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强文章|戏偶从起源到走上当代舞台|世界偶文化系列文章(五)
👆发现更多世界偶文化资讯
戏偶从起源到走上当代舞台与中国戏剧宝库的奥巴卓夫
世界上各种各样木偶历史与介绍系列文章(五)
文/王添强
宗教祭祀原本是戏偶起源
宗教及民俗活动才是木偶的原始面貌,要到二十世初因为儿童戏剧需要,戏偶才慢慢变成现代舞台艺术。台湾提线木偶传统,特别是北部地区,今天还是求神祝福的宗教祭祀仪式。
西方宗教大木偶游行的民俗活动,台湾也有,就是著名的电光三太子-哪咤。
台湾的电光三太子与西、葡天主教宗教巡演大木偶结构上,又有很多巧合之处,或许未来对葡萄牙管治台湾时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之后,可能会找到新的答案。
西方木偶先从宗教变成节庆礼仪,近百年再由礼仪化身娱乐及教育剧场。
二十世纪,儿童学家发现木偶表演十分吸引小朋友,戏偶艺术正式进入现代舞台,成为舞台专家的研究议题,因此儿童剧及木偶剧才脱胎换骨。
捷克、奥地利、罗马尼亚一带,就带领木偶走上当代舞台的圣地。
中国方面,早在汉朝,戏偶原先是葬礼替身及道具,皮影则是“弄影还魂”巫术,与欧洲、南美、非洲、东南亚的传统发展轨迹差不多。
到唐宋时期,因城市发展成为巨大收益的公众娱乐事业,特别是宋朝营商风气,与夜市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戏偶在中国可算是最先进入剧场,但可惜未能顺利走进现代剧场,及渐进发展成儿童剧。
戏偶走上当代舞台
几年前加拿大考察期间,看到三张当地法语区七十年代的儿童木偶剧剧照,感觉与我们东欧考察时看到,当地五、六十年代的戏偶风格非常近似,细问之下发现了很多连结的蛛丝马迹,一脉相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偶同台,又讲故事、又入戏扮演的故事角色的戏偶剧场呢?其实,早上二战前后,东西欧的戏偶儿童剧都直接以偶代人,以提线、杖头木偶来表演。
当年专家发现,由非“人”的物件,赋予生命,有所动作,直接表演,无意之间可能会使年幼孩子,产生莫名害怕与恐惧。
如何使小朋友欣赏到表演中的丰富感情,而对这些古怪造型的木偶又不引致反感,情緖不安,没有产生副作用及后遗症呢?成为当年专家们的烦恼及追求,如何使孩子又能理性破解,感性认同故事情节,获得生命启思呢?孩子如何又能明白故事,又能喜爱戏偶的造型,做好心理准备,这些物件才动起来呢?
原来,讲故事到角色出现之时,戏偶才在观众面前有生命、才动起来,就是孩子的心理安全保证,原来讲故事一直蕴藏这种能力。
一种当时流行的街头表演“游唱诗人”,正就是讲故事的戏偶混合的表演版本,木偶师又是讲故事人,又在适当时候操偶进入角色,古怪的偶全面受控,人偶之间又合又分,孩子看戏充满乐趣、恐惧消除,成人也感受当中哲学含意。
“游唱诗人”慢慢演变成东欧,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戏偶剧场品种,故事剧场戏偶。戏偶剧场发展目标原是为了儿童,后来相同方法面向成人,产生丰富哲学内涵。
戏偶表演不用台词,只是偶尔之间的互相操控,与彼此对抗,已经充满思考内容,终于开创了戏偶的现代表演艺术,成当代舞台的重要一席。
奥巴卓夫成为中国戏偶宝库的锁匙
中国传统木偶与现代舞台接轨,拜 1953 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访华的俄国木偶大师奥巴卓夫所赐,他回国后写了一本巨著,前半段是关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介绍,后半段是关于中国木偶艺术描述,西方一般都会分成两本书翻译出版,前半本戏曲部分的英文版本我没有,后半部有关戏偶的英文版本我有两本,都是从美国带回。
整本书的中文翻译本,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翻译本(应该从俄文直接翻译),我在美国康州大学图书馆已经找到,把影印副本带回香港。
这本书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十分重要。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巴卓夫大师对福建、广东、湖南及西安地区木偶皮影的高度赞扬及精确观察。
他向中国政府提出把不同戏偶地区,各自发展成重点木偶剧团。今天不同省份在,五十年代中左右建团的,应该都是当年的精英代表。他应该算是中国两千年戏偶历史宝库的锁匙,把我们的文化宝贝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