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沂山
沂山位于临朐县城南45公里的地方,古有“东泰山、小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现被评为国家五A级景区。
以前,我曾经三次去游沂山,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的“五一”我们集体去的,2017年6月2日,我又和老李去游览沂山。从县城驱车大约一个小时,便到达了沂山东大门。停好车,我俩来到了广场上,广场全用石板铺砌,宽阔平坦。向东看是一座高大的六柱五间五楼式天青石牌坊,它坐落在三层台阶之上,基座采用的是古代万字纹包袱角手法,中间装饰着花纹;石柱的前背面均以花纹抱鼓合围,既具有装饰性,又有固定石柱的作用;坊顶为庑殿式,檐下是三踩双翅斗拱,金青石仿木构建造;明间上枋有浮雕连珠纹,下枋饰以“二龙戏珠”浮雕,上匾为镂空样式,可减小风的阻力,下匾刻欧阳中石“东镇”二字。这“东镇”为虞舜肇州封山时所赐予沂山的封号,它与陕西陈仓的西镇吴山、山西霍州的中镇霍山、浙江绍兴的南镇会稽山和辽宁北镇县的北镇医巫闾山合称五大镇山,均为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名随五岳,各有千秋。
在东镇坊两侧广场边上,对称摆放着八对石雕动物像,乍一看,不知为何物,看了介绍牌才知道这是神兽石雕,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和獬豸,它们都是代表吉利祥瑞的,是人们喜爱的神兽。
沿着广场中轴线上还依次排列着九组浮雕,自东往西前八组为《临朐八景诗》的浅浮雕,是用蒙古黑纱岩石雕刻的,分别为:石门红叶、粟山春色、冶源烟霭、百丈瀑布、弥水奇观、沂山晚翠、白芽枯松和仰天秋月。第九幅为“龙凤呈祥”大型青田石浮雕,约33平方米。
广场西边的建筑特别显眼,那是沂山的山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威严庄重,气势壮观,这样宏大气派的山门在国内景区中是极少见到的。正中主楼城台高20米,有三个拱形门洞,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中间大门正上方为“沂山”篆书二字,取自明成化八年的《东镇沂山寢庙成记碑》,此碑现存东镇庙中,是当时的山东等处按察使王琳所书。城台两侧各有66级梯道可供上下城楼。主城楼为重檐歇山式,灰色琉璃瓦覆顶,正面有11扇方形格式门窗,城楼内有八根排列整齐的红漆巨柱,柱顶上有藻井和梁枋,绘有牡丹等吉祥图案。屋顶正脊与垂脊装饰着螭吻,主楼四周环绕着青砖城堞,显得古色古香。上檐之下正中有一巨大匾额,上书“灵气所钟”四个大字,乃清朝康熙皇帝亲书,御碑也存于东镇庙中。
城门楼右侧为鼓楼,左侧为钟楼,均为方形两层建筑,呈对称式,通过城墙等建筑与主城楼连为一体。在鼓楼二层设有鼓面直径为3.2米的大鼓一面,钟楼二层设有一口高3米,直径1.6米,重约5.2吨的大铜钟。钟体四周铸有傅绍信先生所撰写的《沂山山门钟楼洪钟铭文》,其中赞曰:“楼阁恢弘,气势雄伟。门楣高阔,纳天地之瑞气;山门洞开,接八方之贵宾。鼓声鸣,展现东镇之盛;钟声扬,歌唱时代辉煌。”
进得山门,乘上景区内的旅游客车,前往景点。车刚一开出,便见一汪宽阔的湖水,那是东镇湖,是由原先的大关水库改建而成的,因对面山岭上的齐长城遗址命名为长城湖,后改为东镇湖,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客车行驶在湖岸,坐在车里,可以看到湖边美化绿化得很不错,也是游玩的好地方。
山间公路蜿蜒曲折,就像无数个“S”串在了一起,客车转过来拐过去,有时还是大急转弯,人随着不停地摇摆,好在车速不是太快。导游指着前面右侧绿树掩映中的一个村子对大家说,这个村子叫上寺院村,这里曾是沂山香火盛极一时的明道寺旧址。在此出土了1600余年前的北魏石佛,可谓是佛教文化中的瑰宝,现存于临朐县博物馆。该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71年),公元845年被毁,后又于北宋时在此建造舍利塔,塔的设计独具匠心,形制多样,雕刻玲珑,是当时最大的舍利塔之一。
大约经过半个小时,车行驶到了终点——位于半山腰的法云寺停车场。下了车,我看到在旁边不远处靠近崖壁的地方用石块砌成的高台上有一棵树形优美的松树,上面两枝树杈向两边伸展,像是雄鹰展翅翱翔的样子。沿着木栈道向上走,一会儿就到了森林漂流入口处,眼前一潭碧水,此为圣水湖。圣水湖东边石坝之上修建了长廊,沿栈道可以走过去,站在上面,两山夹峙,一边是18米深的坝底,一边是碧绿平静的湖水,不由让人产生“高峡出平湖”的感叹。你若有兴致的话,还可以去进行漂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向西过了小桥,柳荫中有几张石桌配着石凳,可以坐下歇息,也可以花钱品品茶,特别是沂山的特产玉竹茶,还是挺不错的。向西望去,便能看到那巍峨的玉皇顶。
法云寺就坐落于圣水湖畔,西倚峻峰玉皇顶,被绿树环抱。它始建于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原名“发云寺”,因处于沂山的中心,四面环山,常有雾气笼罩,白云沉浮而得名“发云寺”,后来又因佛家尊称曰“法”,两字谐音,便改名“法云寺”,一直沿用至今。法云寺在沂山众多寺庙中,创建最早,兰若古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古寺”。 现在所看到的是1997年依据史料记载,在原址上依地形而重建的。
来到寺门前,看到匾额上有“法云寺”三个大字,这是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迈入寺门是一座影壁,影壁之后便是天王殿,其稍后左有钟亭,右有鼓亭,均为八角式,建于高台之上,柱间装石栏,青瓦覆顶。
走进天王殿,看到里边供奉着大肚弥勒佛,配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表现出了弥勒佛宽广的心胸及可笑的形象。弥勒是梵文音译“慈氏”,真名叫“阿逸多”,这里的弥勒佛并不是佛经里所说的阿逸多菩萨,而是中国的布袋和尚契此。传说五代梁朝时,奉化有个和尚,肚子很大,常背一个大布袋,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报天时,为人们说福祸,极为灵验,因而名声很大。他在岳林寺圆寂时口中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顿悟,原来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后来人们便根据他的模样,塑造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
