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穴位微环境——针刺的序章
针灸应用广泛,临床疗效明确
起效机制复杂
中医针灸疗法已被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多项高质量的临床RCT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有效,已被美国53个、英国32个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应用,也进入了其他多个国家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已推荐针灸疗法用于107种适应症。
总体而言,针刺效应的产生可分为“感-传-效”三个环节,即从针刺穴区启动(感)——沿复杂网络途径传导整合(传)——在靶器官发挥针刺调节效应(效)。穴区作为针刺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效的源头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刺穴位微环境——针刺的序章
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团队坚持开展针刺穴位效应的始动研究 30 余年,先后承担国家“八五”攀登项目课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多项。多年来在肯定针效的前提下,从穴区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等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穴区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特别是化学物质与针效的关系。
2020年4月,郭义、徐枝芳团队系统回顾了团队穴位效应的始动机制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描绘了一个针刺后穴位局部的神经免疫微环境网络,揭示了针刺起效的普适性作用原理。该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上。
文章主要内容
1.穴位是疾病反应点
穴位的相关病理反应,如感觉异常、生物物理特性异常(如异常的温度、电和光特性)被认为反映了相关内脏器官的疾病。其内在机制包括脊髓节段性敏化理论及轴突敏化理论。其中,“穴位敏化”是体表特定区域发生了感觉异变,使得其对各种刺激敏感度增加,在疾病情况下的发生和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
2. 穴位是治疗作用点
文章描述了针刺后穴位局部的神经免疫网络会发生一系列动态变化(见下图):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结缔组织的变形和缠绕,从而引发各种细胞反应。如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成纤维细胞变形、增殖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𝛽和前列腺素;也可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ATP、P物质、类胰蛋白酶、组胺、白介素和五羟色胺等物质的释放。此外,大量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在针刺后分泌炎症物质,如HMGB1、TLR4、TNF-𝛼、IL-6及IL-1𝛽,趋化因子CXCL1、SCF、MCP-1及ICAM-1等。此外,针刺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ATP、腺苷和一氧化氮,促进角质细胞释放类阿片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糖皮质激素。上述活性物质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物质的产生。以上系列化学反应最终激活神经末梢,并将针刺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信息整合和传出神经调节靶器官效应而起效。
文章从针刺触发点——穴位入手,系统阐明针刺穴位效应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针刺起效的普适性源头因素,有助于探索新的针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Gong Y, Li N, Lv Z, Zhang K, Zhang Y, Yang T, Wang H, Zhao X, Chen Z, Dou B, Chen B, Guo Y, Guo Y, Xu Z. The neuro-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acupoints-initiation of acupuncture effectiveness. J Leukoc Biol. 2020 Jul;108(1):189-198. doi: 10.1002/JLB.3AB0420-361RR. PMID: 32645257.
2. Langevin H M, Churchill D L, Cipolla M J. Mechanical signaling through connective tissue: a mechanism 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J]. faseb journal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1, 15(12):2275.
3. Langevin, H. M., Churchill, D. L., Wu, J., Badger, G. J., Yandow, J. A., Fox, J. R., Krag, M. H.Evidence of connective tissue involvement in acupuncture. FASEB J 2002,16: 872-4.
4. Yao W, Yang H, Yin N, et al. Mast Cell-Nerve Cell Interaction at Acupoint: Modeling Mechanotransduction Pathway Induced by Acupun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4, 10(5):5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