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四)——官桥秋柳话往昔

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为你讲述浔州府过去的美景!

山山水水,自有诗意;

山山水水,即是风景!

讲到桂平风景名胜,必定要讲西山。讲西山风景,又必定要讲西山的人文历史。

在百十年前,乃至几百年前,桂平城区人口少,城区周边都是田园风光,自然风光,入目皆风景,没有多少民居建筑与人为改变。

所以西山山水处,自然就有诸多美景画面。在民国年间,好事者也就以一山风景,从中点评出西山八景,自下而上分别为:

官桥秋柳,云台曲水,忠勇松涛,碧云石径

龙华晚眺,乳泉琴韵,古洞仙踪,飞阁月明。

当然,到了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的建设,城市的扩张,山上林木的生长等等,各种因素改变着这西山风景,于是这八景也就渐渐沉入历史之中,更甚于,都不提及这种文化了。

就讲这官桥秋柳,本来是从桂平城上西山主路的必经之地,但在近二三十年城市建设中,官桥秋柳的风景也已面目全非。

其实,官桥秋柳,真正介绍起来,应该是官桥与秋柳亭,要分开来讲,这可以说是桂平西山曾经的风景之一,更是曾经古代浔州府时的一个重要的地点,官桥,位于西山山下,桥下涧溪处,桂平人习惯称之为官桥坑,关于官桥始建年代,不详,有说是始于唐代,那时的样式也是石拱桥。

在古代城市的对外交通中,必定有一条或几条主要道路,也叫官道,是往来城市的必由之路,而此处,即是当年往来桂平行政治所的必经之处,刚好此地有条涧溪,为了往来方便,于是在此建桥。

了解桂平三十年前的城市周边地理环境的人都知道,官桥东即入桂平城,官桥西即上西山,两点一线,西侧通西山已是是尽头,再入也就莽莽群山了,何来必由之路呢?

这就要翻翻桂平的历史沿革了,宋代以前,现在桂平城的位置还是一片蛮荒野地,只是在更久远的秦汉时期,在黔江,郁江交汇的三角嘴处有过建筑遗迹,但也许因为自然灾害,从那以后直到宋,这一片区域都荒芜着,并没有开发,不存在城池城市的说法。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各朝各代古桂平行政治所都建在西山大窝坪处,宋以前到浔州的各届州官,县官上任,生活必定要上西山,所以,这段路即是宋以前到古桂平行政治所的必经之路。

从地理位置而言,官桥处正好位于西山下,当时行政区的郊外,以涧溪为界,过官桥上山即入古浔州桂平中心行政区,下山过官桥即离桂平中心行政区。

在古代社会里,流传着一种官场文化,这种文化其实也是一种人情世故,人情交往的礼仪。在每个城市郊外的官道处,都有这么一处地方,是专门为了迎送官员的,或是驿站,或是亭子。每当有官员安排到一地上任或卸任,一班同僚都会到此地迎接来上任的官员,或送别离任的官员。

这个地方,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名称,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就说明了这个地方的作用,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就有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的“长亭”就是指这种“迎送亭”。接人时,可以在提前来亭中歇息等待,送人时,可以亭中细细话别。

宋代以前,浔州府治,县治就在此桥为界,在桥西一旁建了个六角亭,名曰:接官亭。自然,亭外这桥也就随之称为官桥。按此说来,官桥之名,也有千余年历史了。千余年中,此处上演过无数次的迎接与别离,其中过境到访的官员,历任浔州府和桂平县的官员,不知有多少人被历史记录下来呢。

到了宋代,古浔州府城池正式在现在桂平老城区起建,桂平真正成为一个城,府治,县治办公之所随之由西山上搬到山下城内,主城出入通道也随之变化。西山脚下的官桥,接官亭也就寂寞了下来,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一定意义来讲,也就成为了西山的“迎客亭”了

浔州府所在地的桂平城池筑成以后,陆路通道主要是由城西门和小南门进出,类似功能的“接官”场所,也就改在小南门外不远处,位于西关牌楼外(对应现在位置,即是中医院,第三农贸市场一带),那就是一片荷塘,这里也是桂平一大名胜:古浔州八景之一——金莲夜雨所在地,荷塘沙洲上,曾经有两个亭,平波亭和南浦亭,荷塘美景如画,自然也是十分适合作为迎送往来官员的地方,这二亭也就成为新的“接官亭”了。

城市重心的转移,在历史风雨中,不知何时,西山脚下古老的接官亭崩塌了。何时崩塌,不详,起码清代资料中,对这接官亭没有了记录,而官桥则坚持到清末宣统年间,最终被一场洪水冲毁了。巧合的是,这宣统年,正是中国古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统治时期。官桥垮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就跟着结束了!

桥垮了,对人们日常往来西山和城区,必定多有不便,于是,在几年后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时任桂平知事(也就等于是县长)蒋航在此处重新修建筑一座石桥,并在原来官桥的基础上,加宽,更方便民众进出往来西山与县城,桥则依然沿用旧名——官桥。官桥的样式造型,细看真有城南接龙桥的影子,不知蒋知事主持建桥时是不是对接龙桥有所借鉴呢?

城南接龙桥(人头桥)

官桥

同时重建的,还有这桥头处的凉亭,这次重建的凉亭,名称应就是官桥亭,至于官桥秋柳,只是指当时的环境,意境,是一处风景命名,不过此次建设的官桥亭在后来的战乱中被毁。

至于这凉亭是何时开始称唤“秋柳亭”,这就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桂平对西山新一轮建设有关,其中一项,就是重建官桥处的凉亭,依然是六角亭,材料使用钢筋水泥,仿古而建,红柱琉璃顶,六角冲天飞檐,各有一冲天角,其余没有太多的装饰。估计是由于传颂了几十年的西山头一景“官桥秋柳”的原因,故以“秋柳”为亭名。并在凉亭的前正面和后侧面顶额处,各挂一块匾额,上书“秋柳亭”。

最初在秋柳亭正面左右立柱有一副对联,文曰:

流水有情归故涧;

夕阳无语下孤亭。

此联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好像都见过,此联是一佳作,在学术曾广为流传,只是这对联是借鉴略改还是本地人士原创,那就不知道了。如今,原挂着的这副对联早已踪影全无,官桥周边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官桥附近风光无限,近山临水,柳树碧绿,垂柳随风,桥下涧溪山水清徹,天气晴好时,清风轻起,柳浪莺啼,人漫步于桥畔,驻足于亭中,可听桥下流水潺潺,可观溪中游鱼,一目青山,真令人心旷神怡,此情此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依然可赏,市民游人每上西山,多愿驻足享受这传说中的进入西山第一处美景。

而今天,官桥依然,秋柳难寻;亭台依旧,却已满沧桑,桥下流水如昔,却已没有神韵。这官桥与秋柳亭曾经有过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

桥,如不注意,走过也不知是桥,亭,也毫不显眼,破败之相,人来人往,匆忙间,不会有人留意到它的存在,即使有人驻足,也只不过稍作停留,不会想起它有过的故事!

官桥秋柳,就如同这西偏的太阳,渐渐落幕,慢慢谢幕。只是,太阳有再起,而它......

这里是桂平,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

谢谢阅读关注!

桂平:古浔州人文之——浔州八景

桂平:浔州古人文之——四县“八景文化”

桂平:城南故事(四)——南津渡

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九)——北江古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