在弥勒佛两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别是:执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执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执龙的西方广目天王,执伞的北方多闻天王。他们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在我国的寓意是风调雨顺,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弥勒佛的背面还供奉着韦驮菩萨。韦驮与四大天王都是护法天将,共同担任佛寺的守卫工作,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韦驮以善走如飞著称,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圆寂后,有个捷疾兔偷走了佛的两颗舍利,韦驮发现后,拼命追赶,夺回舍利,立了大功,于是让他担当保护释迦牟尼的重任。
拜完弥勒佛和韦驮菩萨,穿过天王殿,便看到了南北配殿。北配殿供奉的是菩提达摩,也称达摩师祖,他所开创的中国佛教宗派称为禅宗,其左边供奉的是慧真,右边供奉的是慧可。南配殿是伽蓝殿,供奉的是伽蓝神关羽。相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的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他:“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头,又向谁去讨还?”关羽听后,顿时觉悟,皈依了佛门,成了伽蓝神,也就是寺院的守护神,他两边所立是关平和周仓。
踏着台阶走上去便是大雄宝殿。所谓“大雄”是佛教说法,形容释迦牟尼佛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并有神力降伏群魔,“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的尊称。进到里面,可以看到正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佛祖,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在释迦牟尼的左边是大家所熟知的端庄美丽、楚楚动人的观世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最勤劳、最不怕累的菩萨,观音“千手”,就是为的能够更多地照顾众生。起初在西方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男性,传到中国后,人们觉得他如此慈悲善良,符合女性的特点,于是就把他变成了女性。释迦牟尼右边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她头顶宝瓶存智慧之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得以解脱。再看四周,有十六尊站立的罗汉。
穿过大雄宝殿,登上66级台阶便到了药王殿,里面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如来佛,又称大医主佛,因为能使众生解脱病痛、苦难和灾害,所以人们尊称为“消灾延寿佛”。其左边是日光菩萨,右边是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四周还站立着十二夜叉将军。
在药王殿台阶南侧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它就是有名的沂山迎客松,此树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皇帝朱厚璁祭祀沂山时所植,距今已有450余年,可是已经枯死了,没有了细枝针叶,只有那粗大的躯干和侧枝,依然保留着悠长岁月里风霜雨雪摧残的痕迹,真是太可惜了。好好一棵名树,不知是由于保护不当,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致使干枯,令人遗憾。
看,迎客松下有一天然山泉,其西、北两面怪石半环,口近圆形,水自岩中涌出,一汪泓水,澄清澈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久旱不涸,大涝不涨,此为“圣水泉”,是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皇帝赵祯祭告东镇沂山时所赐之名。这“圣水泉”乃汶水之源,《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潍。”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这“朱虚县”是西汉时所置,治所在今临朐县东南,属琅琊郡,相传为帝尧之子丹朱之虚,故名。北齐废。汉高祖吕后二年(前18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朱虚侯于此。“东泰山”即为沂山。这里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圣水泉是人参精的浴池,内溶百草,可治百病,解百毒,健康人饮之则可长寿。古时民穷,医药匮乏,乡民便到此处取水治病,尤其是瘟疫流行年月,更是络绎不绝,每日可见。我坐在泉边岩石上,用双手掬一捧泉水一饮而尽,顿感清凉无比,心中格外畅快。有人说,此泉深至九幽,广通四海,古时每日有早潮晚汐,朔望潮偏大,上下弦则较小,故人谓“海眼”。是永乐年间,仕人吴胜祖(江西进贤人,在临朐任典史10年)听得奇闻,心生疑问,便亲临东镇观察,果如所传,乃即景赋七绝《圣水泉》赞曰:“泉出大壑潮生波,半空悬流接云漠。欲乘桴筏游海天,牛女迎客酒银河。”《东镇沂山志》中载:“圣水泉在沂山绝顶,去百丈崖五六里许。岁旱淘之,辄雨。”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北宋以来,历代朝廷凡国遇大旱,皇帝亲自或遣钦差或命地方官赴沂山取此泉之水,祈神祷雨,仅东镇碑刻所记就有100多次。
