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他乡的童年--中国篇
他乡的童年
中国篇
传统是现代的童年,当我们面对未来,传统成了我们一再希望汲取的力量。然而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孩子们的语言注定不同。我们的传统要如何教给下一代,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世界。
在这一集中,导演去了很多城市,也见了很多人,虽然画面的跳跃性比前几集都强,但是共通性却很明显。
熊亮
绘本作家
熊亮是知名的原创绘本大师,创作过《京剧猫》、《南瓜和尚南瓜庙》等作品,作品获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他的艺术课很不一样,会给孩子们讲很多诗歌里的故事,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故事变成一幅幅作品。
虽说抽象画是全世界或者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但是他们做的东西有中国的韵味和诗意这么一些差别,而且里面元素的提纯也是中国特有的力量。中国能够把一个安静的绘画元素发挥到极致,所以他们对抽象的处理不止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还有空间,里面还加入了关于人的情感。
刘浚粲
6岁开始学习吉他,外表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竟然是一名摇滚乐队主唱,喜欢重金属和朋克风格,《噩梦如新》和反光镜乐队的《只有音乐才是我的解药》是最近反复练习的曲目。
他有自己的原创歌曲,也经常上台演出。家人非常支持他,而且自从学了音乐以后,记忆力特别强,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但是玩摇滚一点也没有让他耽误自己的学业,每次的分数都很让人满意。
香港
Hongkong
从南腔北调的天津来到多元荟萃的香港。
曲棍球是印度的国家运动,但是现在在香港也很普及化了,很多学校都在学,香港人和印度人经常一起练球。
海露是一名曲棍球教练,也是集团的高级总监,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去的国际学校,所以家里沟通是英语,然后她上学学的广东话和繁体字,普通话是北京念书念中国语言文化学的。
她觉得未来一定是许多文化混合在一起的,所以也教女儿们学习广东话和普通话,每天2个小时。除此之外,她不希望女孩子太柔弱,所以4岁和7岁的女儿都在练习曲棍球。
她觉得小孩子要整体化一点,不止是读书好,运动也要好,品德也要好,所以这些运动的训练也会较多一点。
徐冰工作室
英文与汉字,孩子们将如何被吸引;字里行间,徐冰怎样阅读文化的传承;从东到西,他也在思考人类未来的语言。
中国古代的写字,有很大的成分都是视觉的。其实它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决定了这个词性或者确切的意义,这点让中国文明变得特殊。
我们每一个字里都有一个故事,非常立体,也让它能传递出其他语言文字无法传递出的特殊的信息。
中国艺术的高明在于,一笔下去之后,墨还在宣纸的缝隙之间游走,等干了的一刻它才最后完成了作品的一个最终结果,而这后一阶段,是自然配合它完成的。
西安
西安,一座历史层叠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群孩子将实践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夏令营的这一天在做批判性思维相关的练习,前几天了解了关于事实与观点如何去区分的相关内容。
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二三年级,逻辑性都还没有那么强,所以从这时候开始初步一点点建立这种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是挺重要的,让他们慢慢能够明辨是非。
老师们会先用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问题去练习,比如学校该不该给学生留作业;然后再跳出这个联系本身,看到历史中,如果去评价一个人(比如秦始皇),开始学习当我们给了一个观点的时候,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力的论据。
安徽
从西安到安徽,另一群孩子用极传统又很现代的方法去吸收知识、理解生活。
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健行,除非下大雨。老师会根据不同路线决定时长,这种健行一是为了锻炼他们的体力;再来是走路的时候,会挑有风景变化的路,让他们除了锻炼体力以外,也可以锻炼脑力。
这个书院的教学理念很特别,教学的时候像说书一样,天文地理什么都会说到,因为这个是通识教育。
其实在中国古代私学,通识教育就是一个教育的方式。它特别注重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连接,从一个点讲到另外一个点,所有的知识都是打通的;而这些知识大多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有好好生活的话,知识是可以随时获取的。
学院还将诗歌中提到的植物种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将传统文化融在整个农庄的环境里面:竹子、芭蕉、梧桐树、蜀葵、睡莲等。(科普一下:睡莲和莲花不同,其实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不是本土的植物哦。)
当孩子们学到有关的诗句时,可以直接看到这些植物,会非常有亲近感。
学院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每个人不仅只是某个地方的人,也是地球人,与TA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TA都想去了解。
纪录片到今天这集就告一段落了,旅程的开始在芬兰,拉妮老师认为中国教育中,最好的部分就是传统,而芬兰并没有许多过去的东西可以交给下一代。
走过不同国家,回到中国历史,我们发现:传统,并不是书本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
传统的真正面貌可能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知,更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与探索,把它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