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流人笔下的东北民俗有意思! 2024-06-22 17:43:57 清朝有许多或因反抗清朝统治或因冤案而被流放发配到东北地区的人,这些人和他们生长在东北的后代被泛称为“流人”。东北地区相当于沙皇时期的西伯利亚,僻远苦寒,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许多流人病死异乡。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流人中受株连的文人相对数量较大,他们多为清代从中原流入东北的官吏或士子,成为文化流人。东北文化流人以方志和诗文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东北印象,都是亲身感受、亲身经历。这其中对东北民俗的记述尤堪称生动,由于以往史册中很少记载东北地区历史,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东北平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产生了有别于中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与南方迥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原著民来说,对民俗习之以久,习以为常,但对于东北流人来说,无疑让其感触良多,因此也着墨甚多。衣在衣着服饰上,清宁古塔地区采取满族装束,流人杨宾的《柳边纪略》中有详细记载:“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袍鹿皮,不知有布帛,有之,自予始。”从衣着装束上看,当时东北因高寒地区不能种棉花,纺织业不发达,只能“捣麻为絮”,又由于狩猎生活特点,皮草常见。沿江地区,有渔者衣鱼皮。冬季人多着兽皮制作的衣饰,贫者可穿鹿皮御寒。貂皮为东北地区朝贡常物,没有貂皮大衣的妇女,常因此“羞与为会”——你没有一件貂皮大衣,都不好意思出门聚会。而布帛则由流人带入。杨宾写道:“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矣。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打呼,唯贫者乃服布……”这些绸缎最初即是流人从关内带来。杨宾父杨越曾以自己所带布帛与当地人“易鱼皮之属”,使当地人“知市贾”。后来,当地人所用的大量布帛绸缎均从贸易中获得,从中也可看出流人对东北民俗文化及经贸影响。这下你知道东北女性爱皮草是有历史原因的了吧。极寒天气,貂皮又易得。住清初,东北满族人的房屋居室较简陋,主要以草、泥、木为建筑原料。对此,清初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作了记述,“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人,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向西北墙安放。有南窗、西窗,门在南窗之旁。窗户俱从外闭,恐夜间虎来,易于撞进。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座南炕,内眷不避。”这种民居建筑特点是为适应东北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而建造的,集保暖、实用、美观为一体。因为东北地区多平原,冬季漫长而酷寒,因此取暖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地广人稀,房屋不拘面积。大火炕与南门均为便于取暖。“木料极大”,早年东北地区有浩如烟海的原始森林,林木极多,是就地取材。多野兽,因此门窗需坚实严谨。“内眷不避”同时反映了东北民风的淳朴,女性受封建传统礼教约束之处相对较少。婚嫁在婚丧嫁娶风俗也给流人以新鲜感。《柳边纪略》记有“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老者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替饵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家之姻戚家叩头,姻戚家亦无他辞,乃率其子侄群至女家叩头。既允之后,然后下茶请筵席,此男家事也,女家唯陪送耳。”可见当时东北地区的婚娶也遵从“媒妁之言”,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家也为婚姻中的甲方。至今,大多东北乡下女家约彩礼条件的风习不改。《宁古塔纪略》中也有婚仪记载:“娶亲用轿车,仍挂红绿绸,妇入门只拜公姑,无交拜礼,如汉人请亲戚扶新人行礼。满洲人家喜筵宴,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候饮尽乃起。”东北人于饮食尤其是饮酒上的豪爽可见一斑。事实上,以大碗斟酒、劝酒风俗至今在东北许多地区仍盛。丧葬当时满族的丧葬颇隆重。《宁古塔纪略》载:“丧事将入硷,其夕亲友俱集,名曰“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设相待,俊硷后方散。七七内必殡,火化而葬。”其“守夜”习俗亦延续至今。而对女真族殉葬之风在东北地区的残留,因受江南科场冤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学家方拱乾著《绝域纪略》记有:“男子死,则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即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膺也。” “倘不肯殉,则群起而隘之死矣。”殉葬风对女性来说可称极为残忍,极不公平,作者冷静的记述中却透露出惊异与谴责,真想骂一句他先人的!节庆清前期东北地区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当时节庆活动内容已非常丰富。