在药王殿的北面还有一棵名松,叫蟠龙松。相传此树为元成宗铁穆尔皇帝登封沂山时所植。据史料记载,一共植有三棵,后来两棵枯死,仅剩这一棵,距今已有700多年,又称“御松”。树高6.5米,呈现出老态龙钟的风韵,颇像蟠龙之姿,被古树专家指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名木。
来到药王殿后面,发现有一棵奇树,一株老板栗树大约60厘米处的地方居然还生长着一根碗口粗的松树枝,真是令人惊讶。原来这是40多年前从板栗树干腐朽洞穴中自生的一株油松,这可能是不知哪一粒油松种子落进了栗树这个窟窿中,生根发芽,长出了这株油松,因而这棵树就被称作“栗抱松”。不过,因为油松把整个窟窿眼给塞满了,看上去倒更像是栗树的一根树枝。老栗新松,异株同体,相映成趣,也真算是沂山的一绝了。这棵老板栗树距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在其根部又自生三株幼板栗,大小不一,人称“四世同堂”。待到秋后,古板栗树硕果累累,据当地人介绍所结的果实有一股浓厚的松香味。
在法云寺周边有好多奇异的古松,附近还有古松群,它们或聚或散,散者突显古老苍劲,如高士绝尘,聚者便见疏密错落,如群贤揖让。古人赞美松树,以松喻人,赞扬那些端正之人坚强刚正,凛然不可侵犯。我欣赏过黄山松、泰山松,它们都是极有名气的,但沂山松有其自己独到的地方。黄山松虽奇曲多姿但缺少沂山松的那种高大阳刚之美,泰山松虽具备了阳刚之美,却缺少沂山松的苍桑浑厚,沂山松虽屈曲却不失庄重。它们每一株都历经沧桑绵长的岁月,经过大自然的摧残、磨难的洗礼,造就了这奇崛的姿态,令人激赏。
沿石阶继续往上,西行约二里许,便到达了观云台宾馆,你若想品尝沂山特色美食的话,这里有灵芝炖山鸡、炸玉竹、煎槐花、炸薄荷、凉拌山芹、炸小螃蟹、炒松蘑等等,地地道道的绿色野味。在台阶旁边有一棵约百年的松树,两根树干,下面根部相连,往上一直一斜依岩生长,正像唐代诗人在其《长恨歌》中所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谓天然鸳鸯,因此该树被称为“连理松”。连理松下面有一块巨岩,前半部分裸露探出,如同一只神龟刚从山包底下伸出头来向外观瞧,和游客们颔首示意,这块岩石被称为“镇寺神龟”,听上去就像是“真似神龟”。沿途不时会发现石阶旁山坡上有一些奇松怪石,像览寺松、鹦鹉松等。
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攀登,我们来到了“天衢门”,此时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当我站定抬起头的那一刻,我被眼前一座高大巍峨、气势非凡、色彩斑斓如同皇冠一样的建筑所震撼住了,它就是沂山的标志性建筑玉皇阁。这是一座三层景观仿古建筑,总高29米,采用三重檐十字脊歇山四面加抱厦的复合形式,每层檐有12个翼角向外挑出,一二层施五踩斗拱,三层檐下采用单翘重昂七踩斗拱,四周有走马廊子,屋顶覆以黄瓦绿色剪边琉璃,内外檐均施旋子彩画,整座建筑显得极为精巧美观,熠熠生辉。阁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的铜质神像,高9米,高大威武,举目仰视让人顿时肃然起敬;两侧供奉着金童玉女铜像,左捧御玺,右持宝剑,人物栩栩如生。
向西望去,可见屹立着两座铁塔,那是山东省电视台的沂山转播台。该台建于1974年,它承载着向胶东地区和沂蒙山区转播电视信号的重任,传递了信息,同时也为古老的沂山增添了现代气息。
顺着墙边小道往东走,一会儿便见一六角凉亭,此为“望海亭”,坐落于石台之上(此处原来就叫望海台),红柱黄瓦,柱间青石坐栏,琢磨精细,宽平舒适;雕梁画栋,色彩明丽。站立亭中,西望玉皇顶,高阁耸立苍穹,若琼楼玉宇;俯视脚下,深沟险壑,林海茫茫,松涛起伏,碧浪万顷。转身北望,馆舍层叠,掩映于绿树丛中,群山下伏若丘,水库如镜,河流如带,无限风光美景尽收眼中。清雍正年间吏部主事张曾裕有诗赞曰:立台半转观三溟,坐石未动览千山。我曾看过一幅云雾中的玉皇阁照片,下面被云雾笼罩,只露上面顶部,真似天宫一般。
在望海亭旁边,有一巨石飞身外探,半踞半悬,里高外低,微倾下斜,猛一看就好像要掉下去的样子,让人感觉极为危险,真乃“壁临万丈崖,石叠壮人胆,懦夫丢七魂,英雄曰奇观”,它便是那有名的“探海石”。从旁边小路往下走,站到它的下面,让人感到胆战心惊,生怕它不知哪一刻会掉下来似的,赶紧走开。有胆大之人,竟敢爬到探海石之上拍照,真令人佩服。探海石巍峨兀立,任千古风吹雨打,万钧雷霆震撼,我自岿然不动,装点着山川,使其更加神秘壮观。
此处是沂山观日出的最佳地点,每逢晴日凌晨,登上望海亭远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东海波光闪耀。相传张果老旅居沂山之时,也曾立于探海石之上观日出,遥望蓬莱老家。这里还是观云海的好地方。云海多出现于春秋两季,需有足够湿度、较高气压和空气上下对流不大的特殊气候,雨过方晴或久雨后的第一个晴日,在极顶多见沂山胜景——云海。放眼百里,云海无边,如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又如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让人疑为仙境,心旷神怡。
玉皇顶是沂山的最高峰,峰巅南部巨石堆结,西侧有一石突兀若“象尊”,上镌“极顶”二字,标注着高度为1032米。由望海亭向西,沿着丛林中天然石径而下,行约百米,到一平台,便见北面岩壁间有一天然洞窟,名为“太清洞”。洞长60余米,辟有四室,前后有门,两端可通,能容纳数百人,曾一度被开辟为防空洞使用。相传老子骑青牛遍游神州,定阴阳查善恶,行至沂山,居于此洞降妖伏魔,因老子是“三清天尊”之一住在三天界的太清仙境,故叫“太清洞”。
玉皇顶东边山坡上新修了滑道,如果不想受累不愿走路的话,可以从此处滑下去到法云寺附近,是挺省事的,不用费力,还能省出好多时间。它分上中下三段,长1000米,站在玉皇顶放眼望去,盘旋而下的滑道时隐时现,掩映在绿树丛中,犹如一条飞舞的巨龙。
从玉皇顶往下走,沿着比较平缓的大理石台阶,我们来到了玉皇顶停车场。站在停车场上,向北望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山,它就是在很多宣传材料和专题片上经常看到的“狮子崮”。它的上半部分全部裸露,状如雄狮俯卧,四周绿树环抱,整个看上去,就像一只雄狮在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一样。
这里有一个关于锁虎柱的传说。相传在狮子崮下有个神奇的铁橛子,只有有缘人才能见到,橛子能够晃动,可就是拔不动,刨也刨不出来,这就是在沂山传说中颇为神奇的“锁虎柱”。传说是张果老为了惩罚老虎吃了他的神驴,把沂山老虎赶到东北大森林里去了,然后施展法力,在此打了一个铁橛,念了一段咒语:“铁橛铁橛,钉在深山;锁住老虎,回山之念;铁橛不烂,莫回沂山。”从那以后,老虎每次想家了,就回到沂山,看看铁橛烂了没有。铁橛没烂,只好再回东北。据说,以前老虎每年都要回来一次,见铁橛没烂,就在上面撒一泡尿,好使铁橛快快烂掉。可是不知过去了多少年,铁橛始终不烂,所以至今沂山上也没有老虎。
