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加:王缵绪创办的巴蜀学校
王缵绪创办的巴蜀学校
文/王复加
一、王缵绪乃是巴蜀学校的创始人
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乃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
1929年,王缵绪以十万银元购买了富豪私产——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又筹巨资从上海购置了大量教学用具,建立与实施了他的办学计划。1932年,王缵绪公开发表了《巴蜀宣言》将其办学宗旨昭示于社会各界。
回忆“七七事变”爆发的那一刻,全校师生在大礼堂挂起了大幅的中国地图,书写着“国破山河在!”同时,巴蜀学校变成了陪都重要的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校董事长王缵绪接纳和安置在校内办公的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有黄炎培先生主办的“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
1939年5月,重庆遭受到日机大轰炸,社会局命令市区所有学校于6月底以前迁出市区。由于巴蜀学校是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阵地,日机连续三次轰炸巴蜀校园,炸死了六名校警,破坏了部分校内设施。但是,巴蜀学校从没有停止抗日救国各项活动,而是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组织民众和学生搞军事训练,学生在早操跑步时高唱《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
为了师生安全,避免无谓牺牲,校董事长决定,将重庆(私立)巴蜀学校迁至四川省西充——王缵绪的家乡。
此后,学校在日机的不断轰炸之下迅速转移。据统计,500多套校具(桌椅床)、2万余册图书、2000多件教学用具(钢琴、显微器、动植物标本、实验仪器)等,满满装了16艘大木船,从重庆嘉陵江运达南充,雇了千余人,靠人力一件一件搬运到西充。
1939年,经过数月的波折及耗费了巨资,才将巴蜀学校迁至到了西充,圆满完成了搬迁和重建工作,9月正式开课。
王缵绪为什么没有将巴蜀学校转移重庆郊区,而是下了这样大的决心将学校迁至西充?这正是他为了实现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提高教育、培育人才的迫切心愿。西充土地贫瘠、资源短缺,但西充人勤奋好学,有穷不离书的古训,还有尊师重教的优良民风。
巴蜀学校的落户与创建,不仅给西充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教学设备,而且还带来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一大批享有盛名的师资队伍,有周勖成、孙伯才、卫楚材、李博程、汝龙、周佩珍、钟泽珠、杨双全、楚衡、杨应湘、刘雨春、沈淑平等,及本地聘请的教育首领李毅君、数学教师张敬虞、理化教师杨志伊、古学精深的国文教师徐秀实、何伯卫等,他们始终遵循着校董事长王缵绪的意愿,以全新的办学方式及儒雅的学者风范,为人们所景仰,而不断吸引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由此推进了西充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942年,校长周勖成与正在抗日前线指挥作战的校董事长王缵绪(上将总司令)通电商议,将巴蜀学校迁回重庆张家花园。王缵绪决定:将西充巴蜀学校作为分校继续开办,全部教学设备留在西充,继续促进西充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此,王缵绪电令侄女王君素(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接任西充巴蜀学校校长职务。王君素任职期间,王缵绪曾不遗余力地支持她继续筹资扩建学校,续办了高中;后经王缵绪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并核实通过,成为了省立重点学校。1945年,巴蜀学校西充分校已发展成了有小、中、高的完整教学体系。
校董事长不断提供助学基金,资助孤贫学生,充实学校图书、仪器和其它设施;并以重金聘请了著名数理教师黄关林、张敬虞,英语教师高逸,史地教师王搏九,语文教师徐秀实,音乐教师叶创衡,体育教师童致中;还有知名教育家张晓梅、韩幽桐、张友渔、刘清扬等人。校董事长王缵绪集众多智慧,共同谋划出严格的教育及管理制度,旨在培养学生“公正诚朴”。
他要求学校作到几点:
一、重视体育锻炼,设立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
二、经常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扩大知识境界;
三、组织成立学生“自治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和卫生习惯;
四、建立“校友会”,交流学习经验,促进互励共进的学习模式;
五、大力提倡爱国教育,教唱抗日救亡爱国歌曲;
六、结合物理课学习的知识成立了无线电小组,由楚衡老师指解导学生组装矿石收音机,每天师生轮流值班,把夜里12点以后收听电台的消息,由师生记录抄写成大字报,张贴在校内校外的墙上,使全校师生和当地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抗日前线的战况;
