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写不尽的悲壮凄凉,范仲淹PK辛弃疾,却都不如这位唐朝诗人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 ◆

内容来源 | 辛弃疾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在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悲壮的诗词,无论是因个人情感,还是家国情怀,诗人用一支笔,记录下那一幕幕悲哀而雄壮的画面,千百年之后读来,依然诗人动容,催人泪下。

01

《望蓟门》·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这首诗挺好的,他说自己来到边地,登上燕台远眺,那箫鼓喧喧之处是汉家大营,连绵万里的积雪笼罩着这片大地,一面旗帜在半空中迎着寒风,更有连天烽火遮天蔽月,汉家军(唐军)军容严整,军纪严肃,让他感到心惊,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诗题《望蓟门》,共8句,前6句都是所望之景,最后2句才是望后之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投笔吏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说我小时候虽然不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我现在看到这样的景象,也想披甲上阵,为国建功立业,这是盛唐诗人的情怀。
这首诗要说悲壮,祖咏生活在开元年间,以盛唐国力之强,壮是够壮,倒不见得悲,假使让祖咏再多活10来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大厦将倾之际,再写“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可又是另一番味道了。
不信你去读杜甫。

02

《渔家傲》·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一首《渔家傲》,一扫唐五代时期小儿女情怀的词风,开豪放词派之先风,非常了不起。这首词也非常容易读懂,上片写景,边塞的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连大雁都对此毫无留恋之意。长烟落日,只有一座孤城,虽然荒凉,却也有着和中原迥异的壮阔,军中四起的号角声,更衬托出了边塞的肃杀气氛。
下片抒情,守卫边疆的将士们,虽然思念家乡,但身负重任,也能以一杯浊酒寄托乡愁,因为战争还没有胜利,谈何还乡?最后一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大漠孤烟、冰霜满地,羌笛吹出一阵阵凄凉的音乐随风入耳,让人彻夜难眠,为了驱逐鞑虏,为了保家卫国,一个个热血男儿,熬白了头发,一次又一次在夜里流下思念亲人的眼泪。
写景,肃杀壮阔,抒情,悲壮苍凉。

03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南宋·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就挺麻烦的,典故太多,非常符合辛弃疾“用典狂魔”的身份。一首送别词,所用典故也都跟离别相关。鹈鴂(tí jué)用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杜鹃又有杜鹃泣血的传说,鹧鸪在古诗词中,有离别伤感之意,古人认为鹧鸪的鸣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好像在呼唤哥哥不要走,快点归来。这三种鸟所蕴藏的含义,也贯穿始终。
下片就不得了了,前面的《望蓟门》和《渔家傲》,说悲壮似乎都差了那么点意思,辛弃疾这首《贺新郎》就是真的悲壮了,不用多做解释,只需一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这几句用了汉朝大将李陵和苏武的典故,李陵抗击匈奴,兵败被俘,无奈投降,不论他是真的贪生怕死,还是曲线救国,总之一代名将就此身败名裂了,汉武帝又听信奸人说李陵不但投降,还替匈奴人练兵,一怒之下将李陵夷灭三族。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困19年后得到了归汉的机会,苏武叫李陵一起跑,李陵说我全家都被杀了跑个篮子,我送送你吧,回家娶个媳妇儿,好好过日子。
接下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也是非常悲壮的一个故事,荆轲刺秦,将行之际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都懂,就不赘述了,打字手疼。
所以你看,这虽然是一首写给堂弟的送别词,但所用典故都非常悲壮沉重,为什么呢,当时辛弃疾是朝廷的弃子,堂弟茂嘉又因罪被贬,他们这一别,极有可能是永别,从今往后,谁共我,醉明月?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