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辟谣 | 宝钗嫁宝玉,是为薛家谋利益?末世的贾府已无利可图

冰清玉洁的林黛玉深爱宝玉,却被腹黑的宝钗横刀夺爱,从而逼死了黛玉。在红楼读者中,这种声音已占据主流地位。更让信以为真的读者愤愤不平的是,宝钗明明不爱宝玉,她嫁宝玉,纯粹是为了帮薛家谋利益,所以千方百计用尽手段促成“金玉良姻”。

唯利是图的黑手,摧毁了美好纯真的爱情,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走进文本,揭穿谣言,还事实真相,也还宝钗一个公道。

何为利?无非是权势和财富,如果宝钗是为了利益而图谋与宝玉联姻,那么她无非是希望通过嫁进贾府,获得权势、财富,或者是把宝玉当成潜力股,看好他的锦绣前程。

下面,我们就从贾府的权势、财富、宝玉的未来三个方面来驳斥谣言。

权势上,贾府虽位居四大家族之首,却有名无实。

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护官符”,一门两国公的贾府位居四大家族的第一位。根据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序,贾府是公爵,史家是侯爵,王家是伯爵,薛家已弃官从商,无爵。公的爵位最高,何况贾府拥有两公爵,其权势地位自然当居首位。

然而,这个排序,是按照明面上的爵位来排的,实际上,四大家族延续到了第三代,权势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位居第三的伯爵王家,因王子腾大权在握,权势上升到了第一位。而原本位居第一的贾府,因子孙无能,官职都是无实权的虚职,权势下降到无以自保

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因贾琏与鲍二媳妇鬼混被王熙凤撞见,鲍二媳妇上吊自杀,娘家要告官,贾琏借助王家的力量才平息事态:“贾琏生恐有变,又命人去和王子腾说了,将番役仵作人等叫了几名来,帮着办丧事。那些人见了如此,纵要复辨亦不敢辨,只得忍气吞声罢了。

这也是王熙凤总能在贾琏面前耀武扬威的原因,贾琏这个国公嫡孙,生生被妻子娘家的权势压成了凤凰男。

这就是“现官不如现管”,贾府顶着国公后人的虚名,毫无实权,其权势远不如实权在握的王家。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拿着林如海荐书的贾雨村,在拜会贾政两个月后,轻松地谋到了应天府之职。读者很容易理解为这是贾政的功劳。然而,第四回,作者通过门子之口,说出了真相:“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的面。

贾政后面站着的是王子腾,有能力在官场翻云覆雨的也只有王子腾。

所以,聪明的贾雨村,在葫芦案之后,主动攀上了王子腾,撇开了贾政这个中间人,结果是贾雨村随着王子腾一路升迁,官至大司马。

薛家进京,原本想投靠的是舅舅王子腾,只因王子腾突然“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才退而求其次,住进贾府。贾薛两家,都受着王子腾的庇护,同时贾王薛三家因为这种紧密的姻亲关系而互相依存

因此,从权势上来说,贾府并不比薛家强多少,出了什么事,找舅舅王子腾比找姨父贾政更便利。可想而知,如果薛家想通过宝钗联姻而找一家权贵,大可通过王子腾介绍另寻门路,贾府实在没什么值得考虑的优势。

财富上,贾府表面风光奢靡,实则入不敷出。

薛家自薛父去世后,唯一的儿子薛蟠不得力,其家族生意大受影响,因而财富缩水是一定的。因此,薛家想通过宝钗与一有钱家族联姻,有其合理性。

但是,贾府的财富可以帮到薛家吗?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贾府“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贾府虽然只剩下个空架子,但其日用排场不减只增,所以外人看不出贾府的实际经济状况。如果说薛家在进京之前属于外人,那么住进贾府之后,就能彻底看清贾府的财务情况了。

贾府的财务危机出现在第七十二回,贾母的八十大寿彻底掏空了贾府的家底,收入上进入青黄不接阶段——“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支出上,除了日常开支,各项人情外加太监打秋风——“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已经呈现出入不敷出、支应不及的颓势了。

如果说之前的财务危机还不够明显,几个当家管事的还能应付过去,那么到第七十五回,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第七十五回,中秋前夕,尤氏帮着侍候贾母用晚餐,贾母留尤氏在这边吃饭,却发现米饭不够了。鸳鸯道出实情:“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

贾府到了这种捉襟见肘的地步,薛家母女知不知道?且不说她们作为商人的敏锐,就说宝钗参与管家,与探春一起“兴利除弊”,就已经知道贾府面临的危机了。

再者,林黛玉从不管事,闲来无事算一算,都能算出贾府“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薛家母女如果存心图谋贾府的财富,必定会时时关注贾府的财务情况,得出的结论会更精准。

在这种情况下,贾府自我供给都难以为继,拿什么扶助支援薛家?薛家如果想贪图贾府的财富,此时还有什么财富可图呢?

宝玉的个人能力上,百无一用,一事无成,看不到前途。

有读者说,宝钗喜欢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目的是希望宝玉进入官场,她才能实现官太太的梦想。如果说宝钗进入贾府之初有这种想法,也是合理的,毕竟宝玉聪明,接受力和领悟力都强,如果愿意上进,升官发财都非常有希望。

然而,在长达几年的相处中,宝钗应该彻底看清了宝玉是个百无一用的废才,“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用林黛玉的话来说就是“银样蜡枪头”,用俗语来说就是“绣花枕头”,总之就是中看不中用。

书中有两次描述宝钗劝宝玉上进被狠狠回怼。

一次在第三十二回,因湘云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被宝玉回怼为“说混账话”,袭人便说出宝钗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第二次在第三十六回,宝玉被父亲贾政打一顿后,因祸得福,在贾母庇护下,“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面对宝玉这种消磨时光、懒散颓废的做法,“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宝玉这次回怼得更狠:“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钗是商人,太懂得计算成本了。宝玉如此冥顽不灵还恶语相向,摆明了与“仕途经济”誓不两立。把未来寄托在他身上,成本太高且看不到回报,宝钗即使有想法,也会及时回头,不再投入成本。

如果单纯只是想当官太太,哪怕嫁给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也比嫁给贾宝玉更有希望。世间学子千千万,又何必执着于宝玉一人呢?

结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的一个重要主旨。从“护官符”贾府排在首位,到贾府的奢靡排场,再到宝玉的聪明灵秀,都是作者有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虚假与虚无。实质却是,四大家族的王家,因为实权而爬到了最高处;史家和薛家早已看清“君子之泽,三世而衰”的危机,改以勤俭为主。唯有贾府,躺在先祖的余荫里“安富尊荣”,无视权势失去、财富消减、后继无人。以薛家母女的敏锐和精明,怎么会看不出贾府已无力回天?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如果薛家只想图利,就应该快速和贾府撇清关系,另攀高枝。即使是已经订亲,都可以想办法退婚。何况,直到80回文本结束,贾薛两家都没把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摆在桌面上。

然而,就在贾府面临着多重危机的情况下,宝钗还是嫁给了宝玉,“金玉良姻”成真。说宝钗是为了利益才出嫁,你信吗?利在何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