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聊斋——当神仙原来也需要通过考试,监考老师竟然是关二爷

闲来无事,把我最喜欢的古典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摘抄过来,加上一点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也算自己重新温习一遍。
《聊斋志异》的版本众多,但不论何种版本,第一篇都是《考城隍》,究其原因,《考城隍》一文奠定了整部《聊斋志异》的核心价值观:赏善罚淫。清朝人但明伦,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点评了《聊斋志异》,后世也以他的点评为重要参考,可谓权威。他评价此文说: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可见《考城隍》篇于整部书的地位,因此,我也从此篇开始说。
《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开篇先交代人物,是《聊斋志异》的特点,整部书400余篇小故事,几乎每一篇的开头都是这个写法。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姐夫的爷爷,名叫宋焘,是本县的廪膳秀才——每月由国家出钱补贴其生活,相当于享受国家津贴的三好学生。
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作者强调了是“我”姐夫的爷爷,拉近了作者本人与故事的关系,说明作者想要强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
故事进入正文,这天宋公正卧病在床,就看到一个小吏拿着文书,牵着白额马进屋来,请宋公去考试。宋公一脸懵,说还没到考试时间,考什么考?小吏并不理他,只催着他赶紧走。可怜的宋公就这样拖着恹恹病躯骑上马跟他去了。走的路都是十分陌生的路。
这里开始就颇有悬疑感,比如这个小吏是怎么牵着马闯入宋公家里而没被别人发现的?在比如考试时间,就好比这才11月,突然来个人跟我说去参加高考。要换做我肯定觉得这人是神经病,而宋公却拖着病躯跟人走了。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
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
他们来到了一个城市,像是帝王之都。他们所到的官府非常壮丽堂皇。大堂上作者十多个官,宋公都不认识,只认识关羽关壮缪。堂下放着几案、坐墩各两个,有个秀才已经坐下了,宋公便和他排排坐。
案上有纸笔,纸上写着试题:“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公答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堂上的神官们看了宋公的答卷之后都赞叹不已。
奇也怪哉,宋公到了何方?为何会见到关二爷?这场考试因何而来?和宋公一起考试的秀才又是何人?我们且往下看。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上一帝王者像,即命稽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神官们把宋公召上殿,对他说:“河南缺一个城隍,你去任职吧”。宋公一听恍然大悟,一边哭一边磕头说:“您交给我如此重任,我本不该推辞。但我家中有70多岁的老母亲,没人赡养。请允许我伺候到老母亲死后,再去任职”。
堂上神官拿过宋母的寿籍一查,宋母还有9年阳寿。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关帝说:“让张秀才先代理9年”,然后又对宋公说:“念你一片孝心,我给你9年假期,到期后你再来任职”。然后又对张秀才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两位秀才叩谢之后一起走下殿堂。张秀才对宋公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说自己姓张是长山人,还送了一首诗作为纪念,但是宋公忘掉了其中大部分,只记得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至此终于揭开了谜团,原来关帝和诸位神官是来选拔城隍的,和宋公一起考试的张秀才是个替补。这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则是在暗示故事环境非在人间。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然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殁。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宋公上马与张秀才告别。回到家中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其实他已经死了三天了。宋母听到棺材里有呻吟声,连忙开棺将他扶出,过了大半天才能说话。后来宋公去长山打听,果然有个张秀才在那天死了。
过了9年,宋母果然去世了。安葬完母亲,宋公洗漱一番之后也死了。
宋公死那天,他的岳父看见宋公骑着骏马,带着仆役到家中拜别。家里人十分惊恐,不知道宋公已经成神。岳父派人到宋公家乡打听,才知道宋公已经去世了。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关于这件事宋公曾写在自己的小传里,可惜经过战乱已经找不到了,我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记述。
这个结尾也很有意思,蒲松龄生怕读者不相信,在开头和结尾分别着重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
后记
神仙当官也要参加科考,没空就职还可以瓜代,死了还可以复生,这篇《考城隍》脑洞清奇,构思新颖,故事核心在“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故事中人物的价值标准,也是整部《聊斋志异》赏善罚淫的理念,但明伦说“开宗明义”不可谓不准确。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