春节是东北地区最受重视、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腊八习俗也成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据流人方式济的《龙沙纪略》记载:“腊月八日,达呼里、红呼里男妇并出,猎兔取脑,为速产之药。”冬季漫长枯燥,不能耕种,缺少娱乐,因此从腊月三十起,东北人便开始过年。腊月三十即除夕这一天,满族人家家悬挂弓箭,并有守夜辞岁的风俗。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说:“岁除必贴红纸春联。联贵四六,岁易新句,或与旧稍同则不乐。”岁易新句反映了人们求新求变心理。家家门上贴大红纸春联、福字,屋内墙上张贴年画,与关内风俗大体相同。而元宵节则家家门前悬挂彩灯,并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歌舞娱乐活动——东北二人转即脱胎于此种表演形式。杨宾另有有诗云:“剪纸为灯号牡丹,西关爆竹似长安。谁家年少黄金勒,醉里垂鞭处处看。”描绘了宁古塔等地元宵观灯的热闹景象。方式济的父亲方登峄作有《灯官曲》,记述一个灯官的活动情况。正月十六,满族妇女有出室漫步的习俗,谓之“走百病”。《柳边纪略》载:“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日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这种习俗至今在东北地区仍然流行不衰,不过改在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老少出动,步行上街观灯、看焰火、走百病。东北文化流人笔下有关东北民俗记述颇多,在他们眼中,民风民俗无疑带来了新鲜的刺激。而豪爽热情的东北人,很快将他们纳入其间,一些流人只把异乡当故乡。东北地区民俗既受满汉文化融合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习俗在大量流人和移民影响之下,最终向汉族文化的接近和靠拢,反映出边塞与内陆联系的加强,同时也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包容性。西伯利亚被称为俄罗斯“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东北在当时的清朝也没好到哪里去,因疾病、饥饿和寒冷死去的东北流人不计其数。但正像俄罗斯十二月党人之于西伯利亚一样,东北流人对东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东北历史文化资料。 赞 (0) 相关推荐 宁古塔的人家吃饭前,为何先上四个压桌碟,这个事与努尔哈赤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饮食习惯都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比如过年吃年糕表示步步高升:吃年夜饭剩一点叫年年有余.类似的传统习俗不胜枚举,今天小编给您说一个有意思的习俗,即宁古塔地区满族的压桌碟,而且据说 ... 满族剪纸传承人的“华丽”人生:助传统文化“漂洋过海”-中新网 满族剪纸传承人的"华丽"人生:助传统文化"漂洋过海"2021年01月12日 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图为华丽的剪纸作品 苍雁 摄中新网吉林1月1 ... 网络电影3月备案:怪兽片数量暴跌,东北文化“席卷”而来 网络电影每月的备案情况,往往预示着网络电影市场的项目储备,也是网络电影未来的风向标. 5月7日,广电总局公布了2021年3月份重点网络影视剧规划备案情况,其中通过规划备案的网络电影共381部,而取得上 ... 一文概述:“让人上头”的东北话,是如何炼成的? 自古以来,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一直世居于此.可以推断,这些东北土著民族的语言,对今天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组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最具代表性 ... 张鹤伦郎鹤炎《追梦人》,东北话报菜名惊呆郭德纲 张鹤伦郎鹤炎《追梦人》,东北话报菜名惊呆郭德纲 【几千人直播围观东北首座AMAN实景园林示范区:真香!】 【几千人直播围观东北首座AMAN实景园林示范区:真香!】 “子一代”笔下的东北故事 "和光读书会"的成员是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的师生,主持人戴瑶琴,启动于2018年6月.去年,读书会部分成员参与了中国作家网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专题的系列读书活动,&quo ... 他是黄渤的恩人,东北第一狠人,其妻子被称为“中国版的梦露”! 说起黄渤,他的长相经常被"吐槽",殊不知这张辨识度极高的脸,在这个"丑男当道"的时代,却成为票房保障. 因为单看他那近乎经典的长相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就能让观众 ... 东北文化,为什么有点“俗”? 选自:誰最中國 前些时间,一首<野狼disco>火遍全网,霸占了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首. 数月之后,它席卷了人们现实生活,从校园广播.广场舞再到婚礼现场,无处不在. 这首由东北歌手宝石Ge ... 东北十八怪,日渐消逝的东北民俗 选自:长春播报 东北十八怪,就是东北人也说不全,民俗逐步消失,但记忆铭刻历史.好好看看,尤其图片很丰富! 一 .女人叼个大烟袋 二 .窗户纸 糊在外 三 .养活孩子吊起来 四 .草苫土房篱笆寨 五 ... 为何现实中听到说四川话的人比说东北话、广东话的人还要多? 明朝时期的一些记载中提到的四川话发音,与今天的四川话特别是自贡一带的方言特征相当一致,这足以说明当代四川话在明代已基本定型 为什么四川.重庆.贵州.湖北.云南.湖南西部.广西北部这些地方的方言都很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