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宝:八个大包子认识的省报杨记者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宋玉宝:八个大包子认识的省报杨记者
八个大包子认识的省报杨记者
宋玉宝文/图整理
认识省报记者老杨已经有20多年了。从前老杨在省日报社的子报《黑龙江农村报》当编辑记者,我经常到报社送稿。有时老杨得知我中午没吃饭,拿自已的饭票到报社买大包子给我吃,我一口气吃了8个大包子。老杨看着我吃完大包子,眼睛都瞪圆了。惊奇地笑着说:真没想到,小宋这么能吃。他吃一顿儿,够我吃好几顿。我吃两个大包子,肚子都胀的要命。因此以后我到省日报社,老杨经常拍拍我的肩膀,对同事们说:看看这车轴汉子长得多壮实,不但能干也真能吃?一顿能进肚8个大包子。报社的同事们听他一说,都抬眼上下打量我,看看我这车轴汉子到底长什么样?眼睛里涌出疑惑的面容。
老杨名叫杨文龙,是报社的铁笔圣手。不少好新闻作品都出自他的手中,是当时出版的《黑龙江农村报》公认的大手笔,写的作品有力度深度广度,读者都关注。杨文龙写的作品,多少年过去了,一直在我心头印象深刻,在脑中有磨不掉的记忆。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与杨文龙有面缘,没有交流缘。在生命中他象影子一样儿飘在我的生活和岁月中,我们不联系,但生命中还有对方,只要提起对方的名字,还是关心地问一下,对方现在做什么?人生活得怎样?
岁月在寂静无声中走过。有一年,我在哈尔滨三合路酒业公司上班,我请杨文龙到我公司看看,公司经理中午盛情款待了杨文龙。经理因为不跟新闻媒体打交道,杨文龙的到来,让他很受庞若京。我也得以多年后再一次见到杨文龙。那年,《刘老根》连续剧正是热播的时侯,杨文龙采访了剧中的刘能写了篇文章发表出来,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我也细细拜读了杨文龙这篇在报纸上发整版的作品。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记忆。当时,他写的这篇文章,被我用剪刀剪下了留存。后来经过多次搬家,我又想看看杨哥的这篇文章,吸取点营养和力量的时侯,这篇文章居然找不到了,我心中很是遗憾。
从这年以后,再很少与杨文龙见面。但有一年我从省日报社路过,正好碰上他和同亊走,我们相互打了招呼,他满脸微笑地说:听东哥说你到南方当群众演员了,他满脸挂满灿烂的微笑和同事匆匆走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了杨哥的消息,确切地说,再也没有关注过他。2019年的时侯,朋友在红事会举办活动,我又想起杨文龙,多年前的电话号码一打就通,我请杨文龙没事了到红事会来玩,杨文龙说看看吧?有时间就去。那天,在人满为患的大厅里,杨文龙来了,但脸上多了岁月的沧桑。见面时,他还是满脸微笑,和我握了握手,活动参加完了,他又跟旅游团跑到山东转了一圈回来。从此在没见到他。但这年我们添加了微信。
当时建群挺流行,我也建了一个群儿,把他也拉了进来。他很支持群,经常往群里发几篇网站的文章,我也经常看看,有的内容有兴趣,有的内容沒兴趣。这段时间他也不往群里发文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没动静了?我把手机拿起来,找到他的电话号码,问他最近怎么不往群里发文章了?为何安静了呢?杨大记者告诉我,最近比较忙,在省报又调到新部门,忙着编书。在电话中,我了解到,杨哥己经鸟枪换炮,买了轿车来回通勤上班,不是从前来回步量上班了,有一个女儿在日本留学。杨文龙今年55岁到60岁,还有5年才能在省日报社退休。我们相约有时间聚一聚,聊聊当年吃8个大包子认识的故事。杨文龙听了,很是高兴,表示有时间给我打电话,顺便把东哥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