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真假识破
最开始,哥窑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以清宫旧藏真品的身份。因此这些哥窑器被学术界称为“传世哥窑”。目前,传世哥窑瓷器的主要收藏地点有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约150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8件)、上海博物馆(15件)。传世哥窑的特点也较为明确:均为赭黑色胎,灰青釉较多,也有米黄 色釉,开片为一色或“金丝铁线”。可惜的是,这些瓷器均无纪年材料。
迄今为止,全国已发掘的宋代墓葬和宋代窑址中从未出土过一件宋代哥窑器物。也就说截止目前为止尚未有人见过史书中所说的宋代哥窑。
明代陆深(1477~1544年)所著、刊刻于嘉靖年间早期的《春风堂随笔》中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死后被嘉靖赠授礼部右侍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上海陆家嘴就是因陆深的故宅和祖坟而得名。《春风堂随笔》也叫《春雨堂随笔》,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章氏兄弟主龙泉窑且在宋代的文献,也是最早记载哥窑是章生一窑且在龙泉的文献。这说明陆深已经深受章氏兄弟传说的影响。不过,按陆深所讲,宋代章氏两兄弟都在琉田窑制瓷,只是哥哥和弟弟所做的瓷器品种不一样:弟弟章生二所制的青瓷器粹如美玉,很珍贵,和官窑很像;哥哥章生一说制造的瓷器釉色浅白,有断纹,号称“百圾碎”,这类瓷器叫哥窑。
哥窑属于青瓷系,其主要色泽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釉面开有大小不一、或密或疏的冰裂状纹片———网纹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称为“金丝”、“铁线”。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 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
哥窑的真实面目在这里已经昭然若揭,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意义哥窑。我们过去的认识有误区,被长期误导,即“金丝铁线”不一定是哥窑烧制,哥窑也在烧制其它品种,“金丝铁线”只是哥窑烧制众多品种中的一员。段店窑关于哥窑的新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哥窑的传统认知,全新的哥窑新概念正逐渐形成,并有待改写现行中国陶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