从玉皇顶站乘上车,不多久我们便来到歪头崮站下了车。向西踏上台阶刚上几级,便看到在台阶右侧有一座双层六角凉亭,这是“天台亭”,建于东汉永元年间,1994年春复原。传说此亭是为去天台山采药的仙女所建,专供她们在此休息或观赏歪头崮的美景。据说当时山顶的怪石上曾有一处石刻,题有“天台荒径辞客归,东镇云路迎仙来”的字样,是在去天台山采药遇仙的刘晨、阮肇来游沂山时所留。这座凉亭早先是为了供仙女们休息所用,现在成了游人们休憩的好场所了。
站在凉亭旁向西北方向望去,一座山峰突兀矗立,高耸穹空,气势壮观。极峰偏东南,且外探倾斜,似坠欲张,因此把它称作“歪头崮”。传说很久以前,歪头崮比主峰玉皇顶还要高,由于高于天外,常常偷听天宫秘事,有一次被东方天王抓了个正着,一巴掌把它的脖子打歪,头也永远不能扶正,这便是“歪头崮”的来历。山顶上一座凉亭紧靠悬崖,显得是那样的小巧,好像个模型一样。它三面陡如斧削,面临深谷巨壑,只有南隅有路可通。
俗话说:“沂山不登歪头崮,如入宝山空手回。”别看着离得好像不太远,要到达山顶还要费些工夫呢,要走大约850米的台阶路,穿过沟谷。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定要登上山顶的。
迈步向前几十步,眼前这座山是“花枝台”,因为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御花园而得名。为了保证花草茂盛,王母娘娘还特别安排一年之中沂山要多下72场浇花雨,也许是因为沂山森林覆盖率特别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不但花草特别茂盛,而且花卉令人陶醉,每当初春时节,沂山映山红未叶先花,一簇簇一丛丛,鲜艳欲滴,映红沂山的沟谷坡麓。山麓向东北、东南两侧延伸,成一把剪刀型,从剪刀口上穿过后,是向下走入山谷。弯转而下,来到花枝台的北侧崖下,可见左侧石壁之上有一天然形成的石佛,她头戴宝冠,眼睛、鼻子、嘴、下巴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比人工雕刻的还要自然形象,堪称难得一见的奇景。
看此处山体,似是用一块块岩石堆砌而成,极为松散,岩石均呈褐色,有的带有浅灰绿色的斑痕,圆椭方锐,无形不有,欲倾似坠,岌岌可危。往前走,所见山体岩石均如此。在一处山崖边,有几块岩石向外探出,上面一块岩石横躺着,就像有人随便往这里一放似的,如同一堆乱石;另一处山崖上的岩石四四方方,多个面特别平整光滑,就像用刀割的豆腐块一样,叠摞在一起,真叫人称奇。这里的山体是由调军顶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侵入构成,山体整体节理发育,受风化作用形成类似巨型石块堆砌形状。
山路开始上行,在石阶路的西南侧山坡上,形态各异的巨石当中,有一块酷似《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仰卧山坡闭目酣睡,猪鼻子上翘,形象逼真,观者无不惊奇叫绝,人称“八戒石”。猪八戒喜欢女色,由于听说歪头崮上有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在天池净面的时候,有很多仙女陪伴,猪八戒就想在南边山坡上偷看,不料被碧霞元君发现,碧霞元君命山神将猪八戒禁锢在南山坡,让他闭上眼睛只能想不能看算作惩罚,猪八戒非常气愤,大吼了一声,形成了十八盘上的回音壁。
继续前行,石阶路变得陡峭起来,这是到了沂山的小“十八盘”了。虽然它没有泰山十八盘的雄伟、壮观,但它有自己的特色,有句话说:“沂山十八盘,登上仙人间,人在天上走,云于脚下翻。”就是说,它处于两座山的中心位置,每当清晨或雨过天晴,云便从这里发生,形成云海,缭绕在游人脚下,一步步登上台阶,犹如进入了仙境。
正走着,我看到在台阶路边的岩石缝隙里生长着一种树木,往前走了好长一段路,路边尽是这种树木,并不高大,叶子极像榆树叶,但比榆树叶细密、厚亮、秀丽,根部长满大大小小的疙瘩,有的像榔头一样,把个岩石缝塞得满满的,起初我以为这是山榆,后来才知道这种树叫“鹅耳枥”,它属于桦木科,并不是榆树类,它是制作盆景的极好树木。它本是乔木,可以长到5米,但在这样贫瘠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根部无处伸展,所以只能长成这样了。
登上十八盘之后,在右边石壁上有摩崖石刻——救苦观音。据有关资料统计,这里原有东魏唐代摩崖造像三十余尊,由于北周、唐末两次法难,至清末已所剩无几,轮廓清晰的,只有“救苦观音”。“救苦观音”较好地保存,据说是自保其身的结果。相传唐末武宗“会昌法难”毁佛时,当工匠举锤刚把观世音菩萨鼻子砸下一小半时,不料观音显灵开口说道:“砸毁我,我无愁,众生苦临头,灾难谁搭救。”工匠一听,观音降临,吓得扔掉锤子就跑了。
在“救苦观音”的右上方约三米处,有一大幅石刻,是“夫沂山”摩崖石刻。石刻无题额,高190厘米,宽130厘米,楷书,16行,约有306字,经考证,刻石时间为金贞祐乙亥年(1215年)。当时蒙古破山东诸郡,所到之处城郭成墟,沂山周边百姓只好躲到歪头崮上避难。石刻所反映的当时兵戎相见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与史料记载相符。
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人世蓬莱,同治乙丑,了一子书。”了一子是当时青州府的一个史官,他游玩来到此处,惊叹歪头崮是人间仙境,便写下了这四个大字,由此可知歪头崮的风景是不错的。
在上行台阶的左侧平台处,有一块很大的岩石,看上去似乎只有三分之一部分搁在崖上,三分之二探出崖外,面临万丈深渊,风吹还能动,却掉不下去,这块岩石被称作“风动石”。让人瞧着,不免有些担心,真可谓“英雄曰奇观,懦夫丢七魂”。它的形成机理为岩石周边存在多组节理,受风化作用强烈,逐步剥蚀、掉落,仅余岩石本身存在,且底部略呈圆形,重心不稳,易于推动。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抱元洞府”,原为南天门,初建于宋朝,在清代中期倒塌,1994年重建,是登临歪头崮的必经之路,也是小“十八盘”石阶路的顶端。走进抱元洞府,眼前一座小庙,里面的神像叫做王灵官,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人,修得正果后又称萨真人,后成为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与佛教的韦驮相似。
