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方证探寻经方药证研究方法
从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方证探寻经方药证研究方法
桂枝加芍药汤
于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方能】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甚,时痛者。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所谓太阳病者,系气上升于项背而受到阻遏,致头项强痛之等证也。阳气当升不升,应助其从项背而升方为正治。胸中之气,乳头连线水平以上亦属表,当升,反用下法,则表气从此路径反降。若降于内,则为结胸、阳明腑实证或心下痞。若不降于内而降于里,则里部之拘挛益甚,而为本证。
然本证病位不在于内,故内无结实,仅在腹肌及筋膜、血脉间,故加芍药,而非枳实。
【腹证】
1、本方腹挛急较桂枝汤为甚,有压痛,但腹底无物。
2、芍药大于桂枝,且表已陷里,腹部血滞,故上冲较桂枝汤可不甚明显。
【脉】
1、弦紧为拘挛之脉,腹部拘挛较桂枝汤为甚,故关脉以下,尺脉弦。腹中血滞,气机从后背上升必滞,故寸脉与桂枝汤浮弱比,当带微而涩之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针灸甲乙经》)
总之,分析脉象即是分析病理、病机,结合病机,参照脉象,顺推逆求,则可得脉诊之要。
【方用】
1、本方可用于慢性结核性、细菌性腹膜炎。
2、可用于腹部手术后腹膜黏连。
3、本方可试用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引起十二指肠间歇性发作慢性肠梗阻是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引起十二指肠间歇性发作慢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上腹痛及呕吐,严重者需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常规检查无阳性发现,X线钡餐检查及血管造影检查可诊断本病。
4、本方可用于怀疑有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早期,若大便秘结则再加大黄。
4、其他腹拘挛甚,而按至腹底无实证者。
【说明】
方用中上述症候也可见桂枝加芍药大黄证、小建中汤证、当归建中汤证,当各随腹证鉴别。
当注重腹证,有虚寒者当加附子,有实寒者要注意有无大建中汤证。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桂汤是理解桂枝汤方证及药证的有效手段,桂枝加桂汤有气上冲,故总结桂枝主治气上冲,桂枝加芍药汤有腹拘挛而痛,故总结芍药解腹部挛急。对经方药证的总结,总需遵守此原则,从《伤寒论》中一药之加减产生的主治变化,分析药证,名曰“药征”,征者,征求,探寻之意也。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药证】
大黄:大黄在经方体系中很少单用,多配伍其他药物治疗结滞之毒。凡气、血、水、食所结,可各随其主药以用之。气结而急迫者,大黄甘草汤,血结而逆者,桃核承气汤、水结者大陷胸汤,食结者,大承气汤。湿热结滞者,茵陈蒿汤。总之,大黄治一切毒邪结滞,皆随其主药而用之。
【方能】桂枝汤加芍药汤证挛急更甚而大便不通者。
桂枝加芍药汤证多有下利,虽拘挛甚而时痛,是痛有休止。本证下利止或无下利,痛无休止。
【腹证】
1、腹拘挛甚,按之痛甚。
2、痞满而痛。
【脉】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可见实脉、迟脉。实为实痛,迟为结实。
【方用】
1、桂枝加芍药汤证而有积滞,大便不通者。
2、虽实痛,血滞为主,积滞较轻,和血为主,可合用应钟散(川芎、大黄)。
3、外现一派气血不足的虚相,如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腹诊腹部有力,按之硬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黄芪建中汤合本方及四逆散治疗。
【说明】
桂枝汤、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仅用于无实性积滞者,若有积滞,则当兼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