + 5320,MCG9-19-114,PGC 35616和UGC 6524,被列为塞夫特星系之一。位于大熊座,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大熊座γ)西南,坐标:11小时32分34.7秒,赤纬+53°4′2″。一个的棒旋星系,距离银河系有5300万光年,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993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4600万光年,视星等+10.8。最大直径108,000光年,最小直径53,000 光年。于1789年4月12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NGC 3718有一个翘曲的S形,这可能是由于它与NGC 3729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NGC3726(无图像),位于大熊座,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大熊座γ)西南,坐标:11小时33分21.1秒,赤纬+47°01′45″。是一种棒状漩涡星系,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866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4900万光年,视星等10.4级。于1788年2月5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729,也称为IRAS 11310 + 5324,MCG 9-19-117,PGC 35711和UGC 6547,位于大熊座,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大熊座γ)西南,坐标:11小时33分49.2秒,赤纬+53°7′35″。是一种棒状漩涡星系,视星等+11.4。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06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4900万光年,最大直径光年41000光年,最小直径27,000 光年。于1789年4月12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769,也称为Arp 280,MCG 8-21-76,PGC 35999和UGC 6595,位于大熊座,是一种交联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7分44.1秒,赤纬+47°53′36″。视星等12.0,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37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3400万光年,最大直径29,000光年,最小直径9000光年。于1788年2月5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769A,也称为Arp 280,IRAS 11350 + 4809,MCG8-21-77和PGC 36008,位于大熊座,是一种交联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7分50.5秒,赤纬+47°52′54″。视星等14.0。距地球约3400万光年,最大直径光年8千光年,最小直径2千光年。
IC711,也称为MCG 8-21-62和PGC 35780,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4分46.5秒,赤纬+48°57′22″。视星等14.0。距离银河系约4.56亿光年,距离地球约4.47亿光年,最大直径65000 光年,最小直径65,000 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由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在相同的天体区域有星系IC 708,IC 709,IC 712,NGC 3726,NGC 3811等星系。
IC708,也称为MCG 8-21-56,PGC 35720和UGC 6549,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3分59.1秒,赤纬+49°3′44″。视星等13.0。距离地球大约4.36亿光年,最大直径178,000光年,最小直径114,000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的。
IC709,也称为MCG 8-21-57和PGC 35736,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4分14.5秒,赤纬+49°2′37″。视星等14.0。距离地球大约4.37亿光年,最大直径76,000光年,最小直径76,000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
IC712,也称为MCG 8-21-63和PGC 35785,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侧,坐标:11小时34分49.1秒,赤纬+49°4′40″。视星等14.0。距离地球大约4.62亿光年,最大直径148,000光年,最小直径94,000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的。
IC705,也称为MCG 8-21-49和PGC 35644,位于大熊座,是一个双凸透镜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北,坐标:11小时33分56.3秒,赤纬+50°14′32″。视星等15.0。距离地球大约1.35亿光年,最大直径32,000光年,最小直径16,000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的。
IC731,也称为MCG 8-21-96和PGC 36626,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天玑星(北斗三)(大熊座γ)西南,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北侧,坐标:11小时45分18.1秒,赤纬+49°34′13″。视星等15.0。距离地球大约3.24亿光年,最大直径47,000光年,最小直径28,000光年。于1890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发现。
IC749, PGC 37692,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1小时58分33.9秒,赤纬+42°44′03″。视星等12.0。由奥地利天文学家鲁道夫·费迪南德·斯皮塔勒(Rudolf Ferdinand Spitaler)(1859年1月7日至1946年10月16日)1892年4月22日发现。