稍前行,见一斜立岩石上刻有“丹池”二字,瞧其旁边,一块岩石上有圆形的石坑,相传为古代道人的炼丹池。
前面又出现一大片鹅耳枥树群,不过由于这里土层比较丰厚,鹅耳枥树不是一棵一棵的,而是一丛丛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几棵长在一起,枝干曲曲弯弯,饶有风姿,成为沂山风景区的重要植物群落景观。我曾登过不少的山,还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座山有这种景象,这可以说是沂山所独具的。
穿过鹅耳枥树群,沿石阶而上来到了碧霞祠,是泰山老母碧霞元君在沂山的行宫,民间俗称泰山老母庙,现存于世的碧霞祠共有四处:分别是北京、台湾、泰山和沂山。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因年久失修复加战乱至清末中期倒塌,1994年进行了全面重修。其布局为中国传统院落式结构,正殿为老母殿,左、右偏殿分别为送生殿和眼光殿。
正对门口是一棵白蜡树,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的。听当地人讲,此树经历二百年的风雨,非常有灵气,香火不盛,此树也随之枝梢干枯。近些年沂山香火渐盛,枯树发芽,靠着仅剩的一点表皮吸收养分,却依然枝叶茂盛,传为“神木”,人们喜称为“枯木逢春”。
大殿内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全国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之一。据说,因为小泰山之称的沂山,其景色优美,特别是北奇、南险、东秀、西幽的天赐佳景,被泰山老母选为第一行宫,并时常移居沂山。
大殿左边为送生殿,相传远古时期,皇帝接九天玄女的天书,征伐宥龙等部落,统一华夏,战争连年不断,成年人多数死于战乱,剩下的只有独儿、弱妇,幸亏这位送生娘娘将那些无依无靠无法生存的孤儿收拢,再四处奔波安排给无儿无女的人们收养,她的做法拯救了人类,功德永留世间,后来人们便尊称她为“送生娘娘”,塑像祭拜。
大殿右边为眼光殿,相传眼光奶奶年轻时,娴熟善良,节食缩衣,孝顺老人。有一年天降灾难,一乡人全都双目失明,唯有她免于灾难,从此她冒着生死进山采药,整天为失明的老人煎药熬汤,拯救了这一方的人们。在众生获救之时,她已驾云升天成为神仙,后来人们为了感激她便塑像在此,长年祭拜她,尊称她为“眼光奶奶”。
继续北行,我们终于登上了刚才在“天台亭”时看到好像在半空中的歪头崮崮顶,上面已经有好多游人了。北侧是长春亭,它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后于1994年重修。据说长春亭是为纪念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来过沂山而建,因丘处机道号长春真人,故名“长春亭”。“长春亭上一坐,返老还童百年”。管用不管用,我们也过去坐了坐。
在山顶岩石间手脚并用,小心地挪动着脚步。由于风化作用强烈,山顶完全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岩石堆叠在一起,有的横躺,有的侧卧,有的直立,有的歪斜,有的好几块直立着像排队一样整齐。有一块形如立柱的巨石,高约5米,直径有3米,在其顶端有一个天然洞穴,大如脸盆,虽下无泉源相通,却四时汪水,常年不涸,名为“天池”, 相传是碧霞元君的净面处,当然就是天泉神水,据当地山民说,世俗凡人若有皮肤病,取此池的水洗便能痊愈。
最奇妙的是山顶最高处有一块岩石,前端平两侧和后面高出,中间略微凹陷,简直就是一张天然沙发,刚来时我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坐在里面往后仰着,非常自在。过了一会,我也爬上去坐了进去,真是太舒服了!在这半空中居然还设了这么一张座位,坐在里面观看美景,真是如同神仙一般呢!令人畅快逍遥,有诗赞曰:俯首听天外,垂手悬云间。
从歪头崮步行回到停车场,坐车返回到玉皇顶站,顺着木栈道又走回到法云寺停车场,然后再乘车来到了百丈崖瀑布停车场。下了车,首先看到的是水池中一大一小两个红色的水轮,水从高处流下来,汇聚到这个水池里。旁边有一块高约六米的花岗岩大石,上面刻有“百丈瀑布”四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
沿着山路往上行,旁边溪水往下流。在转弯的地方有一处岩石从山体上脱落下来,分成了两块,下面一块支撑着上面的一块,中间留下了一个宽可过人的缝隙,说不定上面一块会在何时就掉下来,非常危险。前行不远,在山体上有一幅现代石刻《沂山行》,是由临朐县委原书记王庆德题写的。正对着在沟谷的南岸有一座全石构筑的四角凉亭,叫“迎谷亭”,此亭因紧挨北面的迎谷山,又处于峡谷的入口处而得名。继续前行,看到在崖壁上刻着两个大字“海岳”,这是沂山最大的石刻,字高1.9米,宽1.5米,正楷,是由康熙年间的贡生陈占书写。“海岳”意为大海与泰山之间的大山,古人认为沂山是大海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被誉为“大海东来第一山”,因而沂山又有“海岳”、“海岱”之称。沿途还有好多古人的题刻,这里便是明辛未年进士临朐人吕三才诗文题刻,诗名为《游百丈崖》:“镇宇名山霭瑞烟,白龙倒挂绝崖前。半条素练翻提海,一线银河泄自天。满谷飘风吹不断,盈目飞玉岂须钱。愿分爽气为霖雨,常润东方万顷田。”描绘了百丈崖瀑布的胜景。
不知什么时候,小溪流来到了脚边,哗哗地流淌着。看到这清澈的水,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想去亲近。水是万物之源,没有了水,一切生命就不存在了,大山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我弯下身子,把手伸进水里,心里感到极为舒畅。我们不再沿着山路走,而是顺着走了下去,贴着溪水边向前走。随着地势的升高,接连出现了几个小水潭,溪水有时从岩石缝中流淌,有时从整块的岩石上流下,小的落差形成了一些小瀑布,溪水欢快地唱着。
