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逻辑

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初学者,去谈具体的技法显然不太合适。那么,结合笔者的个人兴趣点,在此尝试着去挖掘中医创生之初可能的逻辑,这却并不失为一件合适且有趣的事。

作为西方科学的拥趸,笔者曾经也对中医嗤之以鼻。毕竟那个年纪,把笔者算作“小公知”也不为过。可是后来大病一场,是中医中药拯救了原本孱弱的身心。

一个人,倘若有此切身经历,再去质疑中医的有效性,似乎过于唯心了吧?

当然,即使明知中医的有效性,这条自学的路,还是不太容易迈上去。毕竟,中医的内容多少有些庞杂,理论有些神秘。就单论这心肝脾肺肾对应金木土火水的五行原理,就容易让人走上歧途。

还好,笔者有着比较成熟的西方科学训练,但同时又没有被科学主义所洗脑。对于实证下能够表现出有效性的东西,即使理论上不如西方科学严谨,笔者也倾向于去主动接纳这种有效性。

除了大病那一回,中医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上。

笔者月余前忽觉喉咙干涩难当、有些痛痒。一开始喝清开灵,能管一时,但时间过后就会反复。笔者过了两天,实在忍不住,于是去吃头孢,吃了两天,管了两天,过后就又遭反复。

因为根据自身的经验,倘若头孢两天内没压下症状,多半再多吃也无用,所以便停了药。

可这病情未愈,这可怎么办呢?

尽管当时并未正式迈上自学的道路,但是陆陆续续也在搜集中医中药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回想起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它针对胃火引起的慢性咽炎具有独特的疗效。

笔者已知自己一直患有浅表性胃炎,这大约也是幽门螺旋杆菌所引起。可是,完全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在目前的饮食习惯下简直不可能,也就从未想过要去彻底清除;况且要想彻底清除,需要至少两周内连续服用抗生素,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些。于是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药店买了成品的参苓白术散的药粉,回家调了一剂,并在其中加入了些许之前买来的品质不错的潞党参,一起服下。

第二天,居然好转很多。连续服用几天,居然能够控制住症状。

因为笔者本人平日里就喜欢唠叨,同时又有职业要求在前,故而这咽炎一直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自笔者有了上述发现之后,咽部一痛,在辨明非受明显风寒风热的前提下,就去吃添加了潞党参的参苓白术散,基本都能起效。

这中药的有效性,至少就个人经历而言,肯定是有保证的。

为了今后的保健目的,于是淘换了些中医的书籍,便开始自己看看。最近读到脉诊的相关书籍,看过其中的论述,结合之前的理解,粗浅地谈一下中医的逻辑脉络。

中医将人体的主体部分区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这上焦,大致就是肺心;中焦,大致就是肝脾;下焦,大致就是大小肠。

看其药物表述,药物基本的分类依据是其气性味。性分寒凉温热平,味分酸苦甘辛咸,气分升降沉浮。

比如麻黄这味常用的解表药,其味辛性温。

那么,这关于药物性味的分类,它有道理吗?

在以化学为支撑的现代检测手段出现之前,人们获取药物信息的方式,无非是以自身五感作为来源。这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我们看药物的味,这肯定是用味觉辨明的。再看药物的性,这明显是吃下去之后的整体感觉。

比如,若问薄荷是什么性?未学过中医的人也肯定能猜出,是凉性。

所以,中医对于药物的分类,来源于人体五感的直接反馈。

那么,这有效吗?

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这种分类方式实在太过模糊。

现代科学的首要步骤,是对概念的明辨和精确定义。只有优先做到这两点,才能继续之后的讨论。

之后的讨论,即是对各概念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原理的阐释。这其中,有艺术性的成分在发挥着作用。

比如牛顿提出的定理、定律,如今一个不差的高中生就完全能够掌握。然而,牛顿在当时的认知和技术条件下,能够归纳总结并且发展出他的一套认知,其中的“灵光一现”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了。

让我们重新回到针对中医的讨论上。任何一个学过西方科学的人,在初看中医对于药物的分类时,都会自然地去质疑这种分类的有效性。因为从西方科学的角度,其概念有太多含混不清、不能明辨之处。

然而,细想之下,笔者觉得其分类方式,虽是囿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可就算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去看,还是有道理的。

