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赤壁之战后,刘备通过与东吴联姻,以及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了荆州零陵郡、南郡和部分的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的统治权。
这里强调一下。
“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从《三国志》中黄盖、周泰、鲁肃等人的本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形势非常复杂,吴军疯狂扩张,与刘备抢地盘。使得当时的荆州呈现了一种实力犬牙交错之势。
换而言之。刘备的地盘上有吴军,吴军地盘上有刘军。当时荆州存在大量“插花地”。
比如《黄盖传》和《周泰传》中,就有吴军在武陵郡和长沙郡抢到地盘的记载。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三国志·黄盖传》
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三国志·周泰传》
“武陵蛮”就是武陵郡的蛮夷。
益阳就是现在的益阳市,当时属长沙郡。
岑县在武陵郡。黄盖在武陵杀退武陵蛮,又在益阳平定山贼,周泰驻军于武陵郡岑县。
这就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吴军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武陵郡和长沙郡的地盘上。
另外《鲁肃传》中也有证据能证明,吴军占领了长沙郡北部大部区域。
所以说赤壁大战后,东吴占领南郡,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备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但东吴也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东吴方面在这场抢地盘大战中,反而占到了先机。不仅抢的地盘多,而且地盘质量也比刘备要好。
而正是因为地盘抢的不多,质量也不行。
所以后来刘备才必须要亲赴东吴,通过与孙氏联姻的方式,获取孙权信任,让孙权与自己交换一部分地盘。
经这一番交换后,吴军退出南郡和武陵郡。
刘备退出江夏郡,又让出部分长沙郡和桂阳郡的地盘。从结果来说,刘备的地盘只比孙权略大一点。(仅限于荆州范围)
不过,由于刘备掌握了入川的通道。所以他在战略上比孙权略有优势。
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此举正中刘备下怀。
公元214年,刘备打败刘璋,拿下益州。
此时,刘备的地盘扩大了一倍。新占领了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广汉郡、汉嘉郡,以及巴郡的部分地盘。(南中地区的越巂、牂柯、益州、永昌四郡此时只是名义归顺)
不仅地盘扩大了,人口增多了,兵力也随之翻了倍。
未入川前,刘备兵力大概在六七万左右,其中包括了刘琦的一万人马。
入川后,刘备兵力大概有十二三万。约一半是益州军。(益州之战,强度不大,大量的益州军直接投降刘备)
不过,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不久,孙权就与他翻脸了。而随后不久,曹操拿下汉中。又遣张郃攻击巴郡北部。
刘备的东、北两个方向受到夹击。使得他不得不与孙权媾和,主动割让部分地盘。
后来孙权接受了刘备的建议。
最后,孙刘以湘江为界。刘备损失了湘江以东地盘。孙权则罢兵,调转枪口,攻打合肥。
暂时搞定孙权后,刘备回到成都备战。
他先派张飞驱逐张郃,收复巴郡失地。
随后又派张飞、马超、吴兰、陈式等人,迂回攻击汉中。只是可惜,均被曹军击退。
公元218年,眼见几次军事行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刘备怒了。为了拿下汉中,刘备调集巴蜀所有人力、物力资源,亲征阳平关。
又激战了一年多后,驻守汉中的曹军最高统帅夏侯渊被杀,刘备反客为主,握有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公元219年三月,曹操亲抵汉中。
刘备知道后,他本人坐镇定军山,以自己为诱饵,吸引曹操来攻。又令赵云、黄忠在曹军后方捣乱,切断曹军粮道。(曹军利用汉水运粮)
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集中所有兵力强攻,忽视了保护粮道。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粮道也被截断。军心士气跌入谷底。
这一年五月,曹操眼见自己已无能为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当时关羽在荆州,孙权在合肥,都在蠢蠢欲动),便下令撤军。
曹军撤退前,将汉中郡西部五县的十多万老百姓一并迁走。
刘备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后,汉中西部五县已基本变成了无人区。刘备夺了五座空城。
不过刘备也不是没占到便宜。
曹操撤的匆忙,汉中东部的上庸、西城、房陵等四个县的老百姓,他没来得及迁走。刘封和孟达率军杀到上庸后,笑纳了这几个县的老百姓。(具体数字不详,可能在四五万人左右)
七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打了曹仁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得知后,派于禁率三万人增援。他本人则留在长安监视刘备的异动。
八月,襄阳附近连降大雨,水高五至六丈。
刚刚赶到的于禁大军被关羽设计,淹死加歼灭一部分,其余大部被俘虏。也包括于禁。
至此,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巅峰。
名义上的地盘有一个半州,十二个大郡。包括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益州的蜀郡、巴郡、广汉郡、汉中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
兵力在十五万左右。荆州方向约五万,其中关羽带走了三万,约两万人镇守荆州;益州兵力在十万左右,其中机动兵力七八万人。
从数字上看,这时候的刘备仍然远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兵力不下四十万。但他可以利用曹魏多线作战,每个战区可调动部队有限的情况,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创造战略优势。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
曹操于220年初去世,曹魏阵营内部因争夺大位而不稳。且襄樊缺粮。
下一步,关羽必然可以拿下襄樊,继而威胁河南。刘备也可以趁机拿下凉州,甚至是关中,把战线推进至潼关、崤函一线。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新继位的曹丕大概率会退守黄河一线,力保河北核心区域。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继位后,他也确实放弃了襄樊。(孙权随后派人攻占襄阳)
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变成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
只不过,孙权选择背刺关羽,给了曹魏喘息之机。葬送了这种可能性,继续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之后,刘备的荆州军全军覆没。关羽被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集团死了大将军韩信一样。
刘备再想双线夹击曹魏,已无可能。
但霉运到这里,还没结束。
不久后。刘封和孟达在上庸内讧。孟达率军投降曹丕,又引导曹军攻上庸。
刘封不敌曹军。不仅丢了上庸,还折了几千兵马。
公元220年夏,法正病死。
如果说关羽是刘备的韩信,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那法正就是刘备的张良。
刘备阵营的顶尖人才本来就稀缺。现在是又丧地,又损兵,还折人才。刘备的实力巅峰期,只维持了数月时间。
后来,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除了要给关羽报仇雪恨的因素外,挑柿子捡软的捏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他不是不想伐魏,只是确实没办法。
伐魏的时机已失,自己实力不足,且又不可能不为关羽报仇。只能是削孙权了,靠打这一仗维持内部凝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