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蛮会

(图为蛮会镇宝莲寺)

在杭锦后旗的北边,有个叫蛮会镇的地方。蛮会的名字是有两种说法。一是蒙语,有獾子出没的地方。二是因蒙古人称汉人为蛮子,清朝末年,汉人多来此聚集做生意,是清末民初旅蒙商贾的重要驿站,所以被叫为蛮子聚会的地方。由于历史悠久,这里曾经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早在晚晴至民国时期,蛮会就有了私塾和教会学校。

据《杭锦后旗志》载,1915年(民国4年),蛮会天主教堂(建于1904年)和大发公教堂各建一所教会学校,名曰公学院,这是当时杭后地区最早的两所学校。蛮会教堂的学校,比陕坝教会学校早三年。

解放前的杭后地区共有9所私塾,其中蛮会就有4所。 1925年~1930年间,中共河套地区地下党人李春秀、王汝贤曾在蛮会教会学校担任教师,就此留下一段红色记忆。

李春秀、王汝贤在职期间,发动学生与和教堂神父斗争,公开喊出了“打到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的进步口号。

1927年冬天,为了和教堂争夺教育阵地,李春秀在陕坝、蛮会动员教会学校学生到临河公立学校上学,并自己掏钱,把部分想走的学生雇车送到临河一完小,其中出不起膳食费的,就由地下党员包下来。1928年冬天,地下党员王汝贤在蛮会借用民房乡级公立学校,王自认校长,公然与教会学校挑战。期间招收学生80多名,生源超过了教会学校。蛮会公立学校是杭后地区最早办起的中国人自己的学校,从而打破了洋人垄断教育的局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放后,蛮会还有一段歪打正着的书香历史。1970年,杭后四中在蛮会创办,此后四、五年中。其中,毕业于北师大的有冯锡炜、何敬之等4人,毕业于内师大的有陈振华、罗建金等18人,组成当时全巴盟最为壮观的中学师资阵容,成为杭后乃至巴盟地区教育史的奇葩,为蛮会乃至巴盟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1977后,这些老师逐步被奋斗中学及巴盟中学“挖”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