百丈崖瀑布终于展现在眼前了,一道溪水从百米高的崖顶一泻而下,似一条白练悬挂于壁前,巍巍壮观。百丈崖中间呈凹形,这可能是由于经年累月流水冲刷的结果,壁如斧削,两侧崖壁陡而前倾,崖体赭红,被称作丹壁,石上布满青苔,色黑如墨,因此傅国在《五醉百丈崖》中有“雪残千岁白,崖洗万年青”之句。唐朝大诗人李白不光为庐山瀑布写下了那首大家所熟悉的《望庐山瀑布》诗,还为沂山瀑布题诗一首,在溪流左岸有一块大石,上面就刻着他写的《题百丈崖瀑布》诗:“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据说,李白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要比他写《望庐山瀑布》还要早,是他在唐天宝年间来沂山游历时所写。百丈崖瀑布独特的美景吸引了众多名人来此观赏,在崖下留下了十余处珍贵的题刻。如临朐朱位村人明朝江北第一位状元马愉游沂山百丈崖诗刻石,上面诗为:“披云直上最高巅,石势巍巍欲插天。日暖峰峦生万态,地灵今古孕多贤。崖封苔藓几千尺,树带烟霞数百年。登眺不知豪兴发,敲诗对月夜忘眠。”这是他任礼部侍郎回家省亲游览沂山瀑布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另外,还有刘鈗、李文华、张继孟、张连登等外地人来游沂山时的刻石及题诗,这表明沂山很早就是比较有名的游览胜地。
我们来到瀑布前,一些细小的水珠被风吹到脸上,顿感凉爽无比。瀑布下部已成水雾,随风飘散。崖下是一个较大的水潭,瀑水先汇聚于此,然后逐级往下流淌。此处还有一大奇观:每当晴日午间,瀑布水汽上升,受太阳折射,形成一个圆形光圈,大如面盆,映于水帘丹崖之上,远远望去,恰似十五的月亮,人称“白日见月”。而到了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百丈崖水边淌边冻,形成通天彻地的冰瀑奇观,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更加秀美。这里成为了最为理想的冰瀑攀登基地,它比攀岩更具有观赏性和刺激性,已经成为沂山冬季旅游的一大看点,中央电视台在《远方的家——长城内外》节目中有过介绍。2013年1月20日,中国沂山全国攀冰精英赛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攀冰高手参加了攀冰速度角逐。
离开百丈崖瀑布一路下行,越过停车点,眼前展现出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得如同一面大镜子,青山倒映水中,好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拱圆形的蓄水坝,如果是雨季的话大水会漫过坝顶形成瀑布,应该是很壮观的。
来到南门处,山坡上一个不很高的瀑布从上面挂下来,水应该就来自刚才途中所看到的湖中。从这里我们乘车到了东镇庙。东镇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是第一位祭祀沂山的皇帝,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亲至沂山,于主峰玉皇顶设“泰山祠”。到隋朝,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诏祭沂山,并把泰山祠迁至半山腰,称“东镇沂山神庙”。到宋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皇帝赵匡胤诏令修庙塑神,遂在现址上(九龙口)建起东镇庙。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时,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于穆陵关,屡战屡败。赵匡胤夜宿沂山山神庙,山神托梦可助其打败韩通,果然应验。赵匡胤感恩神灵相助,登基后,钦定重修沂山庙宇。自宋代奠基创修,后经元、明历次拓其基址,增修功饰,规模宏廓,庙貌巍然。在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家御祭、官府祭祀、民间供奉和谒拜活动在东镇庙及其周边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下车之后首先看到一座拱桥架于河流之上,这是“圣水桥”,其实这座桥是三桥并立,中间为主桥,宽12米,两侧为副桥,宽6米,均为三孔桥。桥上石栏对列,刻有浪花、海鸥、荷花和鲤鱼等图案,雕刻精美,是用汉白玉石制作的。整座桥古朴典雅,与整个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融合。这条河流就是发源于法云寺处圣水泉的汶河。东镇庙背倚凤凰岭,前临汶水,避风向阳,山清水秀,风景清幽雅致。
圣水桥正对的是东镇庙大门,大门月台前台阶两侧建有华表,高8米,为汉白玉石质,柱身呈八棱,上面雕刻着盘龙祥云,柱顶立有瑞兽。月台前台阶有16级,意为历史上曾有16位帝王对沂山进行过登封或诏祭。台阶中间镶嵌着有九条龙组成的大型浮雕,四周有汉白玉护栏。一对高3.99米、重达12吨的汉白玉石狮威武地守护在庙门两侧。
庙门为三山门,匾额题有“东镇庙”三个大字,是欧阳中石先生所书。三山门仿午门建筑,为明清单檐歇山样式,面阔五间。檐饰五彩斗拱,屋面为六样琉璃瓦,饰脊、吻、兽,整体为油漆彩绘,非常华美。
打山门进入,正对着的是护法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为明清建筑风格。钟鼓楼为重檐十字脊歇山建筑形式,看似三层,实为两层,在古建筑学上叫“重檐三滴水”。护法殿红门朱窗,绿色琉璃瓦覆顶,里面供奉着道教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和四位元帅。前面在南天门处我们曾看到过王灵官庙,这里又为他修建了这座大殿。护法四帅西边是马元帅和赵元帅,东边是温元帅和岳元帅。马元帅就是我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姓马名灵耀,生有三只眼睛。传说他为救母大闹地狱,被玉皇大帝看中封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赵元帅即赵公明,就是现在大家时兴的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所过财神节祭奉的财神之一(中国有五位财神,分别是:中路财神王亥(中),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人们都希望能够发财,特别是那些做买卖的,所以到了这天傍晚,街上鞭炮声不断,震耳欲聋,好长一段时间。温元帅本是泰山神,是东岳大帝的部将,姓温名琼,浙江温州人,位列东岳十大太保之首。岳元帅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精忠报国,为世人所景仰,被道教尊之为护法元帅。