IC750,PGC 37719,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1小时58分52.0秒,赤纬+42°43′20″。视星等11.9。基于700公里/ 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约3500万光年,直径约25,000光年。由奥地利天文学家鲁道夫·费迪南德·斯皮塔勒(Rudolf Ferdinand Spitaler)(1859年1月7日至1946年10月16日)1892年4月22日发现。
NGC3614,也称为IRAS 11155 + 4601,MCG 8-21-15,PGC 34561和UGC 6318,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侧,坐标:11小时18分21.6秒,赤纬+45°44′55″。视星等11.6。距离银河系有1.15亿光年,距地球约1.07亿光年,最大直径144,000光年,最小直径81,000光年。于1788年2月5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使用其18.7英寸镜面望远镜发现的。
NGC 3614星系2
NGC3614A,也称为PGC 34562和MCG 8-21-14,位于大熊座,是一种棒状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侧,坐标:11小时18分11.8秒,赤纬+45°43′01″。视星等14.4。距地球约3.36亿光年,最大直径85,000光年,最小直径80,000 光年。
NGC3675,也称为MCG 7-24-4,PGC 35164和UGC 6439,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南,坐标:11小时26分8.1秒,赤纬+43°35′11″。视星等10.2。距地球约3500万光年,最大直径6万光年,最小直径32,000光年。于1788年1月14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677,也称为IRAS 11235 + 4714,MCG 8-21-35,PGC 35181和UGC 6441,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北,坐标:11小时26分17.6秒,赤纬+46°58′28″。视星等12.6。距离地球大约3.4亿光年,最大直径188,000 光年,最小直径148,000光年。于1828年3月19日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发现。
NGC3726,也称为IRAS 11306 + 4718,MCG 8-21-51,PGC 35676和UGC 6537,位于大熊座,是一种交叉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北,坐标:11小时33分20.8秒,赤纬+47°1′40″。视星等10.4。距地球约4000万光年,最大直径95,000光年,最小直径47,000 光年。于1788年2月5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741,也称为MCG 8-21-68,PGC 35878和UGC 6572,位于大熊座,是一个不规则的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南,坐标:11小时36分6.0秒,赤纬+45°17′3″。视星等14.0。距地球约1000万光年,最大直径4000光年,最小直径2000光年。于1828年3月19日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发现。
NGC3782,也称为IRAS 11366 + 4647,MCG 8-21-87,PGC 36136和UGC 6618,位于大熊座,是一种交叉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部,坐标:11小时39分20.5秒,赤纬+46°30′47″。视星等12.0。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39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3400万光年,最大直径16,000光年,最小直径11,000 光年。于1788年2月5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811,也称为IRAS 11386 + 4758,MCG 8-21-91,PGC 36265和UGC 6650,位于大熊座,是一种交叉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西南,太尊星(大熊座ψ)东北,坐标:11小时41分16.5秒,赤纬+47°41′28″。基于310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1.45亿光年,视星等12.0。最大直径91,000光年,最小直径71,000 光年。NGC 3811是一个星爆星系。于1788年3月9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870(无图像),或 PGC 36686,位于大熊座,是一个双凸透镜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北侧,坐标:11小时45分56.6秒,赤纬+50°11′59″。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56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视星等13.4。于1790年3月17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877,也称为IRAS 11434 + 4746,MCG 8-22-2,PGC 36699和UGC 6745,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南侧,坐标:11小时46分7.3秒,赤纬+47°29′40″。距地球约4100万光年,视星等11.0。最大直径63,000光年,最小直径14,000 光年。于1788年2月5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NGC 3877是M109星系群的一个星系。在这个星系中,于1998年被观测到一颗II型超新星,被命名为SN 1998S。
NGC3893,也称为MCG 8-22-7,PGC 36875和UGC 6778,位于大熊座,是一种棒状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48分38.2秒,赤纬+48°42′41″。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967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4000万光年,视星等10.5。最大直径58,000光年,最小直径36,000 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3894,或 PGC 36889,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椭圆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于1790年3月18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坐标:11小时48分50.4秒,赤纬+59°24′56″。距地球约4000万光年,视星等11.6。
