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博物馆用文物、雕塑、图片、文字,甚至声光电等办法还原某一场景,比如农耕文化中的传统农具犁、耧、耙、耱,以及中国北方传统的住房形式窑洞、窗花、炕头等。
如果条件许可,正赶上春播时节,何不与时俱进,带孩子们走进田野,在直观和互动体验的过程里感知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效果不也更好。
“五一”期间,呼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老师和志愿者们带着常年关注博物馆的孩子们走进呼市近郊去黄合少镇的沟口村,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农耕文化考察活动。
既然是走进田野看春耕,那一定要在到达之前先认识一下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粮食,分辨一下什么样的种子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
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一个观看飞机升降的理想区域。当巨大的机身呼啸着从头顶上掠过的时候,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都激动不已,齐声高呼小时候见到飞机的那句名言:“飞机飞机落落,小孩小孩坐坐!”
虽然看飞机不是本次考察的主题,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开始了思考:飞机靠什么飞行?又是怎样有序地在天空中排队,等待跑道上一架又一架飞机的升降?
白塔机场因白塔而得名,是一千年前辽代藏经卷的地方。将来我们还要围绕呼和浩特的历史系统考察呢,今天就不登塔了,参观一下博物馆,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赶路要紧。
路边的水渠一定要看,先看它的实用功能,如何将水流分开,再看它的历史意义,为什么上面写这些字?
沟口村到了,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李子树下还有农田、村落、牛羊,一派田园风光,是考察、学习和休闲的好地方,在博物馆的眼里,他就是一座博物馆。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更难得的是这里还保存着这样的耕作人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农耕文化的源头。
农民伯伯牵来了牛,让小朋友们看怎样给牛挂套。
再观察怎样用传统的犁铧将土地一下子破开。
研究一下,这是两千多年一个叫做“赵过”的人发明的耧车,看它是怎样快速将种子种到土壤里的。
光听光看不行,还得自己体验一下,知行合一后你才会明白。
除了看牛耕还要看机耕,这台机器就像老黄牛一样,换上这样的播种机要比耧车播种快多了。瞧,种子藏在两个长满嘴巴的圆铁盒里,前面的犁铧开沟,铁盒在转动的时候,嘴巴上的开关一着地,嘴巴里就会吐出一粒种子,泥土自动合拢,播种和覆膜一次性完成,方便极了!这就是创造力,谁想出来的,高,实在是高!
知行要合一。
农民伯伯还给我们留了一块自留地,让小朋友们把种子种到地里去,秋天的时候再来收获。
营地就扎在这里了。
把你看见的拍下来。
效果不错吧!
下午,在去革命老区后窑村的路上,小朋友们参观了石人湾辽代古墓遗址。
走进后窑村革命老区。
考察传统窑洞,感悟“后窑”村名的来历。
这是赵爷爷家,他今年89岁了。
他家凉房里还保存着这么多传统农具。(嘘,行李下面是给老人准备的棺材!)
传统犁、解放犁都有,这不正是一座博物馆吗!
来来来 ,一起动手,让文物活起来!
孩子们献来的爱心堆了满满一炕!
呼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周馆长还代表博物馆给老人捐了款。
爱是可以传递的,孩子们跑到隔壁一位孤寡老人家,将所有的好吃的送给了他。
最后大家在院子里合影留念。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行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