穿过护法殿,视野随之开阔敞亮,前面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殿,两侧为碑廊,中间道路两边靠近碑廊处有一些古树,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名山俗物少,古刹神木多”,东镇庙由来久远,名木古树,自然不乏,但现存者仅有汉柏、唐槐、元银杏等数株。
最近的这一棵是银杏树,高18米,胸围4米,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原为两棵,西雄东雌。可是西边的雄树于1968年砍伐,打制成了县城整个礼堂的坐椅,由此可想那棵树有多么粗大。现在想来,那时人们是多么的无知。因为雄树被伐,剩下的雌树只开花不结果。然而奇事巧成,上个世纪80年代这棵雌树顶端自生雄树,几年后又开始结果,人称“母子连体连理银杏树”。
前面这两棵都是汉柏,相传是汉武帝来沂山时所植。这一株叫“吼柏”,据传此树每遇自然灾害如风灾、水灾、蝗灾来临时,就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后面这株因木质坚硬,表面光滑,敲击时声音如铁,被誉为铁柏。在左侧还有一棵汉柏,因为树冠在不同的方向生有三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所以被叫作三岐柏。
三岐柏的北侧是一株唐槐,树围达3.78米,高16.5米,是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到沂山时所植。此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干枯,直到80年代东镇庙重修后又重新发芽,真可谓“枯木逢春”。细看此树,其根部南面的大多已坏死,有一个大洞体;北侧根部发达,外露并高高突起,犹如长蛇状。根部自生出四株连根树,生长十分旺盛。树干上部已枯死,在粗大的树干上又生长出了少量树枝;树干内枯,南部表皮全部腐朽,露着干体;北部有少量活体表皮和侧枝,整个树体略向南倾斜。为防止树干倾倒,搭了几根支架保护着。
在唐槐的北面还有一棵元柏,与元柏对应着的是宋柏,因为宋柏的树冠像一只向山而鸣展翅欲翔的凤凰,又把它誉为凤柏。这些古树虽历尽沧桑仍枝繁叶茂,使古老的庙宇充满着勃勃生机。
看了古树,再到碑廊中去看看那些石碑吧。早先这些石碑大都是在露天中散乱地摆放着,现在建上了漂亮的画廊和凉亭保护着,有的还安装上了玻璃罩,现在人们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了。碑廊呈东西向分内外两层,内碑廊分别以古祭台两侧的洪武御碑和铁穆耳御碑为起点,折转向南,左右对称;外碑廊与后长廊相连直达斗母宫,古碑由文昌殿和财神殿南侧长廊存立,外折南向。内碑廊总长116.8米,外碑廊总长373米,共摆放古碑145幢,除四块御碑外,其余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摆放,年代最久的为金承安五年(1200年),最晚的是1940年,时间跨度达740年。这些古碑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代帝王所立的碑,也就是御碑,带有龙冠;一类是地方官员所立的碑,大多是竖向碑;还有一类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大多是横向碑。
四块御碑是元大德碑、“大明诏旨”碑、“灵气所钟”碑、“大东陪岳”碑。四幢御碑都存立于华美的凉亭内。
元大德碑是庙内所存最早的一幢御碑,为元朝皇帝铁穆尔于大德二年(1298年)所立,该碑有蒙汉两种文字,是国家一级文物。从碑上考证,在当时五岳四海都有所加封,铁穆尔下旨加封了五镇,其中加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碑文中的巴斯巴文是最古老的蒙古文。说起这块御碑,还有一段故事:元推翻宋朝后,元成宗铁穆尔到沂山祭祀,看到东边高高耸立的是宋太祖的御碑,心里很不舒服,古时以东为上,他就在文字上做文章,将蒙文刻在上面,汉文刻在下面,体现以蒙压汉。但是当时的陪祭官是汉人,他想如果按照铁穆尔说的做,必将留下千古骂名,便建议铁穆尔说:“在此看碑的都是汉人,不认的蒙文,不如在上面再刻上一块小碑。”于是此碑便成了碑上碑。同时,陪祭官还建议说:“你是真龙天子,在碑上再雕刻四条龙吧。”铁穆尔也同意了。碑首正背面的二龙戏珠雕刻精美细致,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大明诏旨”碑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所立的“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高近7米,宽2米,重达19吨,圆弧形碑首,浅浮雕青龙两条,在周围朵朵升腾的祥云纹的衬托下,颇显动感与神秘。下面驮碑的是龙王大太子,因能负重所以专为帝王驮碑。此碑是东镇庙内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块御碑。碑文主要记述了朱元璋的敬神主张,字体方正,笔力遒劲。这块碑也有一个故事。相传此碑为宋太祖赵匡胤御制,朱元障来祭祀沂山时看到这块高大的碑石是赵匡胤的,西边是元朝皇帝铁穆尔的,东西两侧前人占先,所以就令工匠将东面宋碑上的字磨掉,刻上了自已的碑文。一块石碑两个皇帝使用也是十分少见的。
“灵气所钟”碑高3.9米、宽1.4米,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所立,为康熙大帝亲笔题写,苍劲挺拔,飘逸洒脱,笔画之间尽显王者之气。说起“灵气所钟”还有一段原由: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长达62年。每当遇到天时不顺的年景,他就派重臣或道人来东镇庙祈求保佑,总有灵验,所以他在位52年时,来东镇庙亲书了“灵气所钟”四个大字,以感谢神灵的赐予。
“大东陪岳”碑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告沂山时所立,置于康熙所题“灵气所钟”碑左下侧,这也充分说明了乾隆皇帝对太皇的敬仰之情,再次重申和定义了东镇沂山在全国名山之中的地位。此碑原仅存“大”字上部及御玺“乾隆御笔之宝”,约占整碑的六分之一,2011年根据泰山岱庙等处的乾隆御笔进行了复原。