NGC3895,或PGC 36907,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旋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于1790年3月18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坐标:11小时49分04.0秒,赤纬+59°25′58″。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330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1.55亿光年,视星等13.1。最大直径55,000光年,最小直径50,000 光年。
NGC3896,也称为MCG 8-22-8,PGC 36897和UGC 6781,位于大熊座,是一个双凸透镜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48分56.3秒,赤纬+48°40′29″。距地球约4200万光年,视星等12.9。最大直径18,000光年,最小直径12,000 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06,也称为IRAS 11469 + 4842,MCG 8-22-12,PGC 36953和UGC 6797,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49分40.6秒,赤纬+48°25′34″。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6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2.9。最大直径30,000光年,最小直径22,000 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13,或PGC 37024,IC 740,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北面,坐标:11小时50分38.9秒,赤纬+55°21′14″。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2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2.6。星系的宽度约为4万光年。于1789年4月14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17,或PGC 37036,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1小时50分45.4秒,赤纬+51°49′28″。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5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1.8。星系的宽度约为75,000至80,000光年。于1790年3月17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22,或NGC 3924,PGC 37072,位于大熊座,一个柱状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1小时51分13.4秒,赤纬+50°09′25″。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0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2.8。星系的宽度约为30,000至35,000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28,或PGC 37136,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51分47.6秒,赤纬+48°40′59″。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9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2.5。星系的宽度约为20,000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3932,USNO-A2 1350-08018045,位于大熊座,是一颗恒星,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1小时52分10.8秒,赤纬+48°37′13″。视星等12.9。1861年12月4日由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路易斯·达雷斯特(Heinrich Louis d'Arrest ,1822年7月13日至1875年6月14日)发现。
NGC 3932恒星
PGC37194,它绝对不是NGC 3932,也不是NGC对象,因为它经常被误认为NGC 3932。位于大熊座,是一个螺旋星系,坐标:11小时52分29.2秒,赤纬+48°27′32″。视星等14.5。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976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4.55亿光年,视星等12.8。星系的宽度约为100,000至105,000光年。
NGC3938,位于大熊座,是一个无棒螺旋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1小时52分42.9秒,赤纬+44°07′17″。视星等10.9。距离地球约4300万光年,直径约6.7万光年。中心核球体积较小,光度较低。星系的旋臂内拥有许多电离氢区,位置更为接近核心。该星系于1788年2月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 3938内已经观测到两颗超新星。SN 2005ay是在2005年3月27日发现的II型超新星,最高亮度15.6等。SN 2017ein则是发现于2017年5月25日的Ic超新星,亮度峰值为14.9等。
NGC 3938内Ic型超新星前身星想像图
NGC3972,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1小时55分45.3秒,赤纬+55°19′12″。视星等12.3。于1789年4月14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3972星系
NGC4010,或PGC 37697,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58分37.4秒,赤纬+47°15′39″。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1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2.6。星系的宽度约为50,000至55,000光年。于1830年4月2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发现的。
