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通淋化石”的海金沙,还有哪些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通淋化石”的海金沙,还有哪些特点?
曾几何时,海金沙在乡下农村是很有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东西本来就漫山遍野,而人们能轻松收集回来,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就能得到海金沙换钱,笔者小时候就亲身经历过。
很多不熟悉中药的人,一看到“海金沙”这个名字,就以为是海产品,至少也得和水有点关系吧。但实际上,海金沙却是地道的“山货”,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就是因为入药的海金沙就像细沙一样金黄灿灿。
实际上,海金沙也算得上一味古老的中药,它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嘉祐本草》,还有“左转藤灰”的别名。从这个别名也可以得知,海金沙的藤是“左转”缠绕的。
从植物属性来说,海金沙属于海金沙科植物,是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但是它的藤蔓和根茎也可入药,在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的野外山坡均有生产。
从外观上看,市面上的海金沙就是一种均匀的细微粉末,其颜色棕黄、质地极轻,用手捻之有光滑感,放在手掌里,会很轻松从指缝中滑落;如果撒在水里则会浮在水面,但加热后会逐渐下沉;
需要注意的是,海金沙易着火燃烧,燃烧时还会发出爆鸣和闪光,燃烧完后不会留下灰渣。入药者以干燥、色黄棕、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海金沙的主要成分就是一些脂肪油、以及海金沙素,这是一种水溶性成分。
传统中医认为,海金沙性味甘、寒,能入膀胱、小肠二经,主要就是能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据《本草纲目》的介绍:(海金沙)甘淡利尿,寒可清热,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水,为治淋症要药。而善渗利之品,多能伤阴,故肾阴虚者慎用。
现代科学发现,海金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常被用于各种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之证。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 膀胱湿热:
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中医称之为热淋、血淋,海金沙可以单用,也可以与滑石、甘草等配伍同用。
2、石淋:
中医的石淋基本及时现在所说的“泌尿系结石”,海金沙常与鸡内金、金钱草、萹蓄等配伍。
3、 退热:
海金沙有消炎退热之功,常与大青叶配伍,可用于外感发热,大致相当于现在说的上呼吸道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逢源》说它“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而《本草经疏》则说它“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所以,并非所有的小便淋涩问题都适宜海金沙。
此外,海金沙的藤含有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而海金沙的叶子则含黄酮类物质,它们性味甘寒,功效与海金沙相近,但更长于清热解毒。
而海金沙的根又叫铁蜈蚣、铁丝草,性味甘、淡,寒而无毒,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基本和海金沙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