东镇古碑至清末已计有大小360余幢,形成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东镇碑林,单是御制碑文就有40多幢,其撰文、书丹全部出自名人之手,不但记述了历代封建王朝致祭东镇的香火盛事,也记载了当时军事、政治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同时歌颂了东镇沂山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自然风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可惜近代东镇庙及碑林因年久失于修葺管理,又经风雨剥蚀和战乱摧残,损坏严重。特别是日寇入侵时,竟拆碑修建大关桥,碑林惨遭破坏。近年,政府拨专款对东镇碑林进行挖掘、考察和修复,已复立古碑100多幢,初步恢复了碑林的面貌。东镇碑林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学、书法和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往前走,是古祭台和旧东安王殿遗址。古祭台是国内保护最为完整的宋式古祭台之一,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古祭台外围挡板及立柱历经朝代更迭、战乱及各种运动,仍然较好遗存,确实不易。旧东安王殿旧址遗存中的“莲花柱础”做工精细,式样多变,雕刻考究,均为高浮雕复瓣莲花,具有鲜明的隋唐遗风。
那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的雄伟大殿便是东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东安王殿。大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样式,属古代殿宇中最高等级。大殿高21.6米,一层檐饰七踩斗拱,二层檐饰九踩斗拱,黄琉璃瓦覆顶,饰垂脊吻、仙人走兽等,显得巍峨壮观,高贵华丽。
走进大殿,正中一尊高大的塑像威严地坐着,这便是东安王神像,是东镇沂山之神,高11米,神台高1.5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莲瓣贴面。这“东安王”有着怎样的来历呢?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始以“东安公”封沂山,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再度加封“东安公”。到了宋徽宗时,沂山又升格了,被封为“东安王”,至此,东镇庙已名声远扬,吸引着许多名人前来游览,如欧阳修、苏东坡等,皆有诗作流传于后世。在其前面两侧为金童玉女,东西两侧靠东墙西墙为文臣武将站像,后墙和两山墙上分别是与东安王或沂山相关的故事彩绘壁画,如吕洞宾助开圣水泉、卖鱼人遇仙留酱鱼(“蒋峪”的由来)、东王公雷劈紫草精等等,带有极强的传奇和神话色彩。
大殿后面是寝殿,为单檐庑殿式建筑,采用金线大点金清式旋子彩绘。里面有六尊神像,东安王和东安王夫人神像高3米,两侧分别是捧印、捧书卷、捧茶、捧水果四侍女神像。后墙上是《东安王会友图》壁画,两侧的仕女图分别为《夏韵鸣喜》和《琼楼清韵》,表现的是东安王皇宫女眷游园消夏琴棋书画的生活场景。寝殿左为东安王与夫人的寝室,右是东安王出行的仪仗。
寝殿北边东西向建筑是斗母宫和十六帝王蜡像馆,建筑样式为中高两低单檐硬山、悬山组合式。二楼为斗母宫,供奉先天斗母元君和六十元辰神像。斗母元君是道教崇拜的女神,她的形象是三只眼,四个头,八只手,手中分别拿着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六十元辰是天上六十位星宿神,每年有一位星神值岁,就是所说的太岁神。一楼是蜡像馆,里面是十六位曾登封过沂山的帝王的蜡像,这十六位帝王是:周穆王、汉武帝、魏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后周太祖、宋太祖、宋仁宗、宋徽宗、元成宗、明太祖、明世宗、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
往东右转便来到了紫徽宫,是一座仿古清式一高两低悬山式建筑,屋面为灰瓦,饰以脊、吻、兽,彩绘装点。紫徽宫是天官居住的地方。
往南走就是药王殿,其规模及样式与紫徽宫相同,里面的药王都是道教俗神,由我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正殿的主神是神农氏炎帝,因尝百草首创医药,被尊为药王。另外还有雷公和岐伯。东偏殿正中为扁鹊,这是大家熟悉的一位,因为都学过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知道他的医术很高明。其他的有孙思邈、华佗和张仲景,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课本上都讲到过。西偏殿中有邱彤、韦慈藏、韦善俊、张介宾,对这几位大家不熟悉,不了解。
向西穿过长廊,来到了文昌殿。殿内供奉的主神是文昌帝君,另有主宰文运的魁星。文昌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后来被信奉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也叫文曲星,被民间和道教尊为文昌帝君。魁星是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那四颗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为“魁”,后来魁星就成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香火鼎盛。
继续往西走,又来到了财神殿,它与文昌殿相对称。殿内有三尊塑像,正面是比干,因被妲已挖了七窍玲珑心后成了无心之人,所以认为他无心无向,办事公道,被后人奉为文财神;其左为赵公明,右为关公。关公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他不但形象威武,而且忠义感人,做人做事忠胆义肝,恩怨分明,立场坚定,所以在民间也被信奉为武财神。
沿路向北走,穿过一个门洞,便来到了东镇庙的西区,这里有一座陈列馆,它与东边的紫徽宫相对称。它主要用作展现东镇文化,分实物展、图片展和影像展三部分。
在陈列馆南面有一个水池,是放生池,为的是激发众生的慈悲之心,让人多行好,多做善事。一湾池水也使得环境更加清幽。
巍巍沂山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绚丽多姿的风光蜚声四海,自古就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到此揽胜,现在以更加俊美的秀姿迎接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