NGC 4010星系
NGC4013,或PGC 37691,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侧,坐标:11小时58分31.13秒,赤纬+43°56′50.1″。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831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6,060万光年(1860万秒差距),视星等12.1。星系的宽度约为7.5万光年。由于其有引人注目的潮汐流,该星系的跨度约为14万至14.5万光年。超新星SN 1989Z于1989年12月30日被发现,其视星等强度为12。于1788年2月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013星系,图中显示的是大量的潮汐流,比星系本身明显更红,因此被认为是与矮椭圆形伴侣相互作用或破坏的结果。
NGC 4013星系,照片中显示出明显的“花生”形凸起。
NGC 4013星系
NGC 4013星系,最近的彩色图像显示,从星系中心起,潮汐流呈环状流动,延伸超过8万光年。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较小的星系的残余物,当它与NGC 4013相撞时被潮汐力撕裂了。
NGC 4013星系
NGC 4013中的超新星
NGC4026,或PGC 37760,位于大熊座,一个柱状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1小时59分25.1秒,赤纬+50°57′42″。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7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视星等10.8级。星系的宽度约为7万光年。于1789年4月12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026星系
NGC4051,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3分09.686秒,赤纬+44°31′52.54″。红移0.002336,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0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4520万光年(1384万秒差距),视星等11.08级。星系的宽度约78,800光年(24,160秒差距)。于1788年2月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发现。他的儿子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1828年3月17日也观察到。
NGC 4051包含质量为173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还在NGC 4051中发现了几个超新星:SN 1983I,SN 2010br和SN 2003ie。
NGC 4051星系,哈勃望远镜图像。
NGC4100,或PGC 38370,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12小时06分08.5秒,赤纬+49°34′57″。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27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6000万光年,视星等11.2级。星系的宽度约为8.5万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100星系
NGC4102,PGC 38392,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2小时06分23.0秒,赤纬+52°42′40″。视星等11.2级。于1789年4月12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102星系
NGC4111,PGC 38440,位于猎犬座,一个双凸透镜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7分03.1秒,赤纬+43°03′57″。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92±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4300万光年(1310万秒差距),视星等10.7。星系的宽度约55,000光年。于1788年1月14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发现。该星系还具有一个X形(花生壳)的凸起,被认为是由不稳定的恒星条引起的。盘中的恒星种群还很年轻(平均年龄为2±3亿年),其金属化程度很低。NGC 4111在氢离子云(HI)成像中似乎受到干扰,氢离子云(HI)延伸到NGC 4111中心位置以南12万秒差距,并同NGC 4111与附近的星系NGC 4117和NGC 4118连接。
NGC 4111是NGC 4111星系群组中最重要的星系,是大熊座主要星系团的子组之一。 NGC 4111组是仅次于M 109组的第二大子组,成员有星系UGC 6818,NGC 3938,NGC 4013,IC 749,IC 750,NGC 4051,UGC 7089,UGC 7094,NGC 4117,NGC 4138和NGC 4183。
NGC 4111星系
NGC4109,PGC 38427,位于猎犬座,一个旋涡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6分51.1秒,赤纬+42°59′44″。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92±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4300万光年(1310万秒差距),视星等14.1。星系的宽度约55,000光年。于1851年4月21日由爱尔兰天文学家宾登·斯托尼(Bindon Stoney)发现。
NGC 4109星系
PGC38439,不是NGC对象,为NGC 4109的可能伴侣,位于猎犬座,一个旋涡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7分03.8秒,赤纬+42°59′05″。视星等17.0。
PGC 38439星系
PGC2210517,SDSS J120651.25 + 425923.4,为NGC4109的可能伴侣,位于猎犬座,一个柱状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6分51.2秒,赤纬+42°59′23″。视星等18.0。
PGC 2210517星系