七、将班级和重庆巴蜀学校统一,以当时沦陷的国土省区命名,有绥远级、宁夏级、热河级、哈尔级等,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1949年底,重庆私立巴蜀学校经王缵绪与校方18年的不懈努力,早已发展成为集幼、小、中、高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当时就已进入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重庆和西充解放后,王缵绪将巴蜀学校和西充分校无偿捐献给了新中国。当时,邓小平同志为此曾发表过重要的指示:“一切不变,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如今的巴蜀学校,是在王缵绪先生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经过历任校长及全体教职员工努力,继续将学校发扬光大起来的。学校为国家培养出6万多名优秀学子,有的已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如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夫人刘永清、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夫人朱琳、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都是从巴蜀学校走出来的。
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了王缵绪创办的重庆私立巴蜀学校,将幼儿园改为西南干部子弟学校(分中小幼三个部),由刘西林任校长。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各部独立,幼儿园更名为重庆市巴蜀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是一所闻名遐迩、有着优良传统的寄宿制和全日制并存的省级示范园、市一级园区;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设备精良,被誉为花园式的“儿童乐园”;现有十多个班,近千名幼儿。
巴蜀小学、中学和高中依然在重庆渝中区张家花园,位居美丽的嘉陵江南畔,持续发展到占地30余亩。目前巴蜀小学已成为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巴蜀中学始终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国家考试基地、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是全国中学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
今天,巴蜀中学已成为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清华大学首批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学校,连续四届入选中国百强中学。2011年入选美国马里兰大学评选的中国高中五十强(第23名),连续四届入选“中国百强学校”。巴蜀学校从创建至今培养出众多人才,有的已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遍布在海内外,它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
2013年9月8日,重庆巴蜀学校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中心举行了80周年北京校庆纪念活动。由北京校友会会长李亚莉教授主持会议,张焕乔、齐霖霖先后代表了北京校友会致词。
被约请到会人士包括:王缵绪的长孙王复加(原人民出版社编审)及其女儿郑纪(现新华社主任编辑)、黄炎培之子黄万毅教授、康心如之子康国雄教授、卢作孚之子卢国刚教授、江竹筠之子彭云教授、张治中之子张皓霆、核物理专家张焕乔及巴蜀学校校长王国华、吴国慧在内约200多校友们,共同感怀与追忆了这所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历史名校所度过的风雨沧桑。
1937年,抗战打响第一枪,整个川军冲在了抗战的最前沿。郑纪介绍说:“1937年6月28日,王缵绪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委员。同年,王缵绪率第44军(编入第23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铁路沿线。后将第44军从第23集团军抽出,同第67军合编为第29集团军,王缵绪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王缵绪是携长子王泽濬率领集团军奔赴前线与日军作战。
1942年,王缵绪的长孙王复加正在读高三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此时,王缵绪在战场受了重伤被送成都抢救。当伤未全愈而再次赴前线时,便亲自带着长孙去河南内乡。一路上,他的长孙闹情绪,王缵绪告诉长孙说:“当前战场上更需要你,你的外文好,就要为国家做贡献。”要向他父亲王泽濬一样,和他并肩在战场上保家卫国。
一到前线,王缵绪安排长孙接受了三个月的培训,安排他去了军部军医处,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并按处方给伤病员施药。军医处长是他的姑父熊觉梦的堂弟,在实地操作中对他指导有加,很快学会皮下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当时,前线很少有阿司匹林、奎宁那样的成药制剂,大多数是粉剂,要在天平上调整砝码量取,再分包或调成水剂、酊剂给药。这些事情正好是王复加在化学实验课上操作过的,只要有英文基础、认识拉丁文药名也不难。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王缵绪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四川民众不接受国府指命的川府主席。后来,蒋介石二次急电,召回王缵绪就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郑纪介绍:王缵绪“就任以后,他殚精竭虑推行新政,扭转危局,使抗战后方渡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是他承担起全国抗战后方的职责。”
1949年,王缵绪拒绝跟蒋介石去台湾,同年12月24日率军起义,使四川取得和平解放。此后,中共中央先后任命王缵绪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川西文物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等职。
王复加,王缵绪长孙,曾就读重庆巴蜀学校,原人民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