有个比较抽象的类比可以阐明这个问题。

有一部分人质疑现实是否真的存在。

以笔者的观点,无论现实是否“真的”存在,只要我的五感告诉我它存在,它就是存在的。

这其中的道理,落脚于我们获取一切认知的来源,即是我们的五感。

那么,无论数据分析做得再怎么优秀,人类是否能够摆脱当前的自身疾病,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于我们的五感。

因此,针对五感的组合,未尝不可以成为理解药物信息的一个渠道。

只要最后病被治好了,那么由此发展出来的理论,未尝不可以用来预测和确定今后的治疗手段。

中医开方的理论基础,正在于对药物与五感的相互作用的不同组合。

我这药辛辣,它刺激我发汗,那么我发汗能从表皮汗液中排掉毒素。这个思路是通过刺激五感达到目的。

我这药通下焦,它刺激我排泄,那么我认为此时毒素已经深入人体,只能通过排泄把它驱逐,其思路还是通过刺激五感达到目的。

我上焦烦躁,下焦小便频次偏少,那么结合脉诊,我了解到需要清火静心、同时利窍通泄,那么我就去找那些可以达成这些刺激目的的药物,并根据前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药物比例去开方,其思路依然是通过刺激五感达到目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总结了外界毒素侵入人体的表中里症,根据程度的不同分别可用刺激发汗、呕吐、排泄这些自身已有的机制来达成病症的治疗,这难道不是朴素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吗?

因此,中医着重于借助外界刺激、利用人体本身已有的机制去解决病症问题。另一方面,西医则强调通过外界干预直接解决病症问题。

这是两者本质上思路的不同。

至于五行理论的应用,笔者还未有深入研究,在此便不随意置喙了。

(0)

相关推荐

  • 【中医教你辨三焦,学会辨别好调理】在中...

    [中医教你辨三焦,学会辨别好调理] 在中医里,人的身体是分为三焦的,分别是上焦.中焦.下焦,那上中下三焦分别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上焦:主要是指胸腔的部分 2.中焦:脾胃 3.下焦:指的是肝 ...

  • 舒卿:上焦热下焦寒,中医针灸通三焦之理论!

    舒卿:上焦热下焦寒,中医针灸通三焦之理论!

  • ​浅谈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异常会出现这些症状【推荐好文】

    在中医里,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不仅仅是身体器官,更是人体养生的最终落脚点.在繁忙的社会环境中,五脏承受了许多本不应该承受的负担,一些不良的习惯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伤害着五脏以及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在这 ...

  • 浅谈中医如何降压?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药降压从整体调节,用药针对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在缓解和消除高血压病的伴随症状有较大优势,随着症状的逐步改善,血压 ...

  • 浅谈中医文化与李少波真气运行

    樊正伦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就是那个点 ,叫做太极.这个太极阴和阳是混合在一起的,是一 一个没有划分的统一体 .经过若干年的不断运动,发生着变化,在逐渐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二.简单的看,就是有了天,有了地. ...

  • 浅谈中医与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中医学,被现代科技的冲击,不被人们所接受,被列为了那种"经验医学"和"神秘医学"的范畴,离所谓的"正规医学"越来越远了. ...

  • 中医健康讲坛丨浅谈中医治疗慢阻肺

    融媒记者 沈怡婧丨责编 宗芸丨编辑 周芸 主讲嘉宾:吴江区中医医院肺病科主治中医师 刘侠北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出现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这种下降不完 ...

  • 浅谈中医放血疗法治疗“极病”

    浅谈中医放血疗法治疗"极病":陈博士按,中医放血疗法在临床甚至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我小时候,见到我家里人帮别人治疗的时候用碎瓷片刺舌根下的静脉放血:放血的工具很多,常见的比如注射器 ...

  • 浅谈中医医师临床用药经验要诀(纯干货,拿走不谢)

    中医临床用药心法要诀(纯干货) 用药如用兵,全在医者调配.用兵,在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用药,必须识药知病,才可药中病所.调配得法,效如桴鼓,调配不当,贻误病机:要领重在明药理,多实践,熟则生巧, ...

  • 浅谈中医“瘟疫抗击史”,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新冠病毒的侵袭,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从中医角度来讲,新冠病毒.SARS.甲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造成的大流行急性烈性传染病.关于瘟疫,我国早有记载,最早可见<素问·本病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七:浅谈中医思维(上)

    中医传承,承传中医(第七期)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2006年10月起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曾多次获和田市人民医 ...