PGC2210701,2MASX J12065481 + 4259511,位于猎犬座,一个柱状星系,不是NGC 4109的伴侣,而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背景星系。坐标:12小时06分54.8秒,赤纬+42°59′52″。视星等16.0。基于25825 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约11.35亿光年,星系的宽度约为9万光年。
PGC 2210701星系
NGC4117,PGC 38503,位于猎犬座,一个柱状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7分46.1秒,赤纬+43°07′35″。视星等13.0。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1788年2月6日发现。
NGC 4117星系
NGC4118,PGC 38507,位于猎犬座,一个柱状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7分52.8秒,赤纬+43°06′41″。视星等14.6。由爱尔兰天文学家天文学家米切尔(R. J. Mitchell)1857年4月20日发现。
NGC 4118星系
NGC4138,位于猎犬座,一个双凸透镜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09分29.788秒,赤纬+43°41′07.14″。视星等11.32。红移0.002962 ,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872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约5200万光年。具有紧密缠绕的螺旋臂,并在核周围具有环状结构。是一个有活跃的塞弗特星系核,在其核区域中已经检测到两个无线电源,这种辐射很可能来自中央黑洞喷射出的高能材料射流。在1996年,人们发现该星系有一个反向旋转的圆盘。星系中大约20%的恒星正与其他80%的恒星相反地旋转。这个星系中的中性气体和电离气体以与反向旋转盘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且该组中的恒星通常比恒星的主要年龄更年轻。该盘可能是大约40亿年前与富含气体的矮星系合并的结果。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1788年1月14日发现。
NGC 4138星系
NGC4142,PGC 38645,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2小时09分30.2秒,赤纬+53°06′17″。视星等13.3级。于1789年4月2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142星系
NGC4145,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坐标:12小时10分01.52秒,赤纬+39°53′01.9″。视星等11.30。红移0.003366,距离地球约6800万光年。于1789年4月26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星系与NGC 4151有相互作用的可能。
NGC 4145星系
NGC 4145星系
PGC38778,不是NGC对象,而是在此处列出,因为有时称为NGC 4145A。位于猎犬座,一个螺旋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10分54.3秒,赤纬+39°45′26″。视星等14.5。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117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9080万光年。
PGC 38778星系
PGC213942,不是NGC对象,但在此处被列为“ NGC 4145A”的光学倍增镜。位于猎犬座,一个旋涡星系,坐标:12小时10分53.3秒,赤纬+39°44′55″。视星等15.7。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29380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13.7亿光年。星系的宽度约为105,000光年。
PGC 213942星系
NGC4151,PGC 38739,又称“索伦之眼(Eye of Sauron)”星系,位于猎犬座,一个旋涡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10分32.6秒,赤纬+39°24′21″。视星等11.5。红移0.003262,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99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5200万光年。星系的宽度约为1,000光年。于1787年3月17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是个塞弗特星系,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系之一,其中包含一个活跃增长的超质量黑洞;据推测,核心可能拥有一个双黑洞,分别具有约4000万和1000万个太阳质量,绕行15.8年。
NGC 4151星系
NGC 4151星系
NGC4157,PGC 38795,位于大熊座,一个漩涡星系,是M 109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太阳守(大熊座χ)恒星东北,12小时11分04.4秒,赤纬+50°29′05″。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的775公里/秒的后退速度,是距地球约3500万光年,视星等11.4级。星系的宽度约为16万光年。于1788年3月9日由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
NGC 4157星系
NGC4183,位于猎犬座,一个旋涡星系,是大熊座星系群的成员之一。坐标:12小时13分16.860秒,赤纬+43°41′53.77″。视星等11.32。红移红移0.003105 ,基于相对于宇宙微波辐射929公里/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约5500万光年。直径929光年。1788年1月14日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首次观测到。
NGC 4183星系
NGC4194,或称为美杜莎吞并者(Medusa merger)星系,也称为Arp 160,IRAS 12116 + 5448,MCG9-20-119,PGC 39068和UGC 7241,又称“水母星系”,位于大熊座,一个不规则特殊星系,一对交互作用星系。天权(北斗四)(大熊座δ)南部,天机(北斗三)(大熊座γ)东北,坐标:12小时14分09.5秒,赤纬+54°31′37″。基于2500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1.288亿光年,视星等16.3,最大的直径9.5万光年,最小直径53,000 光年。中心区域的宽度约为2.5万光年,中央有一个直径约500 光年(150秒差距)的富含气体的极高速恒星形成区域,被称为美杜莎之眼(Eye of Medusa)。
于1791年4月2日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由于潮汐尾的形成造成星系的碰撞,为一对引力相互作用的星系。
NGC 4194星系,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
NGC 4194星系
NGC 4194星系
马克仁231(Markarian231),UGC 8058,位于大熊座,一个矮小的不规则矮星系,该星系属于一型塞弗特活跃星系。天权(北斗四)(大熊座δ)西部,天机(北斗三)(大熊座γ)东北,赤经12小时00分56.0秒,赤纬+56°51′59″。红移0.04147,距离地球5.81亿光年,视星等13.6。是亚美尼亚最高峰阿拉加茨山山坡上布拉堪(Byurakan)天文台于1969年的紫外线辐射巡天中发现的星系。在该中心发现了一颗活跃恒星形成的核环,其形成恒星的速率约为每年100倍太阳质量。该星系中心实际上可能是个双黑洞,2015年,一项研究计划宣布在该星系中心有个质量为太阳1.5亿倍的黑洞,还有一个质量为太阳4百万倍的伴星黑洞。并且两个黑洞互相环绕的轨道周期为1.2年。
它是寻找具有强紫外线辐射的星系的一项调查,有长长的潮汐尾巴和不规则形状。它的红外光度与类星体相似,使其成为已知发光最强,功能最强大的超发光红外星系之一。许多证据表明马克仁231星系积聚的黑洞是巨大红外光度背后的主要动力源。
尽管马克仁231令人难以置信的远红外光度背后的主要动力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活跃的原子核,但该星系也在经历着充满活力的爆炸。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该中心发现了一颗活跃恒星形成的核环,其速度估计每年超过100个太阳质量。
观测结果表明,马克仁231围绕星系核心的向外流向各个方向延伸了至少8,000光年的广泛氢云流出。所得数据表明,气体(以吸收黄色光的钠为特征)以每秒1000多公里的速度从星系中心流走。以这种速度,气体可以在大约4秒钟内从纽约到达洛杉矶。这种流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核中清除气体,是恒星形成速度的2.5倍以上。这使黑洞本身成为最可能的罪魁祸首,并且可以轻松地说明所需的巨大能量。所涉及的能量足以清除星系中的物质。物质大量涌入这些黑洞是动力的来源。合并的星系有助于填充中心黑洞,并将其包裹在气体中。马克仁231星系正在过渡中,现在正在清理周围的物质环境。马克仁231星系的恒星质量约为银河系的三倍,其中心黑洞的质量至少约为一千万太阳质量。
马克仁231星系
马克仁231星系中心黑洞艺术图
亚美尼亚阿拉加茨山四座顶峰
阿拉加茨山山坡上的布拉堪天文台
兹维奇18(IZwicky 18),或UGCA 166, Mrk 116,PGC 027182,位于大熊座,一个矮小的不规则矮星系,并且是蓝色紧凑星系和星暴星系。文昌二恒星(大熊座υ)西南,坐标:09小时34分02.0秒,赤纬+55°14′28″。基于751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距离地球5900万光年,视星等16.0,星系跨越仅3,000光年。是由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奇(Fritz Zwicky)在1930年代对星系进行的摄影调查中首次发现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早期观测表明,兹维基18星系的年龄为5亿岁。然而,哈勃太空望远镜后来发现了星系中隐隐存在着较旧的恒星,这表明它的恒星形成至少始于十亿年前,可能多达一百亿年前。
用地面望远镜进行的光谱观察表明,I Zwicky 18几乎完全由氢和氦组成,这是大爆炸中产生的主要成分。该星系的原始构成表明,它的恒星形成率远低于其他类似年龄的星系。但是,为什么I Zwicky 18过去只形成了这么少的恒星,以及为什么现在正在形成那么多新的恒星,仍然是个谜。
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在这个小型星系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离子氦区域,在距离遥远且金属含量较低的星系中,氦离子的出现频率更高。氦的电离意味着存在发射足以将电子从氦原子上敲除的辐射的物体。因此,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兹维基18号恒星必须包含III类恒星,这在当地宇宙中的所有其他星系中几乎都没有。
兹维奇18星系,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
M110,也称为NGC 205,IRAS 00376 + 4124,MCG7-2-14,PGC 2429和UGC 426,位于仙女座,是仙女座星系的卫星星系,一个矮椭圆星系,M 110是M 31西北的卫星星系,赤经00时40分22.1秒,赤纬+41°41′07″,视星等8.92。日心向径向速度-241公里 / 秒,红移-0.000804,距离地球约269万光年(824,760秒差距),直径为7,900 光年至15,000光年,它的大小可与麦哲伦星云相媲美。M 110的质量约是太阳质量的150亿倍。与一般的椭圆形星系不同,M 110包含了近期恒星形成的一些尘埃和暗星云,因此有人也称它为椭圆体状矮星系。此外M 110虽然很小,但它周围有八个球状星团围绕它运行。
M 110星系中心附近有尘埃和年轻的蓝色恒星,对于矮椭圆星系而言,这是不平常的,造成这种特殊的原因还不清楚。它还有似乎含有暗星云。此外M 110虽然很小,但在其周围的一个光环中也有一个由8个球状星团组成的引人注目的系统。其中最明亮的是G73,视星等约为15级。
M 110的质量估计在3.6亿至150亿个太阳质量。M 110中的星际尘埃质量为11,000–18,000 太阳质量,温度为 18–22 K,星际气体的质量为4百万–7百万太阳质量。M 110的显示内部没有足够的星际物质,可能是与M 31交互作用的潮汐已经剥离了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使得整个星系的星际物质密度不足。
在这个星系中也发现过一些新星,包括1999年发现的一颗,还有在2002年也检测到一颗。后者命名为EQ EQ J004015.8+414420。
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于1773年8月10日首次观察到NGC 205。该星系由德国天文学家卡罗琳·卢克丽霞·赫歇尔(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1750年3月16日- 1848年1月9日)于1783年8月27日独立地重新发现,于1784年10月5日由她的哥哥威廉·赫歇尔描述了她的发现并进行编号。在1967年,美国天文学家肯尼斯·格林·琼斯(Kenneth Glyn-Jones)提出将此星系列入梅西耶天体表的建议,使之成为梅西耶天体的最后一个成员。
M 110星系
M 110星系照片,是来自亚利桑那州图森附近基特峰国家天文台0.9米望远镜的彩色图像合成。在此短曝光图像中清晰可见奇特的深色结构,很可能是尘云。
M 110星系照片,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俱乐部拍摄。
在仙女座星系的这张图片中,M 110位于中心的右下角。
仙女